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主根縮短,具多數纖細的鬚根。莖直立,高20-43厘米,四棱形,具四槽,密被白色長硬毛,單一或少分枝。葉大多數基出,也有莖生的,單葉或三出羽狀複葉,單葉葉片長圓形或橢圓形或卵圓狀披針形,長2.5-7.5厘米,寬1.3-4.5厘米,先端鈍或圓形或銳尖,基部圓形或心形,邊緣具粗圓齒,草質,上面被長硬毛,下面沿脈被長硬毛餘部無毛,複葉的頂生小葉最大,卵圓狀橢圓形,長可達9厘米,寬達5厘米,側生小葉最小,卵圓形;葉柄長1.5-6厘米,腹凹背凸,密被白色長硬毛。
輪傘花序6-14花,疏離,組成頂生總狀花序或總狀圓錐花序;苞片極小,披針形,比花梗短或與其等長,全緣,被長柔毛;
花梗長1-2毫米,下彎,密被短柔毛,
花序軸密被具腺疏柔毛。花萼鐘形,帶紫色,長約4毫米,外面被具腺疏柔毛,內面喉部有長硬毛環,二唇形,上唇三角形,長不及1毫米,寬約2毫米,下唇比上唇長,長約1毫米,寬3毫米,深裂成2齒,齒三角形,先端銳尖。花冠青紫色,外面略被微柔毛,內面在冠筒中部有斜向完全的小疏柔毛毛環,冠筒筒狀,長約5.5毫米,冠檐二唇形,上唇長圓形,長約4.5毫米,寬約2.1毫米,先端微缺,下唇3裂,中裂片較大,長約2毫米,寬達6毫米,先端微缺,邊緣波狀,側裂片卵圓形,寬1-1.5毫米。能育雄蕊2,外伸,
花絲長約3毫米,藥隔長約5毫米,上臂較長,長3.5毫米,略彎曲,下臂短而扁,頂端聯合。退化雄蕊線形,短小。花柱外伸,長約13毫米,先端2裂,前裂片較長。花盤前方略膨大。小堅果橢圓形,長1.3毫米,直徑0.7毫米,淡棕色。花期6-8月。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
浙江,安徽,江西,湖南,廣西,廣東;生於海拔100-800米的山坡、陽處草叢及路邊。
紅根草生長能適應較大的氣溫變幅,既耐嚴寒又耐酷暑,可耐40℃極端高溫,在-16.1℃的極端低溫情況下無凍害發生。紅根草栽培對水濕條件要求較高,喜濕潤,但怕淹漬。在光照較強的乾旱地植株長勢較差,低矮,分枝率低,開花結實亦少。空曠地種植紅根草天然更新能力差。紅根草對光照要求不強,需一定的遮陰。在不同光照下的植株,長勢差異較大。紅根草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廣,在低洼草地沙壤土、低丘疏林草地紅壤土,以及石灰岩漕谷山腳坡積土均可生長,但以酸紅壤或中壤土較適宜。
繁殖方法
紅根草果實從6月上旬開始成熟,7月下旬為果熟盛期。成熟後極易脫落,應及時分期採收。小堅果橢圓形,淡棕色,千粒重0.2克,生活力極低,經
TTC法測定為8-10%左右。種子含油脂,忌暴曬,否則易造成水分喪失和脂肪氧化而降低發芽率。紅根草種子在9.9℃以上即可發芽,可即采即播或貯藏至翌年春播,發芽率低且不整齊。通常播種至發芽需37-47天,發芽持續時間為7-8個月;發芽率最高為25.5%,一般在10-15%之間。
栽培技術
紅根草實生苗需第2年才能抽莖開花,而分蔸繁殖苗當年即可開花。開花結實量隨立地條件及栽培措施而異。紅根草可全蔭棚栽培及與甜茶套種。
紅根草基生葉片的增長期在3月上旬至4月上旬,歷時40天左右,5月中、下旬進入開花結實階段後,由於消耗養分過多,葉片部分或全部枯萎。因此,紅根草的採收期宜在開花前。
主要價值
紅根草中國民間廣泛使用,收載於1977年版《
中國藥典》,為中成藥“複方紅根草片”的主要原料,具有良好抗菌解毒、清熱除濕,活血調經作用。主治感冒、咳嗽咯血、痢疾、痛經、白帶、毒蛇咬傷、跌打損傷、肝炎、風濕性關節炎、乳腺炎、腸炎、肺炎、急性咽喉炎、扁桃體炎等症。紅根草具有較好的抗菌和抗結核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