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星村(內蒙古自治區奈曼旗紅星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81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紅星村總土地面積7000多畝,其中耕地3500畝,全村245戶,1098口人。1999年以前,村里債務高達40多萬元,農業基礎條件十分落後,僅有的6眼機電井和兩台變壓器,由於農網線路老化,不能滿足農民需求,村民只能望“井”興嘆。由於連年乾旱,該村糧食畝產在400—600公斤上下徘徊,人均收入不足800元,成了有名的貧困村。 就在這時,新組建的“兩委”班子針對該村的實際,確定了抓水源建設,打井上電,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的發展思路。

首先他們對處於癱瘓狀態的農網線路進行全面改造。為解決農網改造資金不足問題,村“兩委”班子動員村民集資14萬元,村“兩委”班子成員集資4萬元,同時又多方爭取上級扶貧資金30萬元,保證了農網改造及時開工。經一個冬春的奮戰,終於在2004年春播前完成了農網改造和打井配套。至此,全村人均水澆地面積由過去的不足1畝,增加到3.1畝,現在該村的3000多畝耕地全都變成了水澆地。 村民李軍是一個看上去既憨厚、又聰明能幹的小伙子。前幾年由於沒有水澆地,他白扔了2.5萬多公斤糧食,成家7年了還沒蓋上磚房。2004年他家的14畝地都變成了水澆地,打了1萬多公斤玉米,這樣的收成還是頭一回。李軍說:“糧食有了,我還要把秸稈利用起來,養兩頭黑白花牛,這往後的日子好過了,我蓋磚房就更有信心了。” 人心齊,泰山移。經過努力,紅星村改造農用線路總長達8000多延長米,新增變壓器7台,打配機電井32眼,改造中低產田1000畝,糧食平均畝產一躍超過800公斤,全村糧食總產達280多萬公斤,2004年全村人均農業收入可達2000元。 村民的收入多了,心氣兒也順了。經過深入細緻的思想工作使積壓多年的36萬元村集體債務得到了一次性化解,現在的紅星村村容、村貌、村風煥然一新,正朝著小康村邁進。該村先後被旗委、旗政府、旗綜治委命名為“文明村”、“三個代表”學教活動先進黨支部、“安全嘎查村”榮譽稱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