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自發現內蒙古自治區赤峰紅山後而得名。這是一種距今5000多年的新石器文化,它主要分布在遼寧省西部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紅山文化玉器的紋飾並不以繁密取勝,相反的是用恰到好處的簡約線條來體現紅山先民們要表達的思想含義。
該玉人騎兔件高16.8厘米,底長9.7厘米,底寬9.8厘米,背6.3厘米,重1076克。該件開窗見地糙米黃,雞骨白,背部鈣化已出現橘皮紋。開窗露出溫潤的青白色透閃石寬甸玉。硬度6.5左右(露玉處小鋼刀不能刻動)為典型的紅山文化玉。
造型,沁色,
造型
玉人騎兔件造型古樸別致,玉人為粗眉類三角的梭子形大眼,闊鼻大嘴,雙耳緊貼後腦,戴圓頂瓜皮形帽,兔首大而誇張,兔嘴啃地,兔身隱去。在製作上人和兔的眼睛如梭形,微微凸起,人眼以陰線勾出,兔的眼睛先勾出輪廓,外面再雕以瓦溝紋,圓弧形的陰線勾出眼球,其過渡之精巧僅寥寥數刀,就把人物和兔子的眼睛、精氣神刻畫得栩栩如生,簡直令人嘆為觀止。兔的耳緣和額前兩邊的溝槽以及人物的頸部的瓦溝紋、凹弦紋質樸簡單。其特點是:底部大多呈弧形,剖面近似“V”形,刻痕輕淺的均為手工磨製而成。較長的陰線有逐段磨刻的“接續痕”,較寬的陰線有多次磨琢的“毛道”,短弧線由手工磨琢,長弧線藉助“弧托”。分段琢磨,有明顯的接續痕跡,其錯接,硬折很明顯。
在人物的臂部,兔的後腿部左右兩側四個鑽孔內清晰可見粗細距離不等的螺旋紋,鑽孔為馬蹄形對鑽孔,孔中可見對鑽痕,而孔之中間有“台階”,亦稱之“蜂腰”。這種錐鑽形的孔必然會在器表留下喇叭狀的口即馬蹄形孔,同時該器的打磨精到,除整體外,在兔的圓形眼球上可以見到是由許多小平面集結而成,再用解玉砂磨製,可見當時玉工用心來雕琢其耗時之長,工藝之精緻著實令人嘆服。
沁色
沁色可以看到表皮粗朴,少見包漿,亦無玻璃光和蠟光。從兔左足底至腿部及兔首前額至下顎為土沁,已盤現出美麗的桔紅色沁色。胸前及兩側可見塊狀和斑點狀水銀沁,沁色已滲入玉理之中,點狀沁上可見下凹。兔底部和右足底可見細密的彎折形順向牛毛紋,用30倍放大鏡觀察不見裂隙,用80至100倍的顯微鏡觀察,清晰可見斜形裂隙,黃褐色的沁斑向周邊呈雲霧狀擴散,肩下至鑽孔內的牛毛紋與底部的牛毛紋相同。人物面部出現的沁色在放大鏡下可見裂隙和擴散成帶狀的黃褐色沁色,該沁色應為雞骨白盤摩後所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