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塔埭位於蘇州市吳江市同里古鎮區後港北岸,東起普安橋(小東溪橋)北堍,西至永安橋北堍。街長430米,寬4米,為石板路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塔埭
- 地址:蘇州市吳江市同里古鎮區後港北岸
名稱由來,簡介,
名稱由來
紅塔埭之名由來,據清嘉慶《同里志·卷四》記載,在普安橋附近有一座古紅塔,初為佛幢,清乾隆六年(1741)由里人“架屋一椽覆之”,長洲(今屬蘇州市吳中區)籍學者沈德潛書額,清嘉慶五年(1800)里人王祖瓚募資重建。現古紅塔已無,但“紅塔埭”的地名至今沿用。
簡介
紅塔埭東端的普安橋,亦名小東溪橋,拱形單孔,南北走向,跨後港,初建於明洪武二年(1369),弘治年間(1488—1505)里人顧寬、沈達重建,現存之橋為清道光三十年(1850)重建,橋全長21米多,拱券跨度為7米,由清一色的花崗石砌成,觀之,甚為清雋秀麗。因西側橋身上鐫有對聯:“一泓月色含規影;兩岸書聲接榜歌。”,故當地俗稱為“讀書橋”。此副對聯所創意境名“東溪望月”,為古同里續八景之一。
紅塔埭上存有好多幢古建築。楊天驥故居,為吳江市文物保護單位,建於清末,坐北面南,共有四進,建築面積511.21平方米,形制似船,故名“船廳”。宅主楊天驥(1882—1958),為同盟會會員和南社社員,系當代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之舅父,其書齋名為“繭廬”,著作均以“繭廬”為名,除治印之著外,尚有《繭廬吟草》、《繭廬長短句》等。費孝通之姐、蠶桑專家費達生出生在此宅。
任氏宗祠,為市級文物控制單位,始建於清初,清光緒十三年(1887年)由退思園主人任蘭生出資進行修建。該祠坐北面南,中軸線上建有門廳、祭殿、享堂共三進,其祭殿面闊三間計11.98米,進深11.85米,左、右各建有三進和一進的建築。
慎修堂,為市級文物控制單位,建於清鹹豐年間,坐北面南,共有4進房屋。第一、二進為五開間平房,其中第二進面闊13.78米,進深6.16米,第三、四進為五開間樓房。從第二進起,每進後均置有天井,原來都有門樓,“文革”中被毀。
慶善堂,位於永安橋北堍東側,為吳江市文物保護單位,朝南面河,是“同里三初”之一陳雅初與其弟陳翰秋的祖傳房產,建於民國13年(1924年),共有4進62間1371平方米。堂名“慶善”,為吉祥之意,語出《易·豐》:“六五:來章,有慶善,吉。”慶善堂的雕刻堪為精美,在後兩進樓房前天井處都有木雕,花紋細密,特別是後進,樓上對天井三面均挑出約1米,挑出處檐口置有裝飾花板,欄桿上布有花紋木雕,連木柱上也刻有圖案,各種雕刻花式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