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土陶
- 外文名:Red clay pottery
- 分布:雲南一帶
- 屬性:工藝品
藝術特色,喀什紅土陶,伏里紅土陶,簡介,分類,北辛紅土陶,北辛遺址,
藝術特色
從製作方式上,維吾爾族紅土陶器可分為素陶、釉陶和彩繪釉陶三種。素陶器有花盆、花缸等,維吾爾族熱愛花卉,居家多植花木,向有用花盆,花缸栽種各色花卉及無花果樹、夾竹桃等觀賞植物的習慣,故花盆、花缸很是普遍。維吾爾族大量使用木器,故未見瓦盆面世。釉陶是單色陶器,主要為糧缸和儲物缸。因維吾爾族沒有在家中大量儲水的習慣,所以基本上沒有水缸。過去維吾爾族農民和一般市民照明用清油燈,故許多家庭中有用釉陶做的油燈。與日常生活密切的陶器都被著以彩釉,如盛食物和飲料的各種型號的罐,所有的碗、盤、碟、小盆等。維吾爾族紅土陶器中還有大量的壺型器物,都用彩釉裝飾得五彩繽紛。在造型上,各類缸與漢族地區的缸造型相似.而罐和餐具則形式多樣,與內地同類器皿相比,維吾爾族的陶器普遍誇張。獨特的造型主要體現在各種壺上,具有鮮明的阿拉伯風格。形制、色彩、造型如此豐富,說明了維吾爾族製作紅土陶器的技藝比較成熟,且自成一家。與制紅土陶相關的器具製品有:陶土、陶輪、拍花木模、陶窯、彩釉、木製鏤刻工具。紅土陶製品只有花盆和作為旅遊紀念品的各類壺、碗還在市場上有售。
喀什紅土陶
喀什制陶歷史悠久,市郊故城出土的陶罐距今近千年,工藝已相當精美。
喀什紅土陶
當地仍沿襲古老原始的製作方式,先將膠泥漿泡,經踩、揉、和,使膠泥有黏性和強度,再上轆轤轉坯成型,經削、刮、刻然後晾乾,彩繪上釉,裝窯火燒多半天,散熱後出窯。
喀什紅土陶有缸、罐、碗、壺、瓶等日常生活用具,也有供賓館酒店陳列的彩釉工藝品。顏色有墨綠、淺綠、中黃、淡黃及褐色、黑色,上面是花卉和富有伊斯蘭特色的圖案。未見有描繪人和動物,這可能與伊斯蘭教禁止偶像崇拜有關。
紅土陶過去在南疆民眾中有普遍的使用價值,家庭生活、農耕生產,甚至宗教活動前洗手淨身都用紅土陶。它還被稱為泥巴藝術,具有學術、收藏、陳列等多種價值。
伏里紅土陶
簡介
分類
伏里紅土陶藝術分祭祀、賞玩和生活三大類別上百個品種,祭祀類有方鼎、香筒、燒香用的圓鼎等;賞玩類有大站獅、蟾蜍、雞、兔、魚等,除獅子、牛等用於擺設外,大多數是兒童玩的口哨;生活類主要有闔缸、大小花罐、闔盆、婦女梳妝用的八角松枝盆、燙酒用的酒壺等。
這些紅土陶神氣活現,造型奇特,“土”的可愛,“俗”的天真,充滿了藝術的感染力。“孔子行教像”、“孔子像”、“墨子像”、“娃娃枕”等創新產品也深受歡迎,特別是根據照片特製陶塑的人物像更成了社會各界名人雅士的摯愛。
如今,伏里的紅土陶藝術品已傳入美、日、法、德等21個國家和地區,並被中國美術館、日本玩具博物館等機構所收藏。主持伏里紅土陶藝術恢復發展的甘致有先生,也因此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的榮譽稱號。
北辛紅土陶
北辛紅土陶是北辛文化典型代表、是北辛文化的重組成部分。北辛文化7300年,比大汶口文化早一千多年,其文物為中華東方文明找到了淵源。
從出土的大量豐富多姿的陶器來看,北辛先民制陶作坊已有專門的分工,制陶技藝已較為先進,手工業已較為發達。北辛紅土陶均為手制,以夾砂黃褐陶和泥質紅陶為主,有少量黑陶。夾砂陶多為在粘土中夾細砂,能降低陶坯的變形與破裂。主要器形有鼎、缽、壺、支座和三足釜,其中以三足釜最多,特點非常突出。中晚期的陶器製作規整,胎壁變薄,器物表面也增加了很多紋飾。北辛陶器的紋飾有堆紋、篦紋、乳釘文、壓劃紋、指甲紋、錐刺紋、席紋等,是北辛制陶文化的特點和標誌。其中的蓋鼎、指甲印紋缽和紅頂缽為北辛文化的典型器物。
北辛遺址
北辛遺址位於官橋鎮北辛村北部,距滕州市城區約28公里。遺址地處薛河故道南岸的高地上,三面臨水,這裡是丘陵與平原的過渡地帶,地勢相對平坦,土地肥沃。海拔高度127~131米。遺址東西長500多米,南北寬約100米,總面積為5萬平方米。
北辛遺址是1964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山東隊沿薛河兩岸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的,當時採集到一批和大汶口文化風格不同的陶片,推測其年代可能要早於大汶口文化。在1978年秋至1979年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山東隊與滕州市博物館聯合進行了兩次較大規模的發掘。清理了一批灰坑、窖穴、墓葬,發掘面積總計2583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骨器、蚌器和角器。經碳14測定為距今7300—6300年左右,大約延續了10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社會文化,與大汶口文化有著直接的承襲關係,是大汶口文化的源頭,北辛遺址以其獨特的文化面貌被命名為“北辛文化”。
北辛遺址位於棗莊滕州市東南北辛村北首薛故河南岸,面積約5萬平方米。該遺址在1964年全省文物普查中首次發現,1978年冬--1979年春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出土大批陶器、石器等文物2000餘件。經科學方法鑑定,這片遺址距今約7300--8400年,是我國在黃淮地區發現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由於這一文化遺址反映了自身特有的文化風貌,因而被國家命名為北辛文化,已在一九八二年間向世 界公布並編入國家教科書。
時光流轉,從事傳統紅土陶工藝的人越來越少,然斷金碎玉光輝不減,薪火相傳的北辛紅土陶發展到燒制技術更加成熟、藝術品味更高、品種更加多樣化,觀賞性和實用性為一體,其手工製作的傳統性極具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