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土埠遺址位於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陰平鎮小劉莊村南約200米處,分布在馬泉河東岸的二層占地上。遺址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約400米。女媧冢遺址地處206國道西側,金陵寺西北金陵山上,是原始社會早期人類所留下的遺址。古籍記載:女媧陵在縣南二十里金陵山,其山上平下圓,狀如雷鼓,四面光潔,似人工琢磨而成。女媧冢在其巔,右有平石,有篆刻,不可識。《述征記》云:此山孤絕似陵,復以陵名,祀女媧、伏羲於其一,當為女媧冢無疑。考《睡史》注,女媧“生承匡山,在任城東南。此地接壤嶧境,復有皇母山皆其遺蹟。”據南開大學教授江月啟先生對6000多年前的紅土埠遺址和嶧城周圍的地形、地貌考證,女媧就是本地氏族部落的一名傑出領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土埠遺址
- 位於: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
- 遺址南北長:約500米
- 東西寬:約400米
紅土埠遺址簡介,紅土埠遺址位置,紅土埠遺址歷史,
紅土埠遺址簡介
近年來,陰平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大力發展旅遊經濟,深入開發女媧祠景區,一期工程,投資1500餘萬元,修繕女媧祠,重建普濟寺、玉皇殿、女媧洞、女媧池、水雲閣、朝陽洞等景點,整個景點建築面積2000餘平方米,工程即將完工。下一步,將開發女媧冢遺址,修建新、舊石器時代陳列館,成立文史資料研究學會,認真蒐集人文、歷史、地質、名人的詩、詞、賦、畫、曲以及民俗風情、遠古故事、優美的傳說,不斷提煉包裝成精品,挖掘民族文化,弘揚遠古文化,強力打造女媧文化品牌,形成觀光旅遊產業。
文物所在地
紅土埠遺址位置
紅土埠遺址位於陰平鎮劉莊村南約200米處,分布在馬泉河東岸的二層台地上。遺址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約100米,整個地形南高北低。由於山水常年沖涮,一條東西走向的水溝將遺址分割為兩部分。這處古遺址被發現後,國內知名考古專家、學者接踵而至,為揭開紅土埠之謎進行了深入的考察。
紅土埠遺址歷史
紅土埠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文化堆積較厚,內涵豐富,系母系氏族部落。遺址包含有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商周乃至漢代遺物,延續時間長,是原始社會晚期的一個有代表性的重要古遺址。置身這裡,你可以隨處拾到那些代表著悠久歷史的古陶片。耕土層下是大量燒制陶器遺留下來的紅燒土。由於這個緣故,當地民眾為這個古老的土台取名叫“紅土埠”,考古工作者便採用這一約定俗成的名稱,將這處台型遺址命名為“紅土埠遺址”。
遺址南側高出河岸2-4米不等,耕土層之下便是文化層,夾雜有商周和龍山文化的陶片,再深入是大汶口文化的遺物,主要是紅陶碎片。黑衣陶和灰陶不很多,偶爾可採集到紅陶鼎足。這裡很可能是原始居民遺留的灰坑。
考古工作者從遺址採集到不少完整的陶器、石器等物。陶器主要有釜形鼎、罐形鼎、缽形鼎、陶豆、陶缽、陶紡輪、陶網墜。這些陶器大都是史前居民所使用的生活用品,以紅陶為主,灰陶次之,器物造型美觀,實用。陶紡輪是當時人們用來紡線的工具,說明紅土埠的原始居民已經穿戴用植物纖維或獸毛編織的衣物。陶網墜的出現,則說明當時人們已經在附近河流用網捕魚。
在遺址採集到不少完整的和可以復原的石器,有鏟、斧、鐮等。這些石器均是生產工具和加工工具。石鏟、石斧、石錛、石鐮都經過了磨製,形制規整,刃部較為鋒利,大都鑽有圓孔。另外,還採集到一件殘斷的玉環和一件綠松石耳墜,上面都鑽有小圓孔。玉環採用青玉琢磨,光潤細緻;綠松石耳墜,色澤翠綠,小巧玲瓏,十分光潔。這些珍貴的裝飾品都是原始居民隨身所佩帶的。說明早在六千多年前人們就已經懂得梳妝打扮,產生了解愛美之心。
由於考古工作者的努力,紅土埠遺址的考古調查資料已經發表在國家級刊物上。遺址出土的許多文物也已修復,陳列在棗莊博物館展廳中,供人們觀覽。這處遺址將來若能在適當的機會進行科學發掘,一定還會有更重要的發現。它將作為一本活教材,向人們提供寶貴的歷史知識。
該遺址1992年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