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土型金礦

紅土型金礦,是一種重要金礦。雖然這種礦的品位不高,但其規模大、易采易選、成本低、效益高(虞人育,1994)。所以,紅土型金礦,是一種有重要經濟價值的金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紅土型金礦
  • 地位:重要金礦
  • 特點:品位不高,但其規模大
  • 優點:易采易選、成本低
基本簡介,形成機理,

基本簡介

1 紅土型金礦概述
某一岩石里,目標礦物的含量沒有達到人類目前經濟技術條件下的要求,這就不是礦藏,僅是一般岩石而已。若目標礦物含量經一定機制富集,達到人類目前經濟技術條件下的要求,這種岩石就是這種目標礦物的礦藏。所以,成礦過程,簡單地理解,就是目標礦物逐漸富集的過程。紅土化作用,就是通過雨水的淋濾作用將大量的矽、較易溶金屬離炒提嬸子去除,提高相對不溶的鐵的百分含量,使土被染紅的過程(Pickering, 1962; 洪漢烈,1997)。簡單地理解,紅土化作用,就是通過去除土裡的矽和易溶金屬離子而濃縮相對不溶物的過程(Jackson, 1965; Coleman, 1962)。金是一種相對穩定的金屬,在紅土化去矽作用過程中,它不會隨其它活潑金屬離子一道流失,和鐵一樣得到富積(Evans, 1981)。紅土,是一種被鐵染紅的粘土。粘土具有吸附金的作用(范宏瑞和李兆麟,1991;Case et al., 1986)。所以,當形成紅土的母岩含金量相對較高時,通過紅土化作用的富集,紅土裡的金含量達到目前人類經濟技術條件下的要求時,就形成紅土型金礦藏。
2 金化合物向金單質的轉化
紅土化作用,可以人為地分為成土作用和紅化作用兩個步驟,這兩個步驟對金成礦作用的影響有一定的差別,下面我們分別進行討論。成土作用,就是母岩通過物理或化學的風化作用,逐漸形成粘土的過程(Carr, 1980)。在形成粘土的階段,若只有物理風化作用而沒有化學風化作用,則金不會富集。物理風化作用使礦物暴露於富氧的大氣中,便於化學風化作用的進行。乎促影凝化學風化作用,主要包括大氣氧對原還原性礦物的氧化及pH值變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化學反應。原以還原性化合物形式存在的金(如金的硫化物及相關絡合物),在氧化過程中,逐漸轉化為單質金(洪漢烈和葉先賢,1998;洪漢烈,1997)。構成地殼的岩石主要是矽酸鹽岩。而構成矽酸鹽岩的主要金屬離子,是鉀、鈉、鈣、鎂等鹼性較強的物質。矽酸鹽是弱酸強鹼鹽,在成土作用的早期,化學風化剛開始時,總體來說,pH值較高。所以,低pH值下形成的金的氯化物,隨著環境的pH值升高,也將逐漸釋放出單質金來。因為岩石中金的礦物,棕嫌背蒸主要是以鹵化物和硫化物或與員乘婆硫有關的絡合物這兩大類形式存在的,所以,隨著金的鹵化物和與硫有關的金的化合物逐漸轉化成單質金,成土化合物中的絕大部分金都轉化成了單質金(洪漢烈,1997)。
所以,在紅土化作用的成土作用過程中,就金成礦來說,首先是金化合物轉化成單質金的過程。岩白阿樂石經物理或化學風化作用,逐漸形成粘土。粘土具有吸附金的作用(范宏瑞和李兆麟,1991;Case et al., 1986)。所以,風化過程中,經氧化和pH值升高逐漸形成的單質金,就近被粘土礦物吸附。
3 單質金的下沉和富積
若成土過程中,沒有金屬離子和矽的流失,金的含量就不會增加,金就不可能被富積,那成土作用就僅只是將金化合物轉化為金單質的作用。其實,成土過程,除物理風化外,主要是進行化學風化作用。在化學風化過程,由於雨水的淋濾作用,肯定會有大量的金屬離子和矽的流失(Coleman, 1962)。所以,成土過程中,肯定會有金的富積作用。
成土過程中,既然會有矽的流失,也肯定會有金的向下轉移。金的轉移和富積往往是同時發生的。成土過程中的這種金的向下遷移和富積,和紅化過程中金的遷移和富積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紅土化作用的成土地段,主要進行金化合物轉化為金單質的作用,同時,也對金進行部分富集。金的富集作用,愉才滲主要是在紅土化作用中的紅化階段完成的。
完成成土作用的紅土,在紅化過程中,主要進行金的向下轉移和富集過程。下面,我們對金的向下遷移和富集進行詳細的分析。
因為高嶺石等粘土礦物,對金有很好的吸附作用(范宏瑞和李兆麟,1991;Case et al., 1986),所以,在母岩風化成土過程中,金被吸附在粘土礦物中。在粘土紅化過程中,由於大量雨水的淋濾作用,吸附金的粘土裡的矽酸根、各級矽酸氫根等離子和二氧化矽等被逐漸溶解。因為金相當穩定,不隨矽化合物(包檔潤括矽酸根、各級矽酸氫根等離子和二氧化矽)遷移,但因吸附或支持它的矽化合物載體被移走,金在重力作用下,向下遷移。雨水的垂直向下淋濾作用,對失去吸附和支持載體的細小金粒,也有一定的淘洗作用。所以,在失去矽化合物吸附和支持載體後,金粒在本身重力和雨水淘洗作用共同影響下,將逐漸向下運移,直至遇到新的吸附或支持體時為止。由於雨水不斷地從上至下溶失矽化合物,金粒就不斷地隨之向下遷移。這樣,就造成紅土化過程中,金逐漸向紅土的下層富積。
紅土化過程中,從表層至底層,隨著雨水(原來的雨水沒有溶解矽)里溶解的矽越來越多,雨水的淋濾去矽作用逐漸減弱,所以,對一個沒有完全風化的紅土風化剖面來說,表層的矽流失得最多,底層的流失得最少,潛水面以下,基本不流失。若是一個完全風化剖面,整個剖面都完全風化,整個剖面中的矽都已基本流失,完全轉化為鐵帽,從表層至潛水面,這種分層可能就不太明顯。因為金的富積,是由於矽化合物被雨水淋濾流失失去吸附或支持體而在重力作用下,及在雨水的向下淘洗力作用下,金逐漸向下層紅土遷移而造成的,所以,在一個沒有完全風化的紅土剖面中,金逐漸向雨水淋濾去矽作用的極限深度處遷移而富積。若雨水淋濾去矽作用深度已達潛水面,則金不斷向潛水面處轉移。
總的來說,紅土化強度越小,形成紅土型金礦床的可能性越小;紅土化強度越大,在潛水面處形成紅土型金礦床的可能性越大。若降雨量不太大,而滲透帶較厚,從表層下滲的雨水,未達潛水面處,雨水裡的矽就已飽和,這種雨水的淋濾作用,會造成金的下沉和富積,但金一般不會下沉至潛水面處,金富積在潛水面以上區域。若降雨量較大,或滲透帶較薄或潛水面以上紅土已較風化,雨水裡的溶解的矽只有至潛水面處才能達到飽和,金就有可能下沉,而在潛水面處富積。若降雨量相當大,或滲透層薄,或潛水面以上紅土已相當風化,雨水下滲至潛水面處矽仍未達飽和,大量的金將下沉而在潛水面處富積。仍未達飽和的雨水,仍將繼續溶解矽化合物。但潛水面以下為矽已達飽和的地下水,若矽仍未飽和的雨水量遠小於地下水的量,受地下水的中和作用,雨水中的矽迅速達到飽和。若降雨量特大,一者雨水裡的矽遠未達飽和,二者相對地下水量來說,雨水的量相當大。這時,雨水裡的矽就很難迅速達到飽和。雨水將繼續溶解矽。但是,一旦進入潛水,雨水的運動方向將發生改變,由潛水面以上的垂直下降型,轉變為水平運動型。所以,就算雨水的溶解矽的能力再大,也沒有機會繼續大量溶解潛水面下方的矽,它只能在水平運動過程中,繼續溶解潛水面附近的可能和它接觸的矽化合物了。由於潛水面以下的矽的化合物不能被溶解,吸附或支持金的載體將保持穩定,金將不可能再下沉,只可能在潛水面處不斷富積。當然,潛水面並不是完全水平的,它隨地形的變化而變化,但是,若潛水面處地下水的水平流速不大,即潛水面的坡度不大,就算下降至潛水面處的仍有很強溶解矽能力的雨水,能在沿潛水面運動的過程中繼續溶解大量的矽,只要水的流速不至於大至能水平推動金粒水平運動,富積在潛水面處的金,就很難再進行水平遷移。實際上,潛水面雖然隨著地形的變化而變化,但潛水面的坡度遠小於地形的坡度,所以,富積在潛水面處的金,水平遷移的可能性不大。
這樣,隨著紅土風化強度的加深,原紅土裡的金逐漸向潛水面處富積。若當地降雨量特大,紅土經強烈風化作用,絕大部分矽都被雨水淋濾而流失,整個紅土剖面都變成了鐵帽(若沒有乾、濕季交替的季節變化,滲透帶沒有在乾季大量補充氧氣,氧含量不足,鐵因不能及時氧化為三價鐵而流失,也可能不形成鐵帽)。這樣,原被這些流失的矽化合物吸附的大量金,將逐漸向潛水面處富積,形成較大的、品位較高的礦床。
若紅土化過程中,潛水面發生變化,也會對金成礦造成影響。若潛水面上升,金沉積面也會隨之上升。原來的潛水面處沉積的金,一般情況下將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不會發生轉移。這樣,就會形成多個金富積面。但是,若潛水面下的地下水因某種特殊原因,還原性太強或酸性太強,就有可能造成單質金重新轉化為硫化物或鹵化物而流失。若潛水面下降,原潛水面處形成的金沉積,將隨著潛水面的下降而下降。原來的沉積金,加上新沉積的金,都在新潛水面處沉積,新潛水面處金的累積量增大,使金礦的品位提高。這種金沉積將始終只有一條沉積帶。若潛水面一直沒有大的變動,或潛水面在一個小的範圍內波動,保持相對穩定,也有利於形成一條沉積量較大的沉積帶(若有一定的波動,金將主要沉積在波動帶最低處)。所以,總體來說,潛水面一直保持穩定或略有下降,即該地塊保持穩定或稍有上升,有利於高品位金礦藏的形成。
當紅土化區域落差較大,潛水面很低,滲透層相當厚,在重力、水力或風力作用下,成土作用形成的土,就可能被轉移至它處,這就形成次生紅土。若進行紅土化作用的是次生紅土,且紅土與基岩界面清晰,下伏界面沒有或基本沒有風化。在這種情況下,由於基岩界面高於潛水面,金在向潛水面運移的過程中,還沒有達到潛水面,就被基岩凹陷處滯留而在該處富積,形成金礦藏。若次生紅土下滯留金的基岩凹陷被風化,金將繼續向潛水面運移,可能在新的凹陷滯留處或腐岩里滯留而成礦,因為,金向下遷移的最終目的地是潛水面處。
4 金成礦對紅土化作用的特殊要求
就形成條件來說,金成礦和紅土化作用所需的條件又稍有不同。雖然多雨和高溫,對兩者都有餘,但紅土化作用,要保證大量的矽流失而留下鐵,就必須要求有乾、濕季之分,便於二價鐵的氧化。但金成礦,只要保證一定的氧化性,能使金化合物轉化為單質金,並在金富積過程中不要處於太過還原和太過酸的環境,以免單質金再被硫還原為硫化物或鹵化物而流失就可以。所以,金成礦,並不一定要求一定要有乾、濕季之分,相對來說,降雨量越大越好。降雨量越大,矽、鋁,甚至鐵都有可能大量被淋濾掉,而使金迅速下沉而富積。落差較大區域,形成的次生紅土,只要其和基岩界面處有凹陷存在,便於金的富存,也同樣會有高品位的金富積。
所以,就紅土型金礦的形成條件來看,有含金量高的母岩,降雨量大,高溫,潛水位較低且保持穩定或略有下降,最有利於紅土型金礦的形成。

形成機理

其它紅土型礦藏,主要有紅土型鋁礦(Taylor et. al., 1992)、紅土型鐵礦(Nahon et. al., 1980)、紅土型高嶺土礦(de Oliveira et. al., 1997)、紅土型鈦礦(Hill et. al., 2000)、紅土型錳礦(祝壽泉,1998)、紅土型鎳礦(Basu, 1965-66)等。
含鐵量相對較高的母岩,經過強烈的風化作用,常形成風化殼型鐵帽式的鐵礦。紅土型鈦礦、錳礦和鎳礦的形成較為相似,形成機理與金礦的形成也較類似。只是紅土型鋁礦和紅土型高嶺土的形成和成礦要求稍有不同。
5.1紅土型鋁土礦的形成
紅土化鋁土礦,就是經紅土化作用形成的含三氧化二鋁相當高的礦藏。這種礦藏由紅土形成,說明它的母土,主要是矽鋁酸鹽。三氧化二鋁的富積過程,其實就是矽鋁酸鹽逐漸經紅土化作用去矽的作用。受雨水的淋濾作用,大量的矽流失,使鋁得以保留而富積成礦。母岩鋁豐富的紅土,在紅土化作用過程中就比較容易形成高品位的鋁礦藏。所以,霞石正長岩和玄武岩風化殼中,比較容易形成高品位的紅土型鋁土礦床。紅土型鋁土礦藏,要求高濕多雨,有沒有乾、濕交替相對來說並不重要。降雨量越大,越有利於這種礦床形成。較大的落差,滲透帶厚度較大,並能及時排水,也有利於該類礦床的形成。
5.2 高嶺土的形成
高嶺土礦床的形成,要求母岩是含二氧化矽較多的酸性岩或中性矽鋁酸鹽。這類母岩,較容易形成高品位的高嶺土礦床。其實,基性岩也同樣可以形成高嶺土,但因含鐵等其它有色雜質較多,影響高嶺土的成色,所以,很難形成高品位的高嶺土礦床。
參考文獻
范宏瑞, 李兆麟. 金在表生作用中的富集模擬實驗及地球化學意義. 黃金, 1991, 12 (1) : 12-16
洪漢烈. 金在紅土化過程中的遷移特徵. 黃金, 1997, 18(7): 3-7
洪漢烈, 葉先賢. 紅土型金礦床中金的特徵研究. 電子顯微學報, 1998, 17(3): 267-271
虞人育. 湖北蛇屋山金礦區風化型金礦床地質特徵及成因淺析. 礦床地質, 1994, 13(1): 28-37
祝壽泉. 東平紅土型錳礦的地質特徵. 中國錳業, 1998, 16(1): 9-13, 22
Basu D. Lateritization and lateritic mineral deposits. Bhu-Vidya, 1965-66, 27: 64-73
Carr R. G., Rodgers K. A. , Black P. M. The chemical and mineralogical changes accompanying the laterization of basalt at Kerikeri, North Auckland.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New Zealand, 1980, 10(3): 247-258
Cases J. M., et al. Methods of analysing morphology of kaolinites: Relations between crystallographic and morphological properties. Clay Minerals, 1986, 21: 55-68
Coleman N. T. Decomposition of clays and the fate of aluminum. Economic Geology and the Bulletin of the Society of Economic Geologists, 1962, 57(8): 1207-1218
de Oliveira M. T. G., Petit S., Grauby O., Formoso M. L. L., Trescases J. J. Characteriz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halloysitic clay minerals in weathered basalts (southern Parana Basin, Brazil). Anais da Academia Brasileira de Ciencias, 1997, 69(2): 179-192
Evans D. L. C. Laterization as a possible contributor to gold placers. E & MJ, Engineering and Mining Journal, 1981, 182(8): 86-91
Hill I. G., Worden R. H., Meighan I. G. Yttrium; the immobility-mobility transition during basaltic weathering. Geology, 2000, 28(10) : 923-926
Jackson M. L. Clay transformations in soil genesis during the Quaternary. Soil Science, 1965, 99(1): 15-22
Nahon D., Carozzi A. V., Parron C. Lateritic weathering as a mechanism for the generation of ferruginous ooids. Journal of Sedimentary Petrology, 1980, 50(4): 1287-1298
Pickering R. J. Some leaching experiments on three quartz-free silicate rocks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an understanding of laterization. Economic Geology and the Bulletin of the Society of Economic Geologists, 1962, 57(8): 1185-1206
Taylor G., Eggleton R. A., Holzhauer C. C., Maconachie L. A., Gordon M., Brown M. C., McQueen K. G. Cool climate lateritic and bauxitic weathering. Journal of Geology, 1992, 100(6): 669-677
想了解相關的詳細情況,請各位參見廖永岩著,海洋出版社2007年5月版的《地球科學原理》(28.00元)一書。也可以在以下網址找到這本書的詳細目錄:
也可以在以下網址找到有關這本書的部分相關內容:
註:本文摘於廖永岩著《地球科學原理》一書
成土過程中,既然會有矽的流失,也肯定會有金的向下轉移。金的轉移和富積往往是同時發生的。成土過程中的這種金的向下遷移和富積,和紅化過程中金的遷移和富積基本上是一致的。所以,紅土化作用的成土地段,主要進行金化合物轉化為金單質的作用,同時,也對金進行部分富集。金的富集作用,主要是在紅土化作用中的紅化階段完成的。
完成成土作用的紅土,在紅化過程中,主要進行金的向下轉移和富集過程。下面,我們對金的向下遷移和富集進行詳細的分析。
因為高嶺石等粘土礦物,對金有很好的吸附作用(范宏瑞和李兆麟,1991;Case et al., 1986),所以,在母岩風化成土過程中,金被吸附在粘土礦物中。在粘土紅化過程中,由於大量雨水的淋濾作用,吸附金的粘土裡的矽酸根、各級矽酸氫根等離子和二氧化矽等被逐漸溶解。因為金相當穩定,不隨矽化合物(包括矽酸根、各級矽酸氫根等離子和二氧化矽)遷移,但因吸附或支持它的矽化合物載體被移走,金在重力作用下,向下遷移。雨水的垂直向下淋濾作用,對失去吸附和支持載體的細小金粒,也有一定的淘洗作用。所以,在失去矽化合物吸附和支持載體後,金粒在本身重力和雨水淘洗作用共同影響下,將逐漸向下運移,直至遇到新的吸附或支持體時為止。由於雨水不斷地從上至下溶失矽化合物,金粒就不斷地隨之向下遷移。這樣,就造成紅土化過程中,金逐漸向紅土的下層富積。
紅土化過程中,從表層至底層,隨著雨水(原來的雨水沒有溶解矽)里溶解的矽越來越多,雨水的淋濾去矽作用逐漸減弱,所以,對一個沒有完全風化的紅土風化剖面來說,表層的矽流失得最多,底層的流失得最少,潛水面以下,基本不流失。若是一個完全風化剖面,整個剖面都完全風化,整個剖面中的矽都已基本流失,完全轉化為鐵帽,從表層至潛水面,這種分層可能就不太明顯。因為金的富積,是由於矽化合物被雨水淋濾流失失去吸附或支持體而在重力作用下,及在雨水的向下淘洗力作用下,金逐漸向下層紅土遷移而造成的,所以,在一個沒有完全風化的紅土剖面中,金逐漸向雨水淋濾去矽作用的極限深度處遷移而富積。若雨水淋濾去矽作用深度已達潛水面,則金不斷向潛水面處轉移。
總的來說,紅土化強度越小,形成紅土型金礦床的可能性越小;紅土化強度越大,在潛水面處形成紅土型金礦床的可能性越大。若降雨量不太大,而滲透帶較厚,從表層下滲的雨水,未達潛水面處,雨水裡的矽就已飽和,這種雨水的淋濾作用,會造成金的下沉和富積,但金一般不會下沉至潛水面處,金富積在潛水面以上區域。若降雨量較大,或滲透帶較薄或潛水面以上紅土已較風化,雨水裡的溶解的矽只有至潛水面處才能達到飽和,金就有可能下沉,而在潛水面處富積。若降雨量相當大,或滲透層薄,或潛水面以上紅土已相當風化,雨水下滲至潛水面處矽仍未達飽和,大量的金將下沉而在潛水面處富積。仍未達飽和的雨水,仍將繼續溶解矽化合物。但潛水面以下為矽已達飽和的地下水,若矽仍未飽和的雨水量遠小於地下水的量,受地下水的中和作用,雨水中的矽迅速達到飽和。若降雨量特大,一者雨水裡的矽遠未達飽和,二者相對地下水量來說,雨水的量相當大。這時,雨水裡的矽就很難迅速達到飽和。雨水將繼續溶解矽。但是,一旦進入潛水,雨水的運動方向將發生改變,由潛水面以上的垂直下降型,轉變為水平運動型。所以,就算雨水的溶解矽的能力再大,也沒有機會繼續大量溶解潛水面下方的矽,它只能在水平運動過程中,繼續溶解潛水面附近的可能和它接觸的矽化合物了。由於潛水面以下的矽的化合物不能被溶解,吸附或支持金的載體將保持穩定,金將不可能再下沉,只可能在潛水面處不斷富積。當然,潛水面並不是完全水平的,它隨地形的變化而變化,但是,若潛水面處地下水的水平流速不大,即潛水面的坡度不大,就算下降至潛水面處的仍有很強溶解矽能力的雨水,能在沿潛水面運動的過程中繼續溶解大量的矽,只要水的流速不至於大至能水平推動金粒水平運動,富積在潛水面處的金,就很難再進行水平遷移。實際上,潛水面雖然隨著地形的變化而變化,但潛水面的坡度遠小於地形的坡度,所以,富積在潛水面處的金,水平遷移的可能性不大。
這樣,隨著紅土風化強度的加深,原紅土裡的金逐漸向潛水面處富積。若當地降雨量特大,紅土經強烈風化作用,絕大部分矽都被雨水淋濾而流失,整個紅土剖面都變成了鐵帽(若沒有乾、濕季交替的季節變化,滲透帶沒有在乾季大量補充氧氣,氧含量不足,鐵因不能及時氧化為三價鐵而流失,也可能不形成鐵帽)。這樣,原被這些流失的矽化合物吸附的大量金,將逐漸向潛水面處富積,形成較大的、品位較高的礦床。
若紅土化過程中,潛水面發生變化,也會對金成礦造成影響。若潛水面上升,金沉積面也會隨之上升。原來的潛水面處沉積的金,一般情況下將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不會發生轉移。這樣,就會形成多個金富積面。但是,若潛水面下的地下水因某種特殊原因,還原性太強或酸性太強,就有可能造成單質金重新轉化為硫化物或鹵化物而流失。若潛水面下降,原潛水面處形成的金沉積,將隨著潛水面的下降而下降。原來的沉積金,加上新沉積的金,都在新潛水面處沉積,新潛水面處金的累積量增大,使金礦的品位提高。這種金沉積將始終只有一條沉積帶。若潛水面一直沒有大的變動,或潛水面在一個小的範圍內波動,保持相對穩定,也有利於形成一條沉積量較大的沉積帶(若有一定的波動,金將主要沉積在波動帶最低處)。所以,總體來說,潛水面一直保持穩定或略有下降,即該地塊保持穩定或稍有上升,有利於高品位金礦藏的形成。
當紅土化區域落差較大,潛水面很低,滲透層相當厚,在重力、水力或風力作用下,成土作用形成的土,就可能被轉移至它處,這就形成次生紅土。若進行紅土化作用的是次生紅土,且紅土與基岩界面清晰,下伏界面沒有或基本沒有風化。在這種情況下,由於基岩界面高於潛水面,金在向潛水面運移的過程中,還沒有達到潛水面,就被基岩凹陷處滯留而在該處富積,形成金礦藏。若次生紅土下滯留金的基岩凹陷被風化,金將繼續向潛水面運移,可能在新的凹陷滯留處或腐岩里滯留而成礦,因為,金向下遷移的最終目的地是潛水面處。
4 金成礦對紅土化作用的特殊要求
就形成條件來說,金成礦和紅土化作用所需的條件又稍有不同。雖然多雨和高溫,對兩者都有餘,但紅土化作用,要保證大量的矽流失而留下鐵,就必須要求有乾、濕季之分,便於二價鐵的氧化。但金成礦,只要保證一定的氧化性,能使金化合物轉化為單質金,並在金富積過程中不要處於太過還原和太過酸的環境,以免單質金再被硫還原為硫化物或鹵化物而流失就可以。所以,金成礦,並不一定要求一定要有乾、濕季之分,相對來說,降雨量越大越好。降雨量越大,矽、鋁,甚至鐵都有可能大量被淋濾掉,而使金迅速下沉而富積。落差較大區域,形成的次生紅土,只要其和基岩界面處有凹陷存在,便於金的富存,也同樣會有高品位的金富積。
所以,就紅土型金礦的形成條件來看,有含金量高的母岩,降雨量大,高溫,潛水位較低且保持穩定或略有下降,最有利於紅土型金礦的形成。

形成機理

其它紅土型礦藏,主要有紅土型鋁礦(Taylor et. al., 1992)、紅土型鐵礦(Nahon et. al., 1980)、紅土型高嶺土礦(de Oliveira et. al., 1997)、紅土型鈦礦(Hill et. al., 2000)、紅土型錳礦(祝壽泉,1998)、紅土型鎳礦(Basu, 1965-66)等。
含鐵量相對較高的母岩,經過強烈的風化作用,常形成風化殼型鐵帽式的鐵礦。紅土型鈦礦、錳礦和鎳礦的形成較為相似,形成機理與金礦的形成也較類似。只是紅土型鋁礦和紅土型高嶺土的形成和成礦要求稍有不同。
5.1紅土型鋁土礦的形成
紅土化鋁土礦,就是經紅土化作用形成的含三氧化二鋁相當高的礦藏。這種礦藏由紅土形成,說明它的母土,主要是矽鋁酸鹽。三氧化二鋁的富積過程,其實就是矽鋁酸鹽逐漸經紅土化作用去矽的作用。受雨水的淋濾作用,大量的矽流失,使鋁得以保留而富積成礦。母岩鋁豐富的紅土,在紅土化作用過程中就比較容易形成高品位的鋁礦藏。所以,霞石正長岩和玄武岩風化殼中,比較容易形成高品位的紅土型鋁土礦床。紅土型鋁土礦藏,要求高濕多雨,有沒有乾、濕交替相對來說並不重要。降雨量越大,越有利於這種礦床形成。較大的落差,滲透帶厚度較大,並能及時排水,也有利於該類礦床的形成。
5.2 高嶺土的形成
高嶺土礦床的形成,要求母岩是含二氧化矽較多的酸性岩或中性矽鋁酸鹽。這類母岩,較容易形成高品位的高嶺土礦床。其實,基性岩也同樣可以形成高嶺土,但因含鐵等其它有色雜質較多,影響高嶺土的成色,所以,很難形成高品位的高嶺土礦床。
參考文獻
范宏瑞, 李兆麟. 金在表生作用中的富集模擬實驗及地球化學意義. 黃金, 1991, 12 (1) : 12-16
洪漢烈. 金在紅土化過程中的遷移特徵. 黃金, 1997, 18(7): 3-7
洪漢烈, 葉先賢. 紅土型金礦床中金的特徵研究. 電子顯微學報, 1998, 17(3): 267-271
虞人育. 湖北蛇屋山金礦區風化型金礦床地質特徵及成因淺析. 礦床地質, 1994, 13(1): 28-37
祝壽泉. 東平紅土型錳礦的地質特徵. 中國錳業, 1998, 16(1): 9-13, 22
Basu D. Lateritization and lateritic mineral deposits. Bhu-Vidya, 1965-66, 27: 64-73
Carr R. G., Rodgers K. A. , Black P. M. The chemical and mineralogical changes accompanying the laterization of basalt at Kerikeri, North Auckland. 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New Zealand, 1980, 10(3): 247-258
Cases J. M., et al. Methods of analysing morphology of kaolinites: Relations between crystallographic and morphological properties. Clay Minerals, 1986, 21: 55-68
Coleman N. T. Decomposition of clays and the fate of aluminum. Economic Geology and the Bulletin of the Society of Economic Geologists, 1962, 57(8): 1207-1218
de Oliveira M. T. G., Petit S., Grauby O., Formoso M. L. L., Trescases J. J. Characteriz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halloysitic clay minerals in weathered basalts (southern Parana Basin, Brazil). Anais da Academia Brasileira de Ciencias, 1997, 69(2): 179-192
Evans D. L. C. Laterization as a possible contributor to gold placers. E & MJ, Engineering and Mining Journal, 1981, 182(8): 86-91
Hill I. G., Worden R. H., Meighan I. G. Yttrium; the immobility-mobility transition during basaltic weathering. Geology, 2000, 28(10) : 923-926
Jackson M. L. Clay transformations in soil genesis during the Quaternary. Soil Science, 1965, 99(1): 15-22
Nahon D., Carozzi A. V., Parron C. Lateritic weathering as a mechanism for the generation of ferruginous ooids. Journal of Sedimentary Petrology, 1980, 50(4): 1287-1298
Pickering R. J. Some leaching experiments on three quartz-free silicate rocks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an understanding of laterization. Economic Geology and the Bulletin of the Society of Economic Geologists, 1962, 57(8): 1185-1206
Taylor G., Eggleton R. A., Holzhauer C. C., Maconachie L. A., Gordon M., Brown M. C., McQueen K. G. Cool climate lateritic and bauxitic weathering. Journal of Geology, 1992, 100(6): 669-677
想了解相關的詳細情況,請各位參見廖永岩著,海洋出版社2007年5月版的《地球科學原理》(28.00元)一書。也可以在以下網址找到這本書的詳細目錄:
也可以在以下網址找到有關這本書的部分相關內容:
註:本文摘於廖永岩著《地球科學原理》一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