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四方面軍烈士陵園

紅四方面軍烈士陵園

紅四方面軍烈士陵園坐落在通江縣城東四十餘公里的沙溪王坪村,原名王坪烈士墓。該陵園是全國唯一由紅軍為紅軍烈士建造的陵園,現為國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紅四方面軍烈士陵園
  • 地理位置通江縣城東四十餘公里的沙溪王坪村
  • 占地面積:占地百畝
  • 原名:王坪烈士墓
簡介,名稱的更改,

簡介

一九三三年冬,四川軍閥劉湘六路圍攻川陝革命根據地時,王坪地勢險要,紅四方面軍曾將總醫院設於此。為悼念住院犧牲的烈士,總醫院醫務人員於一九三四年在院旁修建烈士陵園,占地百畝。墓區安葬有7800多名紅軍指戰員的遺體,其中師團職以上將領40人,園內建有紅軍烈士紀念碑、紅軍烈士集墓、將軍墓、烈士事跡陳列室,留有“紅軍精神萬歲”巨幅石刻等重要革命遺蹟。
1988年1月,國務院將其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8月,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烈士紀念性建築物重點保護單位,烈士墓碑高4.2米,碑額橫刻“萬世光榮”四字,中間堅刻“紅四方面軍英勇烈士之墓”,兩旁刻有“為工農而犧牲,是革命的先驅”的標語。墓碑兩側各刻長槍2支、短槍1支。
碑座正面刻有鐮刀、斧頭、五角星、手槍、谷穗和向日葵等圖案。紅四方面軍撤離王坪後,地主還鄉,強迫農民打碎烈士碑,農民深夜埋藏此碑於屋後。建國後重豎原碑於墓前。

名稱的更改

紅四方面軍王坪烈士陵園名稱的更改,體現了黨中央對川陝革命根據地歷史地位的重視。初建的“紅軍烈士墓”,是紅四方面軍總醫院為安葬在王坪醫院犧牲的烈士建造的。而川陝革命根據地的紅四方面軍總醫院,初設在民勝鎮,後在泥溪鄉台灣村,反“六路圍攻”時搬遷至王坪,且還先後設有鏵二溝、廖坪、桑絲壩等分院,王坪總醫院僅是其中一個較為集中的地點。據不完全統計,有7600多紅軍傷病員犧牲在王坪,王坪現有烈士集墓13處。王坪烈士陵園安埋的烈士中不僅有紅軍烈士,還有地方游擊隊員、童子團員,而且還有軍、師、團職幹部。當時,由於處在戰爭年代,僅能立墓碑以示紀念。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深感原先的名稱及規模已不足以反應當時的歷史真相,更不能滿足廣大人民對烈士的緬懷,因而,又進行過幾次擴建更名。
1984年,經省、地各級黨政及主管部門批准擴建,定名為“紅四方面軍王坪烈士陵園”。擴建後的陵園面積增加,規模擴大,在陵園內還建了建軍單體墓和無名烈士集墓。從名稱來講,一是加上了“紅四方面軍”及地名“王坪”,這與原先的“紅軍烈士墓”相比,有了進步和發展。但是,仍然沒有突出“川陝革命根據地”這一核心主題。紅四方面軍畢竟只是紅軍的一個組成部分,王坪則似地名又似人名,給人一個模糊不清的概念。再說,安埋的烈士地不僅僅限於王坪、通江,而是整個川陝革命根據地的紅軍烈士。這對弘揚川陝革命根據地不能不說是一大缺陷。
從“紅軍烈士墓”到“紅四方面軍王坪烈士陵園”,無論從地域上還是內涵上講,可以說是不夠全面的。經國家民政部批准,重新更名的:“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則圓滿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因此,從“紅四方面軍王坪烈士陵園”更名為“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意義深遠,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川陝革命根據地歷史地位的高度重視,同時,也尊重了客觀歷史,實現了川陝蘇區人民民眾的夙願。我們這樣講,並不是主觀的臆斷,可以從這樣三個方面證實:
一是內涵不斷豐富,定性更加準確,符合歷史事實。人們參觀了“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自然就聯想到川陝革命根據。自然就不會只想到僅僅安埋的是在王坪犧牲的紅軍烈士,在通江犧牲的紅軍烈士。而且也可以從客觀上,糾正了少數人至今對紅四方面軍仍然持有偏見的錯誤認識。毛澤東同志早就說過,紅四方面軍的廣大將士和張國燾是有區別的,不能因為紅四方面軍出了個張國燾,就否認整個紅四方面軍和整個川陝蘇區在中國革命歷史上應有的地位和作用。
二是外延不斷擴大,覆蓋面準確。從“紅軍烈士墓”、“紅四方面軍王坪烈士陵園”到“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這一發展過程,決不是偶然的,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人們一進入“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從名稱上看,自然就可以從地域概念上擴大到以通江為核心的廣大川北、陝南地區的“第二大蘇區”,更不會誤認為僅是“王坪村”或通江縣,這對於宣傳和提高川陝革命根據地的知名度也是十分確切的。人們提到川陝革命根據地,自然就要聯想到通、南、巴,這些為革命作出重要貢獻的老區人民。
三是意義更加深遠。“川陝革命根據地”雖然是紅四方面軍這支軍事力量通過無數血戰後建立起來。但是,它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支紅軍隊伍和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政府領導下的川陝革命根據地。它建立了從省、縣、鄉到村的各級蘇維埃政府。建立了游擊隊、童子團等地方武裝,它是廣大根據地勞苦大眾踴躍參戰,軍民共建的一塊革命根據地,它為新中國的誕生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更名,準確反映了這一客觀歷史,這對於進一步褒揚川陝革命根據地人民,對中國革命作出的巨大貢獻具有重要的意義。
“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可以與“川陝革命根據地”時期的大量紅軍遺址、紅軍石刻標語、紅軍宣傳口號為標誌的“紅軍文化”相配合,在對外文化交流中具有極大的特色,這就是我們說的“紅軍文化”,這種紅軍文化是對我們對廣大民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最生動、形象的活教材。
“紅四方面軍王坪烈士陵園”更名為“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特別是巴中市大力發展“三大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時更名,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革命老區的關心和厚愛。對於我們在巴中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發揚紅軍精神,發展“巴中經驗”,改變川陝革命老區面貌,實現跨越式發展注入了新的政治動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