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嘴椋鳥

紅嘴椋鳥

紅嘴牛椋鳥(學名:Sturnus burmannicus):為椋鳥科椋鳥屬的鳥類。體長25厘米,羽色近灰色。頭近白,嘴紅,過眼紋近黑,胸及腹部酒紅色,兩翼深灰,飛行時色初級飛羽基部的白斑明顯。虹膜黃色;嘴紅色,嘴基黑色;腳褐黃色。

結群進食時發出吱吱聲。喜開闊而乾燥郊野、耕地及花園。結群進食,夜晚群棲。多見於熱帶開闊地次生林和灌木林中以及活動於河谷耕作區。分布於緬甸、泰國、高棉以及中國大陸的雲南等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紅嘴椋鳥
  • 拉丁學名:Sturnus burmannicu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雀形目
  • 椋鳥科
  • 八哥屬
  • :紅嘴椋鳥
  • 命名人及年代:Jerdon, 1862
  • 英文名稱:Vinous-breasted Starling
  • 同義學名:Acridotheres burmannicus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紅嘴牛椋鳥是體型略大的椋鳥,體長25厘米左右。羽色近灰色。頭近白,嘴紅,過眼紋近黑,胸及腹部酒紅色,兩翼深灰,飛行時色初級飛羽基部的白斑明顯。
虹膜黃色;嘴紅色,嘴基黑色;腳褐黃色。

棲息環境

棲息於熱帶開闊地次生林和灌木林中,活動於河谷耕作區。

生活習性

結小群活動,棲於開闊地。食多在地面找食蚯蚓及其他小型動物。夜群棲。飛行迅速,整群飛行。鳴聲低微而單調。當一隻受驚起飛,其他則紛紛回響,整群而起。
結群進食時發出吱吱聲。食性以昆蟲為主。鳥胃中有蝗蟲、葉甲、金龜子等害蟲。

分布範圍

原產地:高棉、中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緬甸、泰國和越南。
引進:新加坡。
遊蕩:馬來西亞。

繁殖方式

繁殖期間成對活動。營巢在樹洞、水泥柱上的空洞和人工巢箱中。巢以雜草、殘羽等所成,置於樹洞中,距地面約3-10m。每窩產卵3-5枚,卵淡藍色。卵重5.5-5.8g,4枚卵平均大小為27.3(26.2-28.5)mm×22.9(22.4-23.4)mm 。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才及年代
1
Sturnus burmannicus burmannicus
緬甸和中國南方(雲南西南端)。
2
紅嘴椋鳥中南半島亞種
Sturnus burmannicusleucocephalus
泰國、高棉、寮國和越南。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