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三七(紅三七)

紅三七(紅三七)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稀毛金線草為多年生草本。高40~80厘米,有稀疏短柔毛。根莖粗壯,木質。莖直立,葉橢圓形或倒卵形,基部楔形,全緣;托葉鞘筒狀。總狀花序穗狀,花極稀疏,花被4裂,談紅色。瘦果卵圓形,棕色,光亮。6—7月開花,7—10月結果。分市於新華、板倉、宋洛、紅坪、下谷坪、大九湖等地。生長於海拔900—1900米的溝谷林下草叢中。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紅三七
  • 別稱:扭子七、算盤七、九龍盤、九牛、趕山鞭、蜈蚣七、傘墩七、螺絲
  • :植物界
  • :蓼科
  • 分布區域: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河南、湖南、浙江、江西等地。
  • 拼音:Hónɡ Sān Qī
  • 考證:出自《陝西中草藥》。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性味,化學成份,功能主治,藥效,使用,用法用量,附方,臨床套用,

形態特徵

紅三七為蓼科植物支柱蓼的根莖。因其根莖內部紫紅色,又有類似於三七之功效,故得此名。
乾燥根莖近圓柱形,根頭處稍粗壯,外表棕黑色,粗糙凹凸不平、具節,節上有明顯疙瘩突起,鬚根黑色,捲曲而長。質堅硬,斷面粉紅色至棕紅色。氣微,味淡微澀。

生長環境

生長於中山區的林下或潮濕地方,常見於黃沙泥地中。

分布範圍

分布河北、山西、河南、陝西、湖北、四川、貴州、浙江、江西等地。產四川、陝西等地。

主要價值

性味

①《四川中藥志》:"味澀,性平,無毒。"
②《陝西中草藥》:"味苦澀,性涼。"
別名 :扭子七(《四川中藥志》),九節犁、九節雷、趕山鞭蜈蚣七、傘墩七、螺絲七(《陝西中草藥》),螺絲三七、血三七(《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化學成份

根和根莖中,含大黃素、大黃酸、大黃酚等。

功能主治

散血,止血,行氣,調經。治跌打損傷,勞傷吐血,便血,崩漏,月經不調。
①《四川中藥志》:"散血行氣。治跌打損傷及五勞七傷。"
②《陝西中草藥》:"收斂止血,活血調經,止痛生肌。治跌打損傷,外傷出血,便血,崩漏,月經不調,淋症,白帶,紅白痢疾,大骨節病。"

藥效

該藥具舒筋接骨、涼血止血、止痛功效。用於跌打損傷、骨折、勞傷、胃痛、咯血、崩漏、痛經、痢疾等.
多年生草本,高20~40厘米,全部無毛。根莖肥厚,具節,紫褐色;鬚根甚多。莖叢生或單生,細長,綠色,不分枝。基生葉有長柄,長15~25厘米;莖生葉互生,下部的具柄,上部的漸至無柄,葉柄基部具膜質托葉鞘2枚,有明顯的脈,無緣毛;葉片卵形或廣卵形,質薄,長3~15厘米,寬1.5~9厘米,先端尖銳,微彎,全緣,基部心臟形,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穗狀花序,頂生或腋生,總軸長3~5厘米;小花白色,徑約3毫米,花梗短小,基部具小苞片;花被5深裂,長橢圓形,長2~3毫米;雄蕊8,花絲線形;子房上位,呈三角狀,花柱3枚,柱頭頭狀。瘦果卵形,有3銳棱,黃褐色,有光澤。花期7月。

使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或浸酒、研末。

附方

治跌打損傷:支柱蓼根研粉,以酒送服。晚飯前服七至八錢。(《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臨床套用

治療大骨節病:取紅三七(鮮)3錢切片,水煎3次取汁混合,早晚空腹加溫分服。試治10例,其中Ⅰ°3例,Ⅱ°5例,Ⅲ°2例,治後疼痛減輕,關節活動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以年齡小、病情輕者,療效顯著。
【名稱考證】
紅三七 (《陝西中草藥》) ,扭子七(《四川中藥志》)、九節犁、九節雷、趕山鞭、蜈蚣七、傘墩七、螺絲七(《陝西中草藥》)、螺絲三七、血三七(《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科目來源】
雙子葉植物藥蓼科植物
【藥用部位】
支柱蓼的根莖。
【性味歸經】
苦,澀,涼。①《四川中藥志》:“味澀,性平,無毒。”②《陝西中草藥》:“味苦澀,性涼。”入肝、大腸、腎經。
【功效主治】
散血,止血,行氣,調經。治跌打損傷,勞傷吐血,便血,崩漏,月經不調。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或浸酒、研末。
【藥材鑑定】
乾燥根莖近圓柱形,根頭處稍粗壯,外表棕黑色,粗糙凹凸不平、具節,節上有明顯疙瘩突起,鬚根黑色,捲曲而長。質堅硬,斷面粉紅色至棕紅色。氣微,味淡微澀。
【化學成分】
根和根莖中,含大黃素(Emodin)、大黃酸(Rhein)、大黃酚(Chrysophanol, Chrysophanic acid)等。
【相關選方】
治跌打損傷:支柱蓼根研粉,以酒送服。晚飯前服七至八錢。(《浙江天目山藥植志》)
【參考出處】
《陝西中草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