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內斯·威廉·揚森

約翰內斯·威廉·揚森

約翰內斯·威廉·揚森,丹麥小說家、詩人,主要作品有長篇系列小說《漫長的旅行》、《世界的光明》等。1944年,作品《漫長的旅行》獲諾貝爾文學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約翰內斯·威廉·揚森
  • 外文名:Johannes Vilhelm Jensen
  • 國籍:丹麥
  • 出生日期:1873年1月20日
  • 逝世日期:1950年11月25日
  • 職業小說家,詩人
  • 主要成就:1944年諾貝爾文學獎
  • 代表作品:《漫長的旅行》等
人物生平,個人作品,寫作特點,人物評價,人物思想,

人物生平

約翰內斯·威廉·揚森(Johannes Vilh elm Jensen,1873—1950),1873年1月20日出生於丹麥日德蘭半島的希默蘭鎮。父親是獸醫。從小就迷戀書本,尤其喜歡北歐神話傳說和丹麥的古典文學。17歲時,他到格陵蘭就讀於教會學校,3年後畢業,於1893年考入哥本哈根大學醫學院。
約翰內斯·威廉·揚森(照片1)約翰內斯·威廉·揚森(照片1)
在大學裡,他雖然學的是醫學,但對文學創作興趣極大,同時也為了賺取稿費維持生活。
1895年,他的第一部長篇驚險小說《卡塞亞的寶物》在《拉夫恩》周刊上連載,以後又相繼發表了《亞利桑那血祭》等三部以謀殺案為主題的驚險小說。這些小說雖然受到一般市民讀者的歡迎,但卻受到他所熟識的文學評論家勃蘭兌斯的批評。揚森決定改變自己的創作路子,決心創作出具有真正文學價值的作品。
1896年,他的長篇小說《丹麥人》問世,接著又陸續發表了短篇小說集《希默蘭的故事》(1898—1910)。與此同時,揚森還創作了歷史小說《國王的失落》三部曲(1900—1901):《春之死》、《巨大的夏日》和《冬》。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諾貝爾文學獎從1940年開始停頒。到了1944年,儘管當時戰爭仍在繼續,法西斯反動力量尚未被徹底消滅,但人們已經隱約感到噩運即將過去,認為諾貝爾文學獎應該恢復,因為這也是戰後“心靈重建”工作的一個重要部分。瑞典學院決定選擇一位既有國際聲譽,又有人道主義色彩的作家,最後選中了丹麥作家揚森。揚森已18次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提名,終於成為二次大戰中恢復頒獎的第一位獲獎者。
約翰內斯·威廉·揚森一家約翰內斯·威廉·揚森一家
他的獲獎是“由於藉著豐富有力的詩意想像,將胸襟廣博的求知心和大膽的、清新的創造性風格結合起來”。揚森的主要作品還有描寫人類發展過程的長篇巨著《漫長的旅行》六部曲,從揚森的第一本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他作為一個鄉下年輕人的形象。
1950年11月25日,揚森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逝世。

個人作品

揚森的主要作品還有描寫人類發展過程的長篇巨著《漫長的旅行》六部曲,其中包括描寫遠古冰河時代猿人生活的《冰河》(1908),以丹麥古代英雄史詩“薩迦”風格寫成、描寫北歐海盜時代海盜集團活動的《船》(1912),描寫斯堪的納維亞一個民族英雄尋找天國的故事的《失去的天國》(1919),描寫丹麥母權社會時代人們從原始野蠻的群婚風俗向文明過渡的《諾爾納·蓋斯特》(1919),描寫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的《克利斯朵夫·哥倫布》(1921)以及描寫青銅器時代生活和風俗的《奇姆利人的遠征》(1922)。這六部長篇小說從遠古冰河時代北歐寫到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具有史詩的宏大氣勢和優美奇特的風格,它顯示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力以及淵博的人類學知識。
除以上作品外,揚森還寫了不少神話傳說,主要有《北歐神話》九卷共一百五十篇(1906—1944)。他創作的詩集有《詩集》(1906)、《世界的光明》(1926)和《日德蘭之風》(1931)。散文、隨筆和藝術史著作有《哥特的復興》(1901)、《新世界》(1907)、《北歐精神》(1911)、《時代的序言》(1915)、《進化與道德》(1925)、《動物的演變》(1927)和《精神發展的歷程》(1928)等。

寫作特點

約翰內斯·威廉·揚森的父親是獸醫,母親是農民,善於講故事,她給童年的揚森講了不少希默蘭一帶的趣聞逸事,為他日後的創作提供了許多極好的素材。對研究生物哲學非常狂熱,進展之迅速連他自己都感到驚訝。他的生命力的基礎,就是這項征服的本能。他的故鄉是日德蘭半島西岸乾燥的地區,叫希默蘭。那兒的風土人情,深深地烙進了他的心坎中,少年時代的感受像心中的一道伏泉,日後涓涓地流瀉而出。
約翰內斯·威廉·揚森與妻子約翰內斯·威廉·揚森與妻子
對家庭絲絲縷縷的回憶,是他靈感的寶庫。他的父親也出生於希默蘭,後在法斯耶當獸醫,他的祖父是葛萊亞的老職工。算起來,揚森可以說是農家子弟出身。頗有特色的是,他的第一本書就圍繞著他的出生之地展開。在他那傑出的《希默蘭的故事》中,描寫著自古迄今那些原始的、半野蠻的人們,他們仍然生活在古老的恐懼之中。在他精湛的詩作中,可以強烈地鮮明地看出,他對童年的出生地的生動有力的描寫。
從約翰內斯·揚森的第一本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作為一個鄉下年輕人的形象。到哥本哈根求學時,支持在野黨,痛恨平庸和褊狹,一腔熱血,願為理想鬥爭。是一個勤勉、活躍的青年來自日德蘭的青年,內向害羞而不易接近,但情感豐富。覺得丹麥實在太小了,看得爛熟的風物,直叫提不起勁來。同一個冰雪般冷靜、又火焰般熱烈的賭徒,把未知的命運,交付給異國的浪漫之旅中。
首次的異國旅程,大開眼界,想像力如一馬平川,一發難收。這個時期,對科學技術機械化十分傾心,稱羨不已。同胞H.C.安徒生或許是第一個描述了火車旅行的魅力的人。約翰內斯·揚森驚人地預言這個時代將出現摩天大樓汽車電影等。在以美國為背景的小說《德奧拉夫人》(1904)、《車輪》(1906)中,不厭其煩地稱頌再三。又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簡而言之,不但要跨越空間,也要跨越時間。這個將快速的變革、機械的噪音,譜成現代之歌的人,也同時上溯歷史河流,探求人類本源,進入渺茫的遠古時代,潛心研究那漫長遙遠歲月的痕跡。

人物評價

自1896年開始,揚森曾多次出國遊歷,到過美國法國西班牙新加坡埃及巴勒斯坦等地,還曾到過中國的上海漢口。在此期間,他寫了許多作品,其中包括小說遊記散文等。長篇小說《德奧拉夫人》(1904)和《車輪》(1906)就是遊歷美國後,以20世紀初的美國為背景創作的兩部當代題材的作品。從表面看,它們是偵探推理小說,實際上是兩部描寫社會問題的諷喻之作,情節曲折離奇,充滿諷刺和幽默,特別是《德奧拉夫人》被譽為“丹麥近代最佳小說”、“丹麥的《浮士德》”,深受丹麥及北歐讀者的喜愛。
1944年作品《漫長的旅行》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 “由於藉著豐富有力的詩意想像,將胸襟廣博的求知心和大膽的、清新的創造性風格結合起來”。
約翰內斯·威廉·揚森的小說、詩歌和散文被譽為“丹麥文壇的三絕”,同時他還被譽為“丹麥語言的革新大師”。

人物思想

翰內斯·揚森,關心事實和神話,追求一條橫亘在過去的幻影和現在的現實之間的道路。顯示了原始的東西對一個感受豐富的人的魅惑以及把狂暴的力量轉化為柔順的情感的必要性,這個激烈的對比,使他的藝術作品臻至完美的最高峰。
約翰內斯·威廉·揚森與弟弟約翰內斯·威廉·揚森與弟弟
他的作品中,文句活潑生動,表現力強,句句擲地有聲,讀之如沐春風。這位深深地植根於自己國土的詩人,吐字如詩般動人,揚森的聲音是丹麥日德蘭的聲音。由於他的才能他把北歐的精神在歷史上綿延下去,也歌頌了北歐的民族對自然的勝利鬥爭。他無愧為一位才華卓著的言論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