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邁爾斯·弗里(John Miles Foley,1947.1.22 - 2012.5.3),國際著名的史詩學者、古典學者和口頭傳統比較研究專家。
基本介紹
中文名:約翰·邁爾斯·弗里
外文名:John Miles Foley
出生日期:1947.1.22
逝世日期: 2012.5.3
個人簡介,個人著作,
個人簡介
美國密蘇里大學(University of Missouri)威廉姆·拜勒傑出人文學術教授,校董會古典學和古英語教授,口頭傳統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udies in Oral Tradition,CSOT)主任,《口頭傳統》學刊 (Journal ofOral Tradition) 創刊人和主編,e研究中心(Center for eResearch)主任,“通道項目:口頭傳統與網際網路”創辦人,口頭傳統研究國際學會(ISSOT)發起人。
弗里精通法語和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兼通古希臘語、拉丁語、德語、義大利語、古英語和中古英語等,長期致力於口頭傳統的比較研究,其主要的研究領域是古希臘史詩、中世紀英語(盎格魯─薩克遜語)、南斯拉夫語和民俗學。1986年弗里在密蘇里大學建立起“口頭傳統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Studies in Oral Tradition),一直擔任中心主任;同年他還創辦了學術期刊《口頭傳統》(Oral Tradition),成為“口頭程式理論”(Oral-Formulaic Theory) 學派自阿爾伯特·洛德之後的主帥,被譽為國際口頭傳統研究的領軍人物。他用功極勤,著述頗豐,已經發表了超過200篇的專題研究論文,其中涉及口頭傳統、古希臘、中世紀英語及南斯拉夫的論文達175篇;代表性專著主要有《口頭詩學:帕里—洛德理論 (The Theory of Oral composition: History and Methodology, 1988),《傳統口頭史詩:〈奧德賽〉〈貝奧武甫〉及〈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歸來歌〉》(Traditional Oral Epic: The Odyssey, Beowulf, and the Serbo-Croatian Return Song, 1990),《內在的藝術:傳統口頭史詩的結構與意義》(Immanent Art: From Structure to Meaning in Oral Traditional Epic.1991),《演述中的故事歌手》(The Singer of Tales in Performance, 1995),《荷馬的傳統藝術》(Homer's Traditional Art, 1999),以及《怎樣解讀口頭詩歌》(How to Read an Oral Poem, 2002)等。弗里的篋中遺著《口頭傳統與英特網:思維通道》(Oral Tradition and the Internet: Pathways of the Mind,2012)已出版;與之配套的網路版本則利用媒介的關聯力量進行探索,通過116個入口,更準確地說是節點,來驗證其著標題中若干術語的同源性。本著作者所踐行的知識、藝術及觀念的徹底民主化精神,網站pathwaysproject對所有人免費開放,並鼓勵讀者通過線上供稿進行參與性對話。
從弗里的著述中可以發現,其學術視野早已不局限於“口頭程式理論”,他已將“講述民族志”、“演述理論”、“民族志詩學”等20世紀最為重要的民俗學理論,創造性地融匯於口頭傳統的比較研究中,先後系統地提出了“口頭傳統的比較法則”、“演述場”、“傳統指涉性”等學說,從而構造出獨具學術個性的口頭詩學體系和口頭詩歌文本的解析方法。他曾多次前往塞爾維亞的烏瑪迪安地區從事田野調查工作,編校並翻譯了帕里和洛德於1935年採錄的南斯拉夫歌手哈利利·巴日果利奇演唱的史詩《穆斯塔伊貝之子別齊日貝的婚禮》(The Wedding of Mustajbey's Son Bećirbey as Performed by Halil Bajgorić,2004,FFC No. 283)。弗里還將當代中國的說書藝術進行了“跨文化的並置”,將這種古老而常新的口頭藝術納入了國際口頭傳統的比較研究架構中。他客觀公允地評價了瓦爾特·翁等人早期的口承─書寫二分法的理論預設,認為二元對立的分析模型是通向正確理解並鑑賞口承傳統及其多樣性的第一步。同時,弗里也指出,口頭傳統本身打通了口承與書寫之間的壁壘,在二者之間假設的“鴻溝”上架設了一道通向正確認識人類表達文化的橋樑。弗里一再重申“傳統指涉性”(traditional referentiality)的理論見解,強調傳統本身所具有的闡釋力量,提醒我們要去發掘口頭傳統自身的詩學規律,而不能以一般文學批評的詩學觀念來考察口頭傳統。
弗里在古典學、語文學、史詩學和口頭傳統研究等領域都有廣泛的學術影響,他先後被34家出版社和學術刊物聘為首席顧問、主編和編委會委員,主編了一系列學術著作和研究專集,如《口頭傳統文學:艾伯特·洛德紀念文集》(Oral Traditional Literature: A Festschrift for Albert Bates Lord, 1981),《文學中的口頭傳統:語境中的闡釋》(Oral Tradition in Literature: Interpretation in Context, 1986),《口頭程式理論與研究》(Oral Formulaic Theory and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and Annotated Bibliography, 1985),《口頭傳統之比較研究:米爾曼·帕里紀念文集》(Comparative Research on Oral Traditions: A Memorial for Milman Parry, 1987),《口頭程式理論:個案輯錄》(Oral Formulaic Theory: A Casebook, 1990),《口頭傳統教程》(Teaching Oral Tradition, 1998),《古代史詩指南》(ACompanion to Ancient Epic,2005)。他還主編了三套叢書,在學界頗有影響:“洛德口頭傳統研究叢書”(A. B. Lord Studies in Oral Tradition)、“演述與文本之音聲”(Voices in Performance and Text)及“口承與書寫的詩學”(Poetics of Orality and Literacy),總計已出版22種之多。此外,由弗里主持編纂並一直保持線上更新的《口頭傳統參考文獻綜述性目錄》(Summative Bibliography from Oral Tradition)已經集納16000個條目,涉及100多個不同的研究領域,堪稱口頭傳統研究領域最為詳備的研究索引。
作為國際口頭傳統研究領域的核心學術刊物,《口頭傳統》學刊(Oral Tradition)於1986年在美國密蘇里大學口頭傳統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udies in Oral Tradition,CSOT)正式創刊。23年來,作為該中心的創建人,弗里一直擔任主編之職。弗里及其團隊力圖在口頭傳統與網際網路之間的結點上拓展這一跨學科領域的學術空間和國際交流。他主編的《口頭傳統》學刊已經全面實現數位化與網路共享,讀者免費下載該刊自創刊25年來的所有電子版論文;與此同時,弗里創辦的e研究中心順利實施“通道項目:口頭傳統與網際網路”(The Pathways: Oral Tradition and the Internet),隨後發起成立了口頭傳統研究國際學會(ISSOT),為全球範圍內的口頭傳統研究者提供線上交流的學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