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菲茨傑爾德·甘迺迪

約翰·菲茨傑爾德·甘迺迪

約翰·菲茨傑爾德·甘迺迪(英文:John Fitzgerald Kennedy,1917年5月29日-1963年11月22日),簡稱“JFK”或“約翰·F·甘迺迪”(John F. Kennedy),出生於麻薩諸塞州布魯克萊恩,美國第35任總統。

1948年至1950年,擔任眾議員。1960年,甘迺迪當選為美國總統。1963年11月22日甘迺迪遇刺身亡,11月25日,甘迺迪遺體被安葬在華盛頓國家公墓。

在甘迺迪的總統任期內,奉行“新邊疆”政策,擴大社會福利,發展教育事業;創建了和平隊;在經濟方面進行一系列改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約翰·菲茨傑爾德·甘迺迪
  • 外文名:John Fitzgerald Kennedy
  • 別名:傑克(暱稱)、JFK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麻薩諸塞州布魯克萊恩
  • 出生日期:1917年5月29日
  • 逝世日期:1963年11月22日 
  • 職業:政治家,總統
人物生平,早年經歷,軍旅生涯,從政經歷,遇刺身亡,為政舉措,政治方面,經濟方面,科技方面,社會方面,外交方面,軍事方面,人物榮譽,個人生活,人物評價,人物紀念,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1917年5月29日,約翰·菲茨傑爾德·甘迺迪出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布魯克萊恩。
1924年,在七歲的時候和他九歲的哥哥小約瑟夫·派屈克·甘迺迪被送入德克斯特學校學習。後來他又被送到位於康乃狄克州瓦林福德的坎特伯雷寄宿學校繼續學習、生活。
1936年7月,甘迺迪申請進入哈佛大學學習並被順利錄取。在哈佛大學學習期間,他曾兩度到歐洲訪問。
1940年6月,以優異的成績從哈佛大學畢業,並獲得了國際關係榮譽學位;9月-12月,甘迺迪到史丹福大學商學院學習。

軍旅生涯

1940年秋季,甘迺迪成為第一批被選定加入美國陸軍的青年。由於他被史丹福大學錄取學習1940-1941年的課程,因此他要到學年結束的時候才會被徵召。
1941年春季,因為背部、結腸和腹部的疾病問題,甘迺迪在體檢時未能被陸軍、海軍的軍官預備役學校錄取。
1941年10月,在美國海軍情報室的上校柯爾克的幫助下,甘迺迪於以海軍少尉的身份到海軍情報室外國情報處工作,成為一名情報資料傳遞人員,他的工作是核對並總結來自國外情報站的報告,用於海軍情報室的資料彙編;12月7日,日本偷襲了珍珠港(即珍珠港事件),甘迺迪所在的部門開始24小時不間斷地工作,甘迺迪的班次是夜班。

從政經歷

1947年1月,甘迺迪到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上任。
1948年及1950年,甘迺迪再次當選眾議員。
1949年,中國內戰結束後,身為眾議員的甘迺迪猛烈攻擊時任總統杜魯門“丟掉”了中國。
1960年,甘迺迪作為民主黨的候選人參加了總統大選,之後甘迺迪以微弱多數戰勝了共和黨候選人尼克森,當上了美國總統。
1961年,甘迺迪簽署總統令,重新授予艾森豪五星上將軍銜,艾森豪曾為了競選總統放棄了五星上將的軍銜。

遇刺身亡

1963年11月22日,甘迺迪在夫人傑奎琳和德克薩斯州州長約翰·康納利陪同下,乘坐敞蓬轎車駛過德克薩斯州達拉斯的迪利廣場時,遭到槍擊。當天下午甘迺迪逝世,之後由時任副總統林登·詹森繼任總統;11月25日,甘迺迪遺體被安葬在華盛頓國家公墓。

為政舉措

政治方面

  • “新邊疆”
參見:新邊疆
1960年7月15日,甘迺迪在接受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演說中,提出了“新邊疆”的口號。甘迺迪在競選總統 的同時,開始著手社會經濟改革的準備工作。首先向選民宣傳國內“新邊疆”社會經濟改革的目標和遵循的政策路線。1960年10月12日和31日,甘迺迪分別在紐約和賓夕法尼亞發表競選演說,說明將在經濟上、民權問題上採取一系列改革,在 擴大“福利國家”方面,囊括 了“公平施政”和五十年代中期以後所有在國會擱淺的有關法案,甘迺迪還宣布了在空間技術領域趕超蘇聯的目標。

經濟方面

  • 反經濟衰退
1962年,甘迺迪在《經濟復興與增長計畫》中,要求國會通過增加失業津貼和社會保險金、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對農民提供緊急救濟、對房屋建築和清除貧民窟提供經費和重新開發蕭條地區等法案;到6月底,這些法案經 修改後為國會通過。此外,甘迺迪還指示各聯邦部門加速開支,下令按新的最低工資法提高被該法排除在外的政府雇員和政府洗衣工人的工資,發放免費食品券,降低聯邦住房管理局貸款利息,增加三十億美元的政府預算。
約翰·菲茨傑爾德·甘迺迪
甘迺迪的措施,對加速美國經濟復甦起了一些促進作用。但是,他解決結構性失業的努力,卻遭到失敗。1961年3月29日通過的“重新開發蕭條地區法”被甘迺迪譽為“向每個人都能找到工作這一方向邁出的重要一步”。可實施結果,成效甚微。國會只為培訓失業工人撥款一億七千萬美元。1961-1962年,聯邦和地方政府只完成了一萬四千工人的培訓,對於五百多萬失業大軍來說,只是杯水車薪。為了彌補“重新開發蕭條地區法”之不足,甘迺迪又向國會送去“力開發與訓練法”,1962年春才獲通過,秋天才獲得第一筆撥款,仍然未取得明顯效果。1961年經濟危機結束後,失業大軍沒有明顯減少,失業率長期保持在5.5%以上。
  • 貨幣政策
在五十年代中期以後,由於西歐金融市場提高了短期利率,美國已不能自由地降低短期利率,否則會加速美元外流,擴大國際收支逆差。因此,甘迺迪政府決定奉行降低長期利率、提高短期利率的有限廉價貨幣政策。聯邦儲備委員會與甘迺迪政府達成協定,購買政府發行的長期債券,降低長期利率,刺激投資。這一協定被稱為“雙重利率”政策,它是六十年代美國政府既要利用廉價貨幣政策促進經濟成長,又要利用緊縮性貨幣政策減輕國際收支逆差的矛盾的產物。“雙重利率”政策暫時扭轉了美國抵押貸款和債券長期利率上升的趨勢。
  • 減稅法案
1962年初,經濟形勢顯出進一步惡化的跡象。第一季度的經濟成長率下降為1%,失業率則接近6%。;5月2 8日至6月3日紐約股票市場發生自世界經濟大危機以來最猛烈的暴跌浪潮。經濟形勢表明,以反危機為目標的補償 性財政政策已不足以緩和資本主義生產能力與市場之間愈來愈尖銳的矛盾。1962年6月-10月,國會通過了甘迺迪提出的“加速折舊法”、“延期納稅法”、“投資稅優惠法”,對工業部門減稅二十五億美元。
1963年1月24日,甘迺迪經過多方醞釀,向國會提出減稅一百三十三億美元和稅制改革的特別咨文。在咨文中,甘迺迪重申減稅的目的不僅是對付可能出現的衰退,而更重要的是醫治長期存在的經濟成長緩慢和高失業。由於壟斷資產階級反對稅制改革,國會遲遲不接受減稅方案。為了減稅,甘迺迪政府決心放棄稅制改革。8月12日,甘迺迪政府財政部長狄龍向國會建議在兩年內減稅一百六十億美元,公司利得稅減二十億美元,個人所得稅減八十億美元。減稅法案於9月25日在眾議院通過,在參院審議期間,甘迺迪遇刺身亡,1964年2月8日,在詹森任內減稅法案成為法律。

科技方面

  • 制定登月計畫
1961年4月12日,蘇聯載人宇航成功,再次向美國挑戰;4月20日,甘迺迪要求負責國家航空和空間委員會的詹森副總統制定趕超蘇聯的空間計畫;4月28日,詹森提出登月方案;5月27日,甘迺迪向國會發表緊急咨文,宣布在1970年以前登上月球的阿波羅計畫,並要求國會增加空間研製開支六億美元,國會批准。1962年,甘迺迪又要求國會再增加十一億美元的空間開支。為了與蘇聯爭霸世界,美國政府加緊控制了尖端科技的發展。

社會方面

  • 民權
甘迺迪一上台就宣布既不提出也不支持任何民權法案,他將完全依靠行政部門採取行動,試圖用溫和手段控制民權運動。甘迺迪下令海岸警衛學院招收黑人,任命黑人為政府高級官員和聯邦法官,成立總統公平就業委員會,發布行政命令。規定聯邦建造或出售的住宅不準實行種族政視。同時,法務部就民權案件積極向法院提出起訴,促使商業委員會發布新的規則:禁止州際鐵路和公共汽車線路上的種族隔離,支持南部黑人選民登記運動。1961年“自由乘客”深入南部,遭到種族主義暴徒毆打,甘迺迪派遣六名聯邦執法官前往保護。1962年,甘迺迪派出聯邦軍隊保護黑人梅格迪斯入讀密西西比州立大學。
甘迺迪的畫像甘迺迪的畫像
甘迺迪的“行政部門行動戰略”未能減輕種族主義分子對黑人的迫害,反而激化了種族矛盾。1963年4月,小馬丁·路德·金在伯明罕發動了大規模遊行、請願、靜坐示威,遭到以種族主義分子尤金·康納為首的伯明罕警察當局的粗暴鎮壓,黑人民眾被迫與警察搏鬥。1963年6月11日晚,甘迺迪發表電視演說,呼籲美國履 行它的保證,採取行動,給黑人以平等權利,解決國家和民族所面臨的“道義危機”;6月19日,甘迺迪向國會提出新的民權法案,取代他在2月提出的溫和法案,增加三項重要內容:
①、對實行種族歧視的計畫和工程停止撥出聯邦款項
②、禁止在對州際商業有“重大”影響的公共設施內實行種族歧視
②、授權法務部長在黑人不敢抵制公立學校種族隔離的情況下,主動取締隔離。
但是民權法案在國會中遇到重重阻撓,直到11月20日,才由眾院司法委員會提交全體議員討論。兩天后,甘迺迪遇刺身亡。該法案在繼任的詹森總統任內於1964年6月10日通過,即“1964民權法”。
  • 制定工資-物價指導線
甘迺迪上台後,即發布一項行政命令,成立了由工會、企業和公眾二十一人組成的總統勞資政策顧問委員會,加強政府對勞資談判的領導。1962年1月,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海勒提出工資-物價指導線,規定工資和物價的增長不得超過3%的全國平均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儘管它是非強制性的,但在推行這一政策時,甘迺迪政府曾限制了壟斷公司任意提價。1962年1-3月,甘迺迪政府直接插手五十年代漲價最厲害的鋼鐵工業的勞資談判,促 成勞資雙方按工資-物價指導線達成協定。可是契約簽訂不過幾天,以美國鋼鐵公司為首的六大壟斷鋼鐵公司就宣布每噸鋼提價六美元。甘迺迪採取斷然措施,迫使這些鋼鐵公司取消了漲價。1962-1965年,工資-物價指導線基本上得到貫徹,對1961-1965年物價穩定局面的形成起了積極作用。
  • 擴大社會福利
1962年12月,甘迺迪指示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海勒研究美國的貧困問題,並提出對策。1963年10月,甘迺迪指示索倫索等人制定一份“廣泛的、一致的向貧困開戰”的立法計畫,作為甘迺迪1964年立法建議的核心內容。1963年社會福利改革的立法成就雖不顯赫,但甘迺迪採取的措施表明,他計畫在1964年以“向貧困開戰”為口號,把社會改革進一步推向前進,實現擴大福利國家的目標。
1963年的甘迺迪1963年的甘迺迪
1963年年初,甘迺迪向國會呈送包括二十四項資助教內容的混合議案,到甘迺迪遇刺之前,其中的“業餘教育法案”和“學院法案”已在參議院通過;同年12月16日和18日,繼任的詹森總統簽署了這兩項立法。1963年6月19日,甘迺迪還在民權咨文中提出把教育文盲和基本技術培訓納入“人力發展與訓練法”的建議,12月,該法案在參議院和眾議院通過。
  • 環境保護政策
1961年到1963年期間,甘迺迪發布了 19 條有關保護環境的行政命令。其中 3 條涉及放射性現象,4 條是有關公共土地使用;9 條有關國家森林和公園,剩下3條涉及普通的環境問題。

外交方面

  • 和平隊
參見:和平隊
1961年3月1日,甘迺迪簽署了建立和平隊的特別法令,三天后,他任命自己的妹夫薩金特·施萊弗為和平隊的首任行政長官。按照甘迺迪的構想,和平隊由受過良好教育的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教師和熟練工人組成,他們自願獻身於第三世界的發展事業,這將會導致美國與第三世界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並徹底埋葬“醜陋的美國人”在第三世界國家造成的不良影響;而這種良好的夥伴關係也將挫敗共產主義勢力在第三世界國家的蔓延,在美蘇冷戰中提供一個有利於美國的大環境。1962年底,和平隊已經成為“新邊疆”外交富有成效的機構和象徵,甘迺迪希望能向印度尼西亞派遣東南亞人數最多的和平隊。美國和平隊計畫付諸實施後,甘迺迪也向其它西方國家提出倡議,號召發達的工業國家組織志願者到落後地區幫助新獨立的國家解決教育、貧困和疾病等問題。日本、西德、法國、荷蘭等國紛紛回響,建自己的和平隊。
  • 古巴飛彈危機
1962年10月14日,美軍U-2間諜偵查機拍到了正在古巴建設中的蘇聯制中程飛彈發射井的照片。這張照片在1962年10月16日被提交給甘迺迪。照片預示美國很快就會被陷於嚴峻的核彈威脅中,甘迺迪也因此陷於進退兩難:如果美國攻擊這個飛彈發射井,可能會直接導致與蘇聯的核戰爭;但是如果美國不採取任何行動,則要一直忍受近距離的核彈威脅。許多軍事專家和內閣成員希望對核彈發射井進行空襲,但甘迺迪則派遣海軍監視所有抵達古巴的船隻並做好封港準備。他開始與蘇聯談判並要求蘇方撤回一切在古巴的防禦武器及器械。如果不這么做的話,蘇聯和古巴人民則要面臨封港。一周后,甘迺迪和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赫魯雪夫達成了基本共識。
1962年10月28日,赫魯雪夫宣布,為了避免戰爭與維護世界和平,蘇聯政府同意撤回古巴的飛彈,美國政府則同意不入侵古巴;11月11日,蘇聯部署在古巴的42枚飛彈全部撤走。11月20日,甘迺迪宣布赫魯雪夫答應在30天內從古巴撤走全部伊爾-28型轟炸機,甘迺迪同時宣布取消對古巴的海上封鎖。與此同時,蘇聯政府命令蘇聯武裝力量解除最高戰備狀態。

軍事方面

  • 越南方面
在甘迺迪上台之際,南越的吳庭艷政權已經顯得虛弱不堪,隨時有垮台的可能。為了維持南越政權的生存,甘迺迪在南越發動了“特種戰爭”,即派遣作戰支援部隊,空軍作戰和直升飛機隊,以及更多的軍事顧問和教官進入南越,對南越人進行反游擊戰術的訓練和指導(美國在南越的軍事援助使團由甘迺迪上台時的685人增加到了1963年底的16732人)。不過,美國人的這些做法也沒有能使吳庭艷政權有效地承擔美國人的 “反共”重擔。因此,甘迺迪政府縱容了1963年11月1日的“倒吳政變”,清除了吳庭艷兄弟。

人物榮譽

時間榮譽
2005年
最偉大的美國人” 第16名

個人生活

  • 家庭背景
甘迺迪的父親老約瑟夫·派屈克·甘迺迪是一位商人,對參與地方政治有著強烈的興趣。他與甘迺迪的母親羅斯共生有4男5女,甘迺迪為次子。其中當空軍飛行員的老大29歲時飛機失事不幸殉職,其餘的三個兒子都步入政壇。
甘迺迪家族甘迺迪家族
  • 感情生活
甘迺迪的妻子為傑奎琳·甘迺迪,兩人婚後育有一子名為小約翰·菲茨傑爾德·甘迺迪。在甘迺迪遇刺後,傑奎琳離開了美國,嫁給了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奧納西斯。
  • 身體狀況
甘迺迪在青少年時期開始就得了嚴重的阿迪森病,即原發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甘迺迪只能長期依賴大量抗生素和止痛劑等藥物來減緩疼痛。長期用藥也給他帶來了後遺症,讓他患上了心理疾病。

人物評價

甘迺迪的總統就職演說布局合理、邏輯分明,堪稱經典。在甘迺迪的全篇演說中 , 沒有直接分析國際形勢 , 更沒有提到一個國家的名字或具體事例,一切都委婉、模糊。甘迺迪巧妙地使用語言,達到了闡明政治立場、鼓動民眾的目的,他使簡短的語言單位發揮出驚人的說服力量。(期刊《教育現代化》評)
約翰·菲茨傑爾德·甘迺迪
甘迺迪所實行的國內“新邊疆”不僅是新政以來民主黨人社會經濟改革的繼續,而且有所發展和創新,在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據有重要的歷史地位。(《世界歷史》評)
甘迺迪是位高深莫測的人物,與所有的政治家一樣,他竭力突出自己惹人喜愛的特點,儘量掩蓋自己的弱點。甘迺迪有著出眾的性格力量,也有著無可辯駁的風流一面。(《甘迺迪傳》作者羅伯特·達萊克評)

人物紀念

在甘迺迪逝世後,美國、加拿大等國先後出現了百餘處以甘迺迪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廣場、機場、圖書館、表演藝術中心以及其他公共建築。1963年12月24日,為紀念甘迺迪,紐約國際機場正式更名為約翰·F·甘迺迪國際機場。1967年5月,以甘迺迪的名字命名的甘迺迪號航空母艦(舷號:CV-67)行下水禮,次年正式服役,該航母的船艙由甘迺迪的前妻傑奎琳負責設計。1979年10月20日,約翰·甘迺迪圖書館和博物館舉行落成典禮,約翰·甘迺迪圖書館和博物館是用全球三千六百萬人的私人捐款建造而成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