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約翰·埃·密萊
- 外文名:John Everett Millais
- 別名:約翰·埃弗雷特·米雷爾
- 國籍:英國
- 出生地:英國南安普敦
- 出生日期:1826
- 逝世日期:1896
- 職業:畫家
- 畢業院校:皇家美術學院的附屬學校,皇家美術學院
- 信仰:基督教
- 代表作品:奧菲利亞,新鮮的鯡魚,瑪麗安娜等
簡介,密萊生平,藝術特點,
簡介
約翰·埃·密萊 (1829-1896)英國畫家。
簡要生平:約翰·埃弗雷特·密萊(John Everett Millais,1829-1896),拉斐爾前派兄弟會最早的成員之一。
密萊生平
密萊一生堅持自己理想,不妥協現實。他的繪畫原則是儘可能寫實,並使其充滿詩意。他出生在英國南安普頓,父親是地方名流,愛好文藝。童年時代得到家庭的良好教育。
8歲時隨家遷居倫敦,進薩斯的繪畫學校。一年之後即以其異常的天賦為馬丁·希伊勳爵發現,轉入皇家美術學院的附屬學校(希伊後來是皇家美術學院院長),以後又轉入皇家美術學院。
10歲時,他以一幅古希臘題材的繪畫獲得銀質獎章,被譽為神童畫家。
以後多次獲獎,18歲時得金質獎章,確是一位才華橫溢,天賦極高的畫家。1848年,他和亨特、羅賽蒂共同組織“拉斐爾前派協會”,在1850年展出了他的《基在雙親家裡》。由於這幅畫一反學院派的格調,將聖母和聖約瑟畫成一對勞動夫婦,童年的基督和施洗約翰成為木匠的兒子和徒工,將宗教畫變成了現實生活的風俗畫,將聖母刻劃成貧苦人家的勞動婦女,消瘦而又蒼白,從而遭到社會輿論的非難,連狄更斯這位偉大的作家也以為是“褻瀆神聖”。但是密萊對英國傳統的挑戰雖為社會所不容,可是他的精湛的藝術技巧是無可挑剔的。
從1851年起,密萊的一些作品都蒙上一層感傷情調,儘管在別的拉斐爾前派畫家的作品中也是如此,但他的畫上的感傷味更濃郁些。他於1853年創作的《鴿子飛回方舟》是一個聖經題材,流露著一種人與動物生死與共的命運的情誼,畫上的細節過分地受到重視,幾乎每一個細節,都要含有象徵意義。這一幅《盲女》的表現手法也存在這種明顯的感傷格調。
1853 年,皇家美術學院正式授予他副院士的頭銜,在當時,他可能是最年輕的一位副院士。以後,密萊依舊以注視現實生活為他的創作主題,儘管他借用宗教外衣,以聖經或文學作品為題材,實質上都是描繪現實的人間,以至於人間的不幸和苦難。不過,在他的作品中,往往透出一種濃厚的傷感情緒,這也許與畫家對不幸的人們的同情和對現實感到無望有關。
這種傷感在其最著名的作品《盲女》和這幅名畫《奧菲麗婭》中,都有明顯的表現。
《奧菲麗婭》取材於莎士比亞的名劇《漢姆萊特》。奧菲麗婭本是王子漢姆萊特的情人,她是專事諂媚的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女兒。波洛涅斯由於躲在帷幔後面,為復仇的王子誤殺,從而使奧菲麗婭陷入精神錯亂。情人殺死了生父,在矛盾的交織之中,她喪失了理智,最後瘋瘋癲癲地自溺於水草叢生的小河裡,結束了短暫而美麗的生命。畫面表現的是奧菲麗婭躺在潺潺流動的河面上,手上的花飄浮在身旁的水上,她似乎還在唱著歌,停滯的雙眼直視蒼天。整幅畫渲染出濃厚的悲劇氣氛,鮮艷的色彩使這個悲劇形象更增添了哀婉。畫家以忠實於原劇所提供的景象,來渲染這個純潔的少女的不幸命運,其含意顯然是對美好生命的戕殺進行感傷的譴責。此畫在色調上的豐富和飽滿以及寫實功力,的確是無與倫比的。
藝術特點
密萊一生的作品大多是描繪社會下層人民生活的,他與拉斐爾前派多數畫家們所遵循的寓道德說教於繪畫形象中的意圖也不盡一致。密萊最能直接描繪現實。這一幅畫實際上就是英國農村現實一角的風俗畫,對於揭示當代英國農村的生活,它具有赤誠的直率性。
其次,密萊善於運用古典畫法,對於細節的描繪,總是一絲不苟。這也是該畫派中較為獨特的。在這幅畫上,前景上的小草與野花被畫得清晰可辨。落在盲女肩上的那隻彩蝶,其可感性,幾乎可以使視力差的人亂以為真。畫面總的情調是憂鬱的,鄉村的恬淡與蕭條,使全畫充滿著悲劇性。大地用紅、黃、灰和橙色調來描繪,色彩充滿著暖意,也許這正是畫家對這兩個女孩形象的撫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