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恩·福瑟

約恩·福瑟

約恩·福瑟(Jon Fosse),1959年9月29日出生於挪威海于格松,作家、詩人、劇作家、翻譯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其主要作品有《紅、黑》《有人將至》《秋之夢》《醒來》《奧拉夫的夢》《疲倦》《晨與夜》《船屋》《拾瓶子的人》《鉛與水》等。

約恩·福瑟於1983年出版發行處女作《紅、黑》;1985年,出版長篇小說《上鎖的吉他》;1992年,創作完成戲劇處女作《有人將至》;1993年,創作劇本《而我們將永不分離》;1995年,創作出版小說《Melancholy》;1999年,創作作品《吉他男》《一個夏日》《秋之夢》,創作小說作品《憂鬱症》;2000年,作品《一個夏日》獲得北歐劇協“最佳戲劇獎”;2002年,創作小說作品《早晨和晚上》,同年獲得“斯堪的納維亞國家戲劇獎”,作品《死亡變奏曲》獲得“北歐國家戲劇獎”;2003年,創作劇本《沙發上的女孩》;2007年,獲得瑞典學院“北歐獎”;2008年,創作劇本《我是風》;2009年,創作完成劇本《那些眼睛》;2010年,獲得“國際易卜生獎”;2013年,作品《名字》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被搬上舞台;2014年10月,作品《有人將至》由上海譯文出版社編譯發行;2015年,作品《三部曲》獲得北歐理事會“文學獎”;2016年4月,作品《秋之夢》由上海譯文出版社編譯發行;2019年8月,戲劇作品《一個夏日》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D6空間上演;2022年5月,作品《新名稱:七部曲6-7》入選“國際布克獎短名單”;202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約恩·福瑟
  • 外文名:Jon Fosse
  • 別名:約翰·福瑟
  • 國籍挪威
  • 出生地:挪威海于格松
  • 出生日期:1959年9月29日
  • 畢業院校卑爾根大學
  • 職業:作家、詩人
  • 代表作品:《有人將至》、《秋之夢》、《新名稱:七部曲6-7》
  • 主要成就:2010年獲得國際易卜生獎
    202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人物經歷,個人生活,主要作品,創作特點,獲獎記錄,人物評價,

人物經歷

1959年9月29日,約恩·福瑟出生於挪威海于格松,12歲開始寫作生涯,寫下的第一個文本是一首歌詞。
1983年,處女作《紅、黑》出版發行;20世紀90年代,開始為劇院寫劇本,創作主要集中在夏天。
1985年,出版長篇小說《上鎖的吉他(Locked Guitar)》。
1986年,詩集《含淚的天使(Angel with Water in Her Eyes)》問世。
1987年,獲得挪威卑爾根大學比較文學碩士學位,另出版中篇小說《血石(Blood,The Stone Is)》。
1987年—1991年,任教於霍達蘭郡創意寫作學院。
1988年,創作小說作品《封閉的吉它》;1989年,創作小說作品《船屋(The Boathouse)》。
1990年,出版詩集《狗的行動(Movements of A Dog)》。
1991年,長篇小說《拾瓶子的人(The Bottle Collector)》問世。
1992年,創作完成戲劇處女作《有人將至(Someone Is Going To Come)》,長篇小說《鉛與水(Lead and Water)》問世。
1993年,創作劇本《而我們將永不分離》。
1994年,創作作品《而我們將永不分離(And We'll Never Be Parted)》;同年,劇本在卑爾根國家劇院首演,這是他戲劇生涯的開始。
1995年,創作出版小說《Melancholy》。
1996年,創作劇本《有人將至》;1997年,創作劇本《彈吉它的人》。
1999年,創作作品《吉他男》《一個夏日》《秋之夢》,創作小說作品《憂鬱症》;同年,劇本作品《有人將至》在法國巴黎首演。
2000年,作品《一個夏日》獲得北歐劇協“最佳戲劇獎”;同年,出版長篇小說《晨與夜(Morning and Evening)》,戲劇作品《冬(Winter)》問世。
2001年,創作作品《死亡變奏曲》、劇本《美麗》。
2002年,創作小說作品《早晨和晚上》;同年,獲得“斯堪的納維亞國家戲劇獎”,作品《死亡變奏曲》獲得“北歐國家戲劇獎”。
2003年,創作劇本《沙發上的女孩》;同年,獲得挪威藝術理事會“榮譽獎”,另出版詩集《風之眼(Eye of Wind)》和劇作《紫色(Lilac)》。
2007年,獲得瑞典學院“北歐獎”;2008年,創作劇本《我是風》。
2009年,創作完成劇本《那些眼睛》。
2010年,獲得“國際易卜生獎”。
2013年,作品《名字》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被搬上舞台。
2014年10月,作品《有人將至》由上海譯文出版社編譯發行。
2015年,作品《三部曲》獲得北歐理事會“文學獎”。
2016年4月,作品《秋之夢》由上海譯文出版社編譯發行。
2019年8月,戲劇作品《一個夏日》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D6空間上演。
2022年5月,作品《新名稱:七部曲6-7》入選“國際布克獎短名單”。
202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個人生活

  • 童年夢想
童年時期的約恩·福瑟經歷的是一種典型的北歐式成長環境,在這個冰冷地區環繞著的是寒冷的氣溫、乾淨到令人乏味的天氣、安靜的環境以及猛然爆發式的音樂。童年時的約恩·福瑟經常騎著作為當地人主要交通工具的腳踏車駛過鄉間小路,同時身上還帶著用於樂團排練的吉他盒。如果那個時候有人問這個小男孩,“約恩·福瑟是誰”,他一定會回答你約恩·福瑟是這個世界上最傑出的藝術家,留著當時全地區最長頭髮的這個小男孩認為自己充滿了藝術天賦,對未來也充滿了信心;約恩·福瑟喜歡彈吉他,12歲時就開始編一些小曲子,寫歌詞。
  • 藝術基調
給約恩·福瑟帶來重大改變的是一場事故。7歲的約恩·福瑟在一次事故中摔到手臂,鮮血噴涌,如果不是及時送醫,小約恩·福瑟極有可能因此而喪生。事後約恩·福瑟回憶起這段“瀕死經歷”的時候,認為這是給他帶來重要影響甚至構成他藝術家特質的一部分。同樣是在七八歲的年齡,挪威的孩子們已經被父母允許獨自乘船出海,於是,小約恩·福瑟和其他人一樣,經常乘著船停留在北歐的峽灣中,在寂靜的海面上觀看著包裹在家鄉村鎮上的藍灰色,聆聽著海風中若隱若現的聲音。北歐的自然環境與社會氛圍似乎天然地就具有這樣一種牽引力,能夠將人不自覺地帶入那個言語之外的沉默境地,讓人們感受到這個世界上存在著許多寓居在沉默中的時刻與意義,它們擁有深邃且在人類歷史中不曾改變過的某種本質,但言語似乎永遠無法觸及它們,就如同無法用肌膚觸碰的雪花一樣,當話語觸碰到它們的一剎那,它們就會在空中飛散。於是,在約恩·福瑟的戲劇中,經常能見到的文字,就是不連貫的短句,以及不停出現的靜場。
  • 持之以恆
約恩·福瑟曾經有著嚴重的酗酒問題。這似乎是北歐作家們很容易陷入的一種生活泥潭,除了在寫作時必要的清醒時刻外,約恩·福瑟的大多數時間要么在酒吧里,要么就在家裡喝酒,自己的生活已經到了需要晝夜不停一直喝酒才能保持正常。直到2012年,約恩·福瑟在患上了譫妄症和酒精中毒的情況下接受醫生的建議選擇治療。戒酒的情況令人驚訝,自那之後約恩·福瑟成功戒掉了酒癮,他不再去酒吧而選擇咖啡館作為替代,同時也做到了能夠在不必每天喝酒的情況下就進入工作狀態。
  • 婚姻家庭
自20世紀70年代後期起,約恩·福瑟一直居住在挪威都卑爾根。1979年,在約恩·福瑟20歲時,他的第一個兒子出生了,第二年,他與孩子的母親,也是他的第一任妻子結婚,1989年,約恩·福瑟與第一任妻子分居;1993年,約恩·福瑟與有著印度血統的第二任妻子完婚,之後他們曾共同完成了一些翻譯作品。1994年,約恩·福瑟的第二個孩子出世。2000年,約恩·福瑟迎來他生命中第三個孩子。2003年,約恩·福瑟的小兒子出生;2011年10月,約恩·福瑟再婚,並在2012年初迎來他生命中的又一個瑰寶——他的小女兒。

主要作品

  • 劇作小說
時間
作品名稱
作品類型
1983年
《紅、黑》
小說
1985年
《上鎖的吉他(Locked Guitar)》
小說
1987年
《血石(Blood,The Stone Is)》
小說
1988年
《封閉的吉它》
小說
1989年
《船屋(The Boathouse)》
小說
1991年
《拾瓶子的人(The Bottle Collector)》
小說
1992年
《鉛與水(Lead and Water)》
小說
1993年
《兩個故事(Two Tales)》
中篇小說集
1994年
《成長的故事(Prose from a Growing‐up)》
短篇小說集
1994年
《而我們將永不分離(And We'll Never Be Parted)》
劇作
1995年
《名字(The Name)》
劇作
1995年
《憂鬱症I(Melancholy I)》
小說
1998年
《短篇小說舊作與7張卡米莉亞·沃倫斯柯約德的插圖(Older shorter prose with 7 pictures of Camilla Wærenskjold)》
短篇小說集
1999年
《憂鬱症》
小說
2000年
《晨與夜(Morning and Evening)》
小說
2002年
《早晨和晚上》
小說
2004年
《這是愛麗絲(This is Ales,2004)》
長篇小說
2007年
《不眠(Sleepless)》
中篇小說
  • 劇本作品
時間
作品名稱
1993年
《而我們將永不分離》
1996年
《有人將至》
1997年
《彈吉它的人》
2001年
《美麗》
2002年
《死亡變奏曲》
2003年
《沙發上的女孩》
2003年
《紫色(Lilac)》
2004年
《紅蝴蝶的翅膀(A Red Butterfly's Wings)》
2004年
《隱密生活(Living Secretly)》
2005年
《忒勒瑪科斯(Telemakos)》
2005年
《菲德拉(Fedra)》
2006年
《血婚(Blood Wedding)》
2006年
《他方(Over There)》
2006年
《自由(Freedom)》
2007年
《海(Sea)》
2007年
《惡童日記(The Diary of the Twins)》
2008年
《底比斯的葬禮(Death in Thebes)》
2008年
《那些眼睛(These Eyes)》
2008年
《我是風》
2008年
《伊拉雅麗(Ylajali)》
2009年
《穿黃色雨衣的女孩(Girl in a Yellow Raincoat)》
2009年
《聖誕樹之歌(Christmas Tree Song)》
  • 戲劇作品
首演時間
作品名稱
1992年
《有人將至(Someone Is Going To Come)》
1996年
《有人將至(Someone Is Going To Come)》
1996年
《孩子(The Child)》
1997年
《母與子(Mother and Child)》
1997年
《兒子(The Son)》
1997年
《夜晚在歌唱((Night Sings its Songs)》
1999年
《吉他男(The Guitar Man)》
1999年
《一個夏日(A Summer's Day)》
1999年
《秋之夢(Dream of Autumn)》
1999年
《當燈光熄滅一片漆黑(While the Lights Go Down and Everything Becomes Black)》
2000年
《冬(Winter)》
2000年
《睡吧我的孩子睡吧(Sleep My Baby Sleep)》
2000年
《拜訪(Visits)》
2000年
《午後(Afternoon)》
2001年
《美麗(Beautiful)》
2002年
《沙發上的女孩(The Girl on the Sofa)》
2003年
《紫色(Lilac)》
2004年
《蘇珊娜(Suzannah)》
2004年
《死狗(The Dead Dogs)》
2004年
《Sa ka la》
2005年
《溫暖(Warm)》
2005年
《入眠(Sleep)》
2006年
《Rambuku(Rambuku)》
2006年
《暗影(Shadows)》
2007年
《我是風(I am the Wind)》
  • 詩集作品
時間
作品名稱
1986年
《含淚的天使(Angel with Water in Her Eyes)》
1990年
《狗的行動(Movements of A Dog)》
1992年
《天使與狗(Dog and Angel)》
1995年
《詩歌新編: 1986—1992(Poetry 1986—1992: Revised collected edition)》
1997年
《新詩:1991—1994(New Poems: 1991—1994)》
2001年
《詩集: 1986—2001(Dikt:1986—2001)》
2003年
《風之眼(Eye of Wind)》
  • 兒童文學作品
時間
作品名稱
2000年
《姐妹(Sister)》
  • 論文集
時間
作品名稱
1989年
《由敘述經展示到寫作(From Telling via Showing to Writing)》
1999年
《知識文集(Gnostic Essay)》
  • 國內出版作品
出版時間
作品名稱
出版社
備註
2014年10月
上海譯文出版社
鄒魯路譯
2016年4月
秋之夢
鄒魯路譯

創作特點

  • 文學體裁
約恩·福瑟以新挪威語創作了大量作品,涵蓋了各種體裁,包括戲劇、小說、詩集、散文、兒童讀物和翻譯作品。
  • 藝術風格
約恩·福瑟的劇作風格相當“極簡”,人物對白都極為簡短,而且常常重複,有時甚至每行只有幾個字,但其下卻蘊含著巨大的情感張力,對白富有強烈的節奏感與音樂感。約恩·福瑟的劇本給人一種被抽空的感覺,如同站在世界盡頭的一片荒原上,逼迫人必須直面自己的內心世界。其作品中表現出的對人類普世情感的一種悲憫。約恩·福瑟的作品內容非常簡單,幾乎沒有連貫的情節,也很難提到某些具體的細節,給人留下的更多的是一種情緒。
約恩·福瑟形成了獨特的文體,很少用句號,一個句子經常寫得非常非常長,他用很多逗號去連線,給人一種內心獨白不斷向前滾動的感覺。這可能出於一個劇作家的敏感,把戲劇因素帶進了小說。另外,他會在小說不同的部分使用一些重複性的語句,但是這種重複並非一模一樣,而是隨著語境的不斷改變、語詞的細微變化,產生變體和變奏,帶來一種循環往復又不斷推進的節奏。
約恩·福瑟不是議題化的作家,他非常一以貫之地繼承了北歐的表現主義戲劇傳統,語言簡潔又充滿張力,對人物精神的深刻描繪,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剖析,都達到了很高的境界。他不會去寫瑣屑的日常生活,而是關注人的精神狀況。
  • 藝術主題
約恩·福瑟作品的一個重要主題是對兩性關係的思考。開放的兩性關係意味著快樂和幸福嗎?約恩·福瑟在作品中對這一母題進行了探索。在《有人將至》中,呈現了外界的誘惑對固有的伴侶關係產生的衝擊,在《而我們將永不分離》中,剖析了兩性關係中的嫉妒、猜忌、不安、崩潰和絕望。《死亡變奏曲》則聚焦不幸的兩性關係對孩子造成的心理創傷。
約恩·福瑟對當代兩性關係的洞察和思考顯示了其深切的人文關懷和悲憫之心。在探討兩性話題的過程中,福瑟剖析了兩性關係的困境,藉此探討兩性關係與個人的心靈成長以及社會進步的關係。福瑟的語言充滿詩意,簡潔卻並不簡單,而是蘊含著充滿悖論的哲理。此外,還運用意識流獨白、時空自由切換和時空並置的創作技巧,讓回憶和現實交織在一起,真實和虛幻交錯在一起。劇中頻繁的停頓和靜場恰到好處地引起觀眾的思考。對當代問題的關注衝擊著觀眾的心靈,對兩性關係的探索使其作品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約恩·福瑟對前人藝術手段的借鑑和超越使他的作品具有高度的藝術魅力。
  • 戲劇風格
約恩·福瑟有著鮮明個人烙印的“福瑟式”美學與戲劇風格—— 蘊含著巨大情感張力的極簡主義洗鍊語言,對白中強烈的節奏感與音樂感,並置的時空,交纏的現實與夢幻,最令人難忘的,是他的劇作中那無處不在的詩意的暗涌,是他對人生的傾聽,是他字裡行間對所有在時間荒原上相遇的人們所懷有的無限悲憫之情。
在約恩·福瑟戲劇作品中,始終以直指當代人現實生存境遇的創作視角,以及迴旋不退的存在主義式的冷峻主題,抒寫人與生活、記憶、他者的衝撞對抗,在現實的困境和靈魂的困頓之中,投去創作者的關切和省思。
約恩·福瑟的戲劇創作,不論是靜態性的戲劇動作、音樂性的戲劇語言,還是荒誕性的戲劇情節、抽象性的戲劇人物,福瑟式的戲劇美學風格顯然與靈感翻飛的藝術構思、紮實圓熟的創作技法等有著密切關聯。當然,尤為重要的是,靈感與創意融匯於他的作品,創造和表達了難以言喻的聲音,以及不可言說之物。
約恩·福瑟的戲劇作品以簡練的語言著稱。其劇中人物往往沒有具體的名字,通常被他冠以“男人”“女人”“他”“她”“朋友”等。這種命名風格暗示劇中人物的經歷帶有普遍性。從創作主題來看,劇本多選取日常生活的瞬間並對人物的情感歷程進行發掘。作品內容多是關於親密關係中的背叛與孤獨、緊張的代際關係、疏離的人際關係、對生命和死亡的哲學思考等。約恩·福瑟的作品在主題上和現實聯繫緊密,具有易卜生的人文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在語言上帶有荒誕派的特質,但又有所超越。
約恩·福瑟把“詩意的極簡主義”貫徹到極致。其所有戲劇作品通篇沒有標點符號,對話的排列呈簡短的詩行形式,語言簡練而生活化。約恩·福瑟的劇並不晦澀難懂,反而充滿了想像的空間。在大部分劇作中,其舞台上呈現的是挪威的現實景色,風光綺麗的峽灣、變幻莫測的大海,斑駁陸離的老房子等。房間是具象的,充滿了生活氣息。人物也會絕望,也會對生活進行反思。這種思考是對人生困境的思考,體現了人的主體性,具有積極意義。約恩·福瑟在劇中經常使用“靜場”和“短暫停頓”等舞台提示,約恩·福瑟簡潔的台詞後面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和寓意,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潛台詞。
約恩·福瑟簡潔的語言和突出情境的創作手法同貝克特的風格有相似之處,但在題材上具有很大的不同。約恩·福瑟的劇作和現實聯繫緊密,部分作品晦澀難懂。約恩·福瑟對生命和死亡的思考是建立在現實場景上的。經常使用充滿悖論的台詞。
同易卜生和貝克特相比,約恩·福瑟的藝術手段更為豐富,他借鑑了電影鏡頭自由切換和時空並置的手法,讓兩個演員扮演同一個人物的年輕時代和年老時代,讓他們同時出現在舞台上,以旁觀者的身份進行自我審視,這種創作手法可以讓觀眾反思人生不同階段的不同經驗。此外,在約恩·福瑟的多部作品中,結尾都是開放式的。福瑟提出了問題,卻沒有給出答案。

獲獎記錄

  • 作品獲獎
時間
獲獎作品
獎勵名稱
1996年
《名字(The Name)》
易卜生文學獎(Ibsenprisen)
1996年
《憂鬱症 I(Melancholy I)》
馬爾瑟姆最佳新挪威語圖書獎(Melsomprisen)
1996年
《憂鬱症 I(Melancholy I)》
薩莫爾最佳新挪威語圖書獎(Sunnmorsprisen)
2000年
《一個夏日》
北歐劇協最佳戲劇獎
2001年
《晨與夜》
馬爾瑟姆最佳新挪威語圖書獎
2002年
《秋之夢》
德國《今日戲劇》最佳外國戲劇獎
2002年
《死亡變奏曲》
北歐國家戲劇獎
2002年
-
斯堪的納維亞國家戲劇獎
2003年
-
挪威藝術理事會榮譽獎
2003年
《風之眼》
新挪威語文學獎
2007年
-
瑞典學院北歐獎
2007年
《姐妹((Sister)》
德國少年兒童文學獎(The Federal Ministry of Family Affairs' Deutscher Jugendliteraturpreis)
2010年
《名字》
2015年
《三部曲》
北歐理事會文學獎
2022年5月
《新名稱:七部曲6-7》
國際布克獎短名單
  • 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2000年
挪威政府終身津貼
挪威政府
2023年

人物評價

“他(約恩·福瑟)的創新戲劇和散文為不可言喻的事物發出了聲音(for his innovative plays and prose which give voice to the unsayable)。”(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詞)
“如同所有重要的劇作家,約恩·福瑟迫使劇場和觀眾以全新的方式思索。他是一名未知的詩人,是當代戲劇界最頂尖的名字之一。他創造了一個自成一格的戲劇世界,他是一個宇宙、一片大陸,自他居住的西挪威延伸至亞洲、南美、東歐和世界其他區域。約恩·福瑟的劇作常常被評價為缺少戲劇性。那樣說的人沒能察覺他以不同於易卜生、斯特林堡和奧尼爾的方式構建了其獨特的懸念和焦慮感。他的寫作既不同於20世紀興盛的現實主義戲劇和自然主義戲劇,也有別於近10-15年間在歐洲主流戲劇界的風格。他在自己戲劇創作生涯的早期就選擇奠定了自己獨特的道路,愈來愈深地挖掘著存在主義的、沾染了部分宗教色彩的寫作風格,在當代戲劇界獨樹一幟。”(國際易卜生獎頒詞)
“約恩·福瑟是當代戲劇界最負盛名的人物之一。”(人民網評)
“他(約恩·福瑟)是一位特立獨行的劇作家,在舞台帷幕開啟後展現的是人的一生中如影隨形的無言奧秘。”(國際易卜生獎評審團評)
“他(約恩·福瑟)的劇作風格相當‘極簡’,人物對白都極為簡短,而且常常重複,有時甚至每行只有幾個字,但其下卻蘊含著巨大的情感張力,對白富有強烈的節奏感與音樂感。除了劇作,福瑟也是一名詩人,因而他的劇作也富有相當的詩意。”(上海譯文出版社文學編輯楊懿晶評)
“約恩·福瑟的風格是句子較短,不靠情節、人物、戲劇衝突等傳統元素取勝,但獨有一種情緒的張力和意境,抽象探討了人的生存狀態,在當代劇作家中有其獨特性,也和當代藝術的創新追求相吻合。”(南京大學教授何成洲評)
“約恩·福瑟是必讀的歐洲作家。”(挪威作家卡爾·奧韋·克瑙斯高評)
“約恩·福瑟是21世紀的‘貝克特’。”(《世界》評)
“曾有人將約恩·福瑟和易卜生、貝克特相比,你很容易就能發現他的作品包含了易卜生的情感核心。但他的寫作更為豐富。比如,它有種詩性的明晰。”(《紐約時報》評)
“約恩·福瑟做到了只有很少人能做到的——創造一種屬於他自己的文學形式。”(北歐理事會文學獎評審會評)
“在過去二十年中,約恩·福瑟,一位劇作家、詩人、散文家、兒童文學作者以及小說家獲得了挪威幾乎所有的獎項,而他‘緩慢的散文’作品為他贏得了英文讀者的追捧。他的作品令人想起易卜生和貝克特,展現了前者的冷峻和後者的重複特徵,其寫作不斷迴環、流動。作品風格是嚴肅的,卻帶有躁動不安的氣氛。約恩·福瑟把日常事物和存在主義層面的問題融合在一起,對往昔進行一次次戲劇性的回訪。”(《衛報》評)
“約恩·福瑟是在為一個尚未到來的時代寫作,唯有在演繹者和觀眾共同的夢境中,這個戲劇的時代才能到來。”(瑞典戲劇評論家萊弗·策恩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