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王崮墓群

紀王崮墓群

紀王崮墓群,位於山東省沂水縣城西北40公里處泉莊鎮,地處沂蒙腹地,海拔577.2米,面積約4平方千米。根據器物規格及墓葬形制,紀王崮墓群處於春秋中晚期。

紀王崮墓群墓葬規模較大,規格較高,結構特殊,出土的器物量大精美,銅器胎質厚、器型大氣,出土的文物時代特點鮮明,不僅出土帶銘文的青銅禮器,還出土成套的編鐘、編磬等樂器及成組的玉器等,填補了多項山東省內、中國國內考古空白,為東周禮樂制度的研究及銅器、玉器製造工藝和技術的研究等提供了一批珍貴的實物資料,對研究該地區歷史和春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工藝技術、墓葬制度等具重要價值。

2019年10月7日,紀王崮墓群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紀王崮墓群
  • 地理位置:山東省沂水縣
  • 占地面積:約4平方千米
  • 所處年代:春秋中晚期
  • 保護級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號:8-0180-2-013
歷史沿革,遺址特色,文物遺存,歷史文化,傳說軼事,活動建設,出版書籍,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地址,交通,

歷史沿革

紀王崮,位於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城西北40公里處的泉莊鎮境內,海拔577.2米,面積約4平方公里,是沂蒙七十二崮中面積最大的一個。《沂水縣誌·輿地》載:“相傳紀子大去其國居此,故名。”
2012年2月,紀王崮景區在崮頂南端進行蓄水池施工時, 出土了一大塊青銅器殘片,在沂水縣博物館館長指揮下,挖出了該青銅器的全部殘片,拼在一起是個青銅鼎。後由山東省文物局考古研究所組織考古人員對現場進行了保護性挖掘後宣布:在臨沂市沂水縣境內紀王崮的崮頂發現了春秋時期國君級別的一個大型墓葬。
2012年2月至7月和2013年9月至10月,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臨沂市文物考古隊和沂水縣博物館分別對紀王崮山頂的兩座春秋基葬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出土100件(套)左右青銅器和50餘件整件玉器等文物,車馬坑發現8匹馬4輛車。在紀王崮墓發現了七鼎,根據《周禮》天子九鼎,諸侯七鼎,足以顯示墓主規格較高。根據器物規格及墓葬形制,紀王崮墓應為諸候或諸候夫人之基,時代處於春秋中晚期。
紀王崮墓車馬坑紀王崮墓車馬坑
2013年,紀王崮春秋墓入選2013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遺址特色

崮作為第五大地貌類型,是沂蒙景觀的核心代表。山崮的頂部平展開闊,
峰巔周圍峭壁如削,峭壁下面坡度由陡到緩,屬於地貌形態中的“桌形山” ,或叫做“方形山”,就像一頂裸露的“石帽子”,當地人稱之為崮。紀王崮是沂蒙七十二崮中面積最大、唯一有水源、有人世代居住的“崮”。
紀王崮墓1號墓為帶一條墓道的岩坑豎穴木梓基,由基室、基道及附屬的車馬坑組成,鑿岩為穴,南北長40米,東西寬約13米,南部為墓室,北部為車馬坑,車馬坑位於墓室的北部,殘存獨轅車4輛,每輛車由兩匹馬駕御。墓車馬坑位於墓葬北部,北部被破壞,殘存馬車4輛,均為獨轅車。在墓主的前方墓道上一條水流通道,恰似一條“斑點”蛇,這個蛇形設計顯示了遠古時期人們対蛇(龍)的原始圖騰崇拜。
在1號墓南側發現另一座規模與1號墓相當的大型墓葬,並編號為紀王崮2號墓。經過發掘,考古專家在其開口處的現代墊土層以下,挖出一個沒有建完的岩坑豎穴墓,該墓在山體頁岩上鑿出,東西長約25米,因遭破壞南北寬度不明。在平面結構上,2號墓又可分東、西兩部分。西部為東西向坑狀遺蹟,平面略呈梯形,西端較窄,東端較寬。坑狀遺蹟南壁上部除西端外均向南鑿出類似二層台的結構,邊緣參差不齊。東部同樣為坑狀遺蹟,但已開鑿出明顯的南北兩個二層台面。北二層台東部有在岩層上鑿出的柱坑5個,分布有一定規律。整個東部遺蹟中間東壁南段以石塊壘砌成牆,石牆寬約1.5米,現存長度6.6米。在墓底填土中,考古人員發現夯打痕跡,以及東周陶片、獸骨和海螺等遺物,局部可見黑、白色灰痕。根據考古發掘過程中得到的各種信息,紀王崮2號墓是一座正在開鑿中、並未完工的大型墓葬。
紀王崮墓是流沙防盜墓,用細細的流沙和石頭相結合,盜墓賊在挖掘的時候非常容易坍塌,這應該算是墓穴機關的一種。紀王崮墓總體結構較為特殊,最大的特點是將本應單獨置於墓室之外的車馬坑,安排在墓室之內,且處於與槨室相對應的位置。墓室總體平面呈南北向的長方形,南部為槨室,北部為車馬坑。有墓道向東,正對槨室,同時有南、北兩個“邊箱”相伴。
紀王崮墓群紀王崮墓群
在離墓主約有3米遠的北面可以清晰的看到墓主的後人祭奠時焚香燒紙時遺留的一片灰燼積澱物,由此可以判斷墓主逝世後的一段時期內,其後人對墓主的祭奠曾經持續了相當一段時間,後來因為一個突然的變故,祭奠不再繼續,並且將整個墓葬和祭奠之處整體作了掩埋,從而使墓葬夷為平地,客觀上保障了這個春秋古墓沒有被盜挖。

文物遺存

紀王崮1號墓出土大量青鋼器、玉器(含瑪瑙器、綠松石飾)及一部分骨器、陶器、貝飾等重要文物。
墓室南面有南、北兩個“邊箱”相伴。北邊箱主要是樂器,出土成套的銅錞、甬鐘、鎛鐘、鈕鐘、石磬、舟等,以及甗、罍等其他若干件青銅質文物。南邊箱出土銅鼎、銅鬲、銅豆、銅罍各7件、銅敦3件,出土前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在其西部是陶器及漆器,因為年隔久遠都已經腐朽,難以辨別器型。
墓室北面是車馬坑,殘存4輛車。每輛車有兩匹馬,馬骨保存較好,木質車體腐朽嚴重。馬車為獨轅車,可以辨清各部件。馬頭有馬飾,馬脖子有銅串珠。另外車馬中還發現銅箭頭、銅矛等。

歷史文化

傳說軼事

清代康熙十一年、道光七年的《沂水縣誌》均記載紀王崮為"紀侯去國居此"。紀國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諸侯國之一。都城在今壽光縣境內,西與齊國相鄰,東與萊、夷、杞(初在河南境內後遷至此)等國相鄰,東南與莒相鄰,西南與魯相鄰。雖然紀國是一個小國,在西周春秋的舞台上無足輕重。但紀國和魯國毗鄰,又和魯國交好,故在《春秋》一書中對紀國有所記載。
紀王崮墓群紀王崮墓群
周莊王七年(前690年),齊國伐紀,紀國的國君紀王失國後,亡君紀王率殘兵駐紮於此。築城修路、蓋房造屋,在崮頂建成了一座規模宏大、功能完備的王都,紀王崮因此得名。
也有傳說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周國最後一個國王周赧王姬延被秦國生擒而去,周王國被滅。國破家亡後,42歲的姬召率領剩餘的兵馬一路北撤,來到當時叫做西大崮的紀王崮。憑藉紀王崮地勢險要、叢林密布,以防禦敵人、重振旗鼓。他在紀王崮上盤踞26年,修建城堡宮殿,但最終因與敵人力量懸殊而鬱鬱而終。所以,當地人也稱紀王崮為姬王崮,不管是稱作紀王崮還是姬王崮,無可爭議的是給後人留下了一處寶貴的春秋時期古城遺址和豐富的文化遺蹟。
原遺址修復後的紀王宮原遺址修復後的紀王宮
在如此高的崮頂建造墓穴實屬罕見。山東省考古學家推測,紀王崮春秋古墓所在地有可能是中國最早的城堡國家。根據考古發現的規律,凡是秦代以前周王朝和各諸侯國的王室、公室墓地、一般都埋在都城之內,或都城附近。如齊國國君的墓埋在都城的東北角、如燕國‘九女冢’位於都城的北部等。紀王崮上發現了國君等級的大墓,又有古代城牆的遺址,這些跡象再次證明了這一規律。

活動建設

2012年10月,紀王崮春秋墓葬出土文物首次在山東博物館展出。

出版書籍

2016年8月,由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臨沂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和沂水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聯合編制,文物出版社出版《沂水紀王崮春秋墓出土文物集萃》。

研究價值

紀王崮墓墓室與車馬坑共鑿建於一個岩穴中,車馬坑東側的柱台上還有幾排柱洞,都非常少見,是一種全新的埋葬類型,為考古學研究提供了新的線索。
紀王崮墓群墓葬規模較大,規格較高,結構特殊,出土的器物量大精美,銅器胎質厚、器型大氣,填補了多項山東省內、中國國內考古空白。出土的文物時代特點鮮明,不僅出土帶銘文的青銅禮器,還出土成套的編鐘、編磬等樂器及成組的玉器等,其中紀王崮2號墓有鼎、鬲、敦3件車載青銅器,這種現象在之前考古中非常少見。為東周禮樂制度的研究及銅器、玉器製造工藝和技術的研究等提供了一批珍貴的實物資料。對研究該地區歷史和春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工藝技術、墓葬制度等具重要價值。
紀王崮1號墓主身旁和身後依次排列著殉葬的一條狗的遺骸以及一對青年男女和一個小男孩的遺骸,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春秋時期我國社會正處於奴隸制社會的晚期,殘酷的殉葬陋習依然存在。

保護措施

2019年10月7日,紀王崮墓群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紀王崮墓紀王崮墓

旅遊信息

地址

山東省沂水縣城西北40公里處泉莊鎮。
紀王崮墓群

交通

從沂水縣出發,經G342行駛38千米到達泉莊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