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中國社會科學院建院三十周年學術論文集:政治學研究所卷

紀念中國社會科學院建院三十周年學術論文集:政治學研究所卷

《紀念中國社會科學院建院三十周年學術論文集:政治學研究所卷》是2007年方誌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

基本介紹

  • 書名:紀念中國社會科學院建院三十周年學術論文集:政治學研究所卷
  •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
  • ISBN:9787802380707
  • 類別:社會科學
  • 頁數:273
  • 定價:45
  • 出版社:方誌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7年4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 商品重量:422 g
內容簡介,序言,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紀念中國社會科學院建院三十周年學術論文集:政治學研究所卷》是紀念中國社會科學院建院三十周年學術論文集之一,主要內容包括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執政黨與意識形態 、村民自治、縣級行政研究和社會黨國際和社會民主黨若干問題研究等二十二篇論文,作為獻給中國社會科學院成立三十周年的賀禮。

序言

中國政治學發展的歷史與現狀政治思想作為一種學問,是隨著階級的形成和國家的出現產生的。在西方約有兩千四百多年歷史,中國古代也早已有之。據有信史資料可查的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從殷商算起至鴉片戰爭前,有三四千年的發展史,跨越了中國奴隸制和封建制社會兩個發展階段。但是,把政治作為一個專門學科來研究,系統反映和表達資產階級的利益要求和政治主張的政治學,則始於近代西方,傳入中國是在清朝末年,當時中國已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在中國最早開設政治學課程的是北京大學的前身—-京師大學堂(1903年),第一本政治學教材是一位德國教授講演錄的翻譯本(1898年)。此後,在中國的學界和政界,近現代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和發展。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在全國200所高等院校中,約40所院校設有政治學系,講授的課程內容大都屬於西方政治學理論體系。
西方政治學在中國近代的政治變革和發展實踐中,表現出正負兩面雙重影響和結果,一是在反對和推翻清王朝的君主專制統治、衝擊封建主義政治文化的舊民主主義革命鬥爭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二是信奉西方政治學的資產階級政客和學者企圖舉起左手“打倒帝國主義”、舉起右手“打倒共產黨”,效法英美,在中國建立由民族資產階級統治的民主共和國,但這一幻想被辛亥革命後的歷史證明是“完全行不通的”。
馬克思主義政治思想的形成,始於19世紀40年代。在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和1919年中國“五四”運動的影響下,馬克思主義的政治觀和革命理論開始傳人中國,並迅速被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接受和傳播。

目錄

當代中國的政治學與政治發展(代序)
《列子》是早期的道家黃老學著作——兼論稷下黃老學之興起高潮
亞里士多德政治邏輯的當代釋義
試論政治、政治學的範疇和體系
平等與公平、正義、公正之比較
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
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資產階級多黨制的對立
堅定不移地推動政治文明建設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
執政黨與意識形態
試論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基本內容
樹立和堅持正確的民主發展觀
淺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發展道路
試論民主及其價值
村民自治:中國農民的政治參與
農村婦女政治參與:從被動等待到主動競爭的制度安排——梨樹縣與遷西縣農村婦女村委會選舉參與
當前中國村民自治的難題及其突破
我國政府經濟管理職能初探
吸收和借鑑國外經驗加速我國政府職能的轉變
有限政府論:思想淵源與現實訴求
縣級行政研究:概念與闡釋
社會黨國際和社會民主黨若干問題研究:綜述與分析
從應對“9·11”看美國執政黨的執政方式

文摘

由此可見,公正這個概念剛剛問世時就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同勞動緊密相連;二是它是人類生活的最高準則。換言之,它是以勞動為最高的、不可逾越的界限,並藉此以維持事業和人際之間的和諧關係,任憑你國王也應是它的“口舌”和“心”。公正這一概念的內容隨著歷史的發展而進步演變。在希伯來人的《舊約》中,已經把公正看做是原始社會土地均分後,人們遵守的“界石”的重要標誌。這就是說,它已和私有財產的關係聯繫在一起了。公元前8世紀左右的古希臘人赫西阿德的長詩《勞動與時令》中明確提出,只有堅持用公正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能維持人類社會的正常秩序。所謂公正就是要靠勞動致富。在他那裡,公正這一概念已開始表現為對社會目標及其手段的憧憬與選擇。在中國,關於公正的理想,當然也有直接表現為對社會目標及其實現手段的憧憬和選擇的許多例子。《禮記·禮運》具體地描繪了理想的公正社會一“大同”一的圖景,反映了華夏祖先對社會公正的美好憧憬。同時,幾乎歷代思想家又無不尋找實現公正理想的制度、體制和手段。古希臘思想家幾乎都對公正作過論述。柏拉圖把公正列為四主德之一,強調一個人“不論立辭或行事都永遠應當著眼於公正”①。認為公正包含了全部最基本的美德。亞里士多德把公正視為百德之大全的“全德”,把公正作為各種德行的總稱和調節社會生活的一種手段。在中世紀,神學思想家們認為公正就在於肉體歸順於靈魂,靈魂歸順於上帝,認為只有天上之國才有絕對的公正。在地上之國沒有絕對的公正。愛上帝是公正美德之源,上帝的公正,才是一切存在事物善惡的標準與基礎。在地上之國的公正就是遵守秩序。近代一些思想家對公正作了較為深入的探討。斯賓諾莎認為,公正起源於人們的利益要求,只有在“社會狀態下”,經過公共的承認,確定了何者屬於這人,何者屬於那人,才有所謂的公正與不公正的概念。法國柏格森認為,一切道德現象都相互滲透,但沒有一個比公正觀念更具教育意義。葛德文認為,在一切正義原則中,對於人類道德上的公正是最帶實質性的。穆勒揭示了公正的本質,認為公正的本質是個人權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