糞奇快

糞奇快是一個贛南方言,其的意思是不中用的意思,多加努力的意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糞奇快
  • 外文名:Fecalfast
  • 類型:語言
  • 定義:贛南這邊的方言
釋義,發展歷史,

釋義

糞奇快 是贛南這邊的方言,
糞奇快
圖片
經常永遠父母教導的孩子的話。
其的意思是不中用的意思,多加努力的意思。
小孩子經常誤解這個詞的意思,以為是罵人的話。
慢慢地演變成罵人的話了,也就是笨蛋的意思 。

發展歷史

贛州政區歷史悠久,從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設定縣治以來,至今已有2200年歷史,自古以來就是溝通贛、湘、閩、粵的江南重鎮,歷代為郡、州、路、道、府的治所。宋、元、明、清時期,這裡“商賈如雲,貨物如雨”,是全國36大城市和44大經濟中心之一。
先秦
遠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開化遠於唐虞".春秋戰國時,先後屬楚、吳、越,後又屬楚國.秦並六國後,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為36郡,贛南屬九江郡.三十三年(前214年),秦發大軍50萬分五軍戰五嶺,使尉屠睢將五軍,其中一軍守庾嶺界,置南壄縣,隸九江郡,為贛南建置政權之始.
兩漢
漢高祖元年(前206年),南壄屬楚.四年(前203年),改九江郡為淮南國,南壄隸之.五年(前202年),漢滅楚,贛南始隸漢.六年(前201年),置豫章郡,治南昌,領18縣,其中贛南3縣隸之:南壄縣(約轄今南康、大余、上猶、崇義、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贛縣(約轄今章貢區、贛縣、興國等地)、于都縣(約轄今於都、寧都、石城、瑞金、會昌、安遠、尋烏等地).其中贛縣、于都縣為新增設縣.西漢末年(9~23年),改豫章郡為九江郡,贛南3縣隸之.東漢建武元年(25年),九江郡復名豫章郡,南壄改為南野,贛南3縣仍隸之.興平元年(194年),分豫章郡置廬陵郡,贛南3縣隸廬陵郡.
三國
三國·吳嘉禾五年(236年),析廬陵郡置南部都尉,隸揚州,治於都.領於都、贛縣、平陽(由贛縣分出,即今興國)、陽都、揭陽(析於都白鹿營地置陽都;析陽都陂陽地置陂陽縣,隨後改為揭陽)、南安(由南野分出,約轄今南康、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南野(約轄今大余、上猶、崇義等地)7縣,為贛南設立市一級行政機構之始.
魏晉
晉太康元年(280年),改南安為南康,改陽都為寧都,改平陽為平固.三年(282年),罷廬陵南部都尉,置南康郡,治於都,將南野併入南康領6縣.五年(284年),改揭陽為陂陽.十年(289年),贛縣移縣治於葛姥城(今章貢區虎崗一帶).元康元年(291年),南康郡改屬江州都督府.永和五年(349年),郡治從於都遷至贛縣(章、貢兩水間,今章貢區).
南北朝
南北朝梁·大寶元年(550年),南康郡地大余改屬廣東東衡州始興郡.陳·太建十三年(581年),大余改隸廣東東衡州安遠郡.
隋唐
隋開皇九年(589年),改南康郡為虔州,隸洪州總管府.平固併入贛縣、南野併入南康、虔化併入寧都.十三年(593年),陂陽縣設石城場,併入寧都.虔州領4縣:贛縣、於都、南康、寧都.
唐貞觀元年(627年)分天下為十道,虔州隸江南道,轄縣如前.永淳元年(682年),析南康東南地復置南安縣(約轄今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虔州領5縣.神龍元年(705年),復置大余縣,虔州領6縣.天寶元年(742年),南安改名信豐縣,並分出原南安地置百丈泉,後改虔南鎮.貞元四年(788年),分出於都三鄉和信豐一里復置安遠縣,虔州領7縣.天佑元年(904年),從於都縣分出象湖鎮置瑞金監.
五代十國後梁·開平三年(909年),虔州屬梁.四年(910年),以虔、韶2州置百勝軍;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改百勝軍為昭信軍,虔州屬之.乾化元年(911年),析南康縣地置上猶場.保大十年(952年),改上猶場為上猶縣,翌年改瑞金監為瑞金縣,虔南場為龍南縣,石城場為石城縣.至此,虔州領11縣:贛縣、於都、信豐、南康、大余、虔化、安遠、上猶、瑞金、龍南、石城.
宋元
宋開寶八年(975年),改昭信軍為軍州.大平興國元年(976年),改軍州復為虔州,隸江南西路;七年(982年),從贛縣分出瀲江鎮7鄉及廬陵泰和部分轄地置興國縣,從於都分出縣東南6鄉於九州鎮置會昌縣.虔州領13縣.淳化元年(990年),以虔州原轄南康、大余、上猶3縣另置南安軍,治大余.虔州領10縣,隸江南西路.為贛南分設兩個政區之始.宣和三年(1121年),龍南縣改名為虔南.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校書郎董德元以"虔"字為虎頭,虔州號"虎頭城",非佳名,奏請改名,詔改虔州為贛州(取章、貢二水合流之義),贛州名始此.同時,虔化縣改名為寧都,虔南縣復名為龍南.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江南西路為江西行中書省,贛州、南安軍隸江西行省.至元十四年(1277年),贛州、南安軍分別改為贛州路總管府、南安路總管府.隸屬與領縣如舊.
明清
明明吳二年(1365年,元至正二十五年),贛州、南安兩路改為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江西分為5道,贛州、南安2府均屬嶺北道.成化十三年(1477年),設分巡嶺北道於贛州,贛州、南安2府屬之.弘治七年(1494年),置南贛巡撫都察院於贛州,稱虔院.正德十一年(1516年),置巡撫南贛汀韶等處地方提督軍務,轄江西的南安、贛州,廣東的韶州、南雄州,湖南的郴州和福建的汀州等州府.正德十二年(1517年),從上猶、南康、大餘3縣劃出部分轄地置崇義縣,屬南安府,至此,南安府領4縣:大余、南康、上猶、崇義.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增設分守嶺北、嶺東、嶺南、漳南4道,統於虔院.嶺北巡、守兩道治贛州,贛州、南安2府隸之.隆慶三年(1569年),從安遠、信豐、龍南3縣劃出部分轄地置定南縣,隸贛州府.萬曆四年(1576年),以安遠縣原轄尋烏等15堡另置長寧縣,隸贛州府.至此,贛州府領12縣,南安府領4縣.
清順治十年(1653年)至康熙八年(1669年),先後撤銷南贛守撫和巡、守兩道.康熙十年(1671年),置分巡贛南道,轄贛州府、南安府.雍正九年(1731年),改分巡贛南道為分巡吉南贛道,增轄吉安府.乾隆十九年(1754年),升寧都縣為寧都直隸州,轄瑞金、石城2縣,為贛南分設贛州府、南安府、寧都直隸州3個政區之始.同年,改分巡吉南贛道為吉南贛寧兵備道,增轄寧都直隸州.
民國
民國時期: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州)、廳設縣,縣直隸省.民國3年(1914年)江西設潯陽、豫章、廬陵、贛南4道.贛南道,治贛縣,領17縣:贛縣、於都、信豐、興國、會昌、安遠、長寧、龍南、全南、定南、寧都、瑞金、石城、南康、大余、上猶、崇義.贛南3個政區複合為一.民國15年(1926年),廢贛南道,縣直隸於省.民國21年(1932年)全省劃為13個行政區,贛南各縣分屬第九、十一、十二、十三行政區.興國縣歸第九行政區.第十一行政區(後改稱贛南行政長官公署)設贛州,轄贛縣、南康、信豐、上猶、崇義、大餘6縣.第十二行政區設寧都,轄寧都、廣昌、石城、瑞金、於都、會昌6縣.第十三行政區設龍南,轄龍南、定南、全南、安遠、尋烏5縣.民國22年(1933年),第十一、十三2個行政區合併,改名贛南政務專員公署,先設大余,後遷贛州,領11縣.民國24年(1935年),全省改劃為8個行政區,贛南各縣分屬江西省第四、八行政區.第四行政區設贛州,轄贛縣、南康、信豐、大余、上猶、崇義、龍南、定南、全南、安遠、尋烏11縣;第八行政區設寧都,轄寧都、廣昌、石城、瑞金、會昌、於都、興國7縣.
1937-1945年,蔣經國先生推行了著名的"贛南新政",贛州成為當時中華民國時期的"三民主義示範區"人口由不足十萬擴增至五十萬,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贛南經驗後來成為台灣民主和社會發展的典範。
民國18年至23年(1929年至1934年)贛州大片土地成為中央革命根據地,贛南各地先後成立蘇維埃政府,分別隸屬江西、湘贛、粵贛、贛南省蘇維埃政府.並於1934年8月在瑞金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
新中國
1949年8月贛州各縣先後解放,設贛西南行署區,轄贛州、瑞金、吉安3專區:贛州專區轄贛州市和贛、大庾、安遠、虔南、崇義、龍南、定南、南康、上猶、信豐10縣,;瑞金專區轄廣昌、雩都、石城、會昌、瑞金、寧都、興國、尋鄔8縣.
1950年撤銷贛州專區,所屬市、縣直隸贛西南行署區;瑞金專區更名為寧都專區.1951年6月17日撤銷西南行署區,恢復贛州專區,今贛州各縣分屬贛州專區、寧都專區.1952年8月29日,寧都專區併入贛州專區,廣昌縣劃歸撫州專區.
1954年5月改稱贛南行政區,廣昌縣來屬.1957年雩都、尋鄔、虔南、大庾縣分別更名為於都、尋烏、全南、大余縣.
1964年5月贛南行政區復名贛州專區.1970年改稱贛州地區.1983年7月廣昌縣劃歸撫州地區..1994年南康撤縣設市.1995年瑞金撤縣設市
1998年12月,國務院批准贛州地區撤地改市,原贛州市改為章貢區,管轄範圍不變.1999年7月1日,地級市贛州正式掛牌成立。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