糙毛假地豆

糙毛假地豆

糙毛假地豆,假地豆的變種。小灌木或亞灌木。莖直立或平臥,基部多分枝,多少被糙伏毛,後變無毛。葉為羽狀三出複葉;托葉宿存,狹三角形,葉柄略被柔毛;小葉紙質,頂生小葉橢圓形,長橢圓形或寬倒卵形,側生小葉通常較小,上面無毛,無光澤,下面被貼伏白色短柔毛,全緣;小托葉絲狀;小葉柄密被糙伏毛。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花極密;苞片卵狀披針形,被緣毛;花冠紫紅色,紫色或白色。莢果密集,狹長圓形。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糙毛假地豆
  • 拉丁學名:Desmodium heterocarpon (L.) DC. var. strigosum Vaniot Meeuwen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薔薇目
  • :豆科
  • :山螞蝗族
  • :山螞蝗屬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栽培技術,生長習性,

形態特徵

多年生亞灌木,高0.6m,最高達1.6m。根系發達,主根入土深1m以下,側根根瘤。莖半直立或斜升或匍匐狀,多分枝,淡褐色。嫩莖密被與其近垂直的長柔毛,圓柱狀,粗0.2—0.3cm。三出複葉,互生,頂生小葉,長4—5cm,寬2—3cm,倒卵形或橢圓形,先端鈍或微凹,上面被稀疏長柔毛,下面被平貼柔毛,側生小葉長2—3cm,寬1cm左右,葉質薄柔軟,散生黃綠色小斑塊;托葉披針狀。花小,多數,總狀花序,長4—80n,苞片披針形;萼小;花冠蝶形,紫紅色。莢果扁平,長1—2cm,寬2—3mm,4—7節,密被毛。種子腎形,黃褐色,陳舊變為深褐色。

生長環境

常見於海拔450-900米的稀疏灌木叢中、山坡草地或溪邊。

分布範圍

產於廣東、海南、廣西、雲南南部。印度、緬甸、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太平洋群島、大洋洲至非洲亦有分布。

主要價值

飼用價值
糙毛假地豆鮮嫩枝葉為多種家畜所喜食,適口性很好,但產草量較低。年刈割2次,可獲鮮草15—22.5t/ha,乾草6—9t/ha。其化學成分、必需的胺基酸及微量元素含量如表47—1、表47—2和表47—3所示。糙毛假地豆1980年從鬱南縣採種後,先後在廣州、湛江等地試種觀察至今。其莖枝較纖細,葉薄柔軟,地上部分幾乎全部可刈割作飼草,利用率高,鮮乾草飼用適口性好。它的粗蛋白質、粗脂肪、粗灰分、無氮浸出物以及必需胺基酸和微量元素含量等都與眾多的優良牧草差不多。值得提出的是,它留給茬地的枯枝落葉比值(按每收1kg鮮草留給茬地的枯枝落葉量計)高,一般為圓葉舞草(De–smodiumgyroides)、異果山綠豆(Desmodiumheterocarpum)和柱花草(Stylosanthesgracilis)的2—4倍。這樣大比例的枯枝落葉量,對冬季放牧及改良土壤肥力甚有好處。它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生長較緩慢,鮮草及種子產量偏低。

栽培技術

糙毛假地豆適宜在排水良好、土層疏鬆的土壤上生長。種子較小,頂土力差,整地應細碎,覆土要淺(1—2cm)。除冬季,全年可播種。土溫在12℃以上時,種子能順利發芽。條播行距30—40cm。每公頃播量0.6—1.2kg,定苗為6—12萬株。苗高5—10cm時,要注意除草,若能施些稀淡水肥,可加速幼苗生長。糙毛假地豆生長緩慢,每年刈割鮮草次數不宜過多。一年刈割2次,可安排在8月和10月間。刈割後追施氮,磷肥,能明顯加快生長。

生長習性

糙毛假地豆全生育過程較緩慢,尤以苗期為最。在湛江地區,3月下旬播種,4月中旬開始分枝,6門底苗高僅40cm;7—9月生長相對加快,9月底初花,開花至種子完熟約30天。糙毛假地豆成花量稀少,種子產量低(75—150kg/ha)。莢果熟後易斷落。種子千粒重1.2g,每公斤約85萬粒。硬粒率約20%冬季大部分葉片枯落,部分莖枝也枯死。越年氣溫12℃左右時(3月初旬),莖枝開始萌芽發葉,氣溫升至20—30℃寸,生長加快發旺。糙毛假地豆根系與所處的環境有較大的關係。生長在疏鬆透性好的上壤上,即使土層砂礫成分較多,其根系電很發達;生長在乾旱、緊實的土壤上則發育較差。它莖枝細軟,不很耐蔭蔽,易被雜草欺壓生長不良。糙毛假地豆喜濕潤、向陽的生境。野生多見於路旁、地埂、水渠邊或濕潤向陽、土層通透性好的荒坡;崗丘頂部和背陽旱坡雖然也有分布,但生長較弱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