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表現
症狀視骨質疏鬆程度和原發疾病性質而不同,多數症狀隱匿,不少患者在進行X線片檢查時才發現並發骨質疏鬆症。部分患者訴腰背酸痛、乏力、肢體抽搐或活動困難,嚴重者可有骨骼疼痛,輕微損傷即可發生脊柱、肋骨、髖部、長骨或踝部骨折。主要體徵與原發性骨質疏鬆症類似,可有身高縮短,嚴重者發生脊柱後凸、駝背或胸廓畸形。此外,還應包括原發病的臨床表現。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1)血清鈣、磷以及鹼性磷酸酶水平通常是正常的,骨折後數月鹼性磷酸酶水平可增高。
(2)骨更新的標記物:骨質疏鬆症患者部分血清學生化指標可以反應骨轉換狀態,測量指標包括:骨特異的鹼性磷酸酶、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骨鈣素、Ⅰ型原膠原肽、尿吡啶啉和脫氧吡啶啉、Ⅰ型膠原的N-C-末端交聯肽等。
(3)晨尿鈣/肌酐比值:正常比值為0.13±0.01,尿鈣排量過多則比值增高,提示有骨吸收率增加可能。
2.其他檢查
包括骨影像學檢查和骨密度檢查。
3.雙能X線吸收法(DXA)的測定值(T值)
臨床上推薦的測量部位是腰椎1~4、總髖部和股骨頸。T值=(測定值—同性別同種族正常成人骨峰值)/正常成人骨密度標準差,T值≤-2.5為骨質疏鬆。
治療
1.一般措施
儘量減少糖皮質激素用量,更換劑型或給藥途徑,換用其他免疫抑制劑。
2.基礎藥物治療
對於糖皮質激素性骨質疏鬆症患者,單獨使用鈣劑並不能預防骨丟失,應將鈣劑與維生素D製劑聯合使用。
3.其他藥物治療
必要時應給予抗骨質疏鬆藥物治療,包括骨吸收抑制劑:雙膦酸鹽、性激素替代治療、降鈣素類;以及骨形成促進劑:甲狀旁腺素氨基端片段(PTHl-34)、氟製劑等。
預後
預後的決定因素有:①導致骨質疏鬆的原發病是否得到治癒或控制;②患者具有骨質疏鬆症的危險因素是否能減到最小;③是否能預防初次和再發骨折。
飲食調理
保證營養和足夠的飲食鈣攝入,進行適當的負重體育活動,戒菸,避免酗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