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寮

糖寮

糖寮,潮汕的糖寮,汕頭除了大型的揭陽普寧潮陽糖廠外,鄉村土法榨糖的“土糖寮”比比皆是,榨制出來的紅糖遠銷省內外,進入千家萬戶,受到人們青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糖寮
  • 所屬地區:潮汕
基本介紹,其他信息,

基本介紹

潮汕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自古以來是種植甘蔗佳壤。《潮陽縣誌》記載:“邑植蔗始於唐代”,可見種蔗已有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鄉村土法榨糖始於何時?我未考證,但據明隆慶《潮陽縣誌》記載:“邑有蔗絞一百一十處”,蔗絞又稱糖寮,可見潮汕自明代已經有糖寮了。筆者家鄉有糖寮,曾親歷土糖寮榨蔗製糖過程,大凡農曆十一月以後,甘蔗成熟,便開始砍蔗榨糖了。建國前至上世紀五十年代,鄉村糖寮榨蔗以牛為動力,把兩粒重約2噸的圓石上部打孔銜接,可以轉動,再用一根大而微彎曲的木條鉗在圓石間,有四頭大牛拉動木條,使兩粒圓石轉動,這時,有一專職人員把甘蔗插入石縫,甘蔗便被圓石壓扁,蔗汁順著石下小溝流進預先挖好的汁坑(或汁桶),汁坑裡的蔗汁被用桶挑到“煮糖間”,煮糖間是五個大鍋並排的煮糖灶,一工人在灶孔用草木燒火,蔗汁的水分慢慢被蒸發,這時,煮糖的師傅便從一個大鍋里弄一點成糊狀的糖汁放進嘴裡,稱為“試甘”,“試甘”是一道技術性很高的工序,因為未到“火候”,稱為“較甘”,則榨出來的糖成餅狀,但如果煮過頭了,稱為“硬甘”,則榨出來的糖色澤變黑,吃了會“生火氣”,賣不到好價錢。有經驗的師傅反覆試甘之後,在不軟不硬時把大鍋里的糖漿撈起來放到一個長方形的木製“糖槽”,這時,有專門壓糖的師傅用一塊硬木片在糖槽反覆推磨,糖漿慢慢變成粉末狀的紅糖,便成成品紅糖,上頂的紅糖,呈菜花黃顏色,質地鬆軟,這時便可上市了。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以後,鄉村土糖寮有了“榨蔗機”,用機械榨蔗取汁,不再用耕牛拉石磨。一台榨蔗機一天8小時可榨甘蔗10噸,生產紅糖1.2噸,是耕牛榨蔗的5倍。
建國前,潮汕鄉村的集鎮都有商家設立的“糖行”,專門收購土糖寮的紅糖,這些紅糖再用船沿榕江、練江運到潮陽、揭陽、汕頭等地,汕頭、潮陽等地的大糖行又分白糖、紅糖兩種,省內外糖商前來採購者絡繹不絕,記得讀國中時,地理課本就有“汕頭在廣東東部,是全國著名的糖市”這一句。

其他信息

家鄉的糖寮,也有許多趣事和佳話。鄉鄰郭文貞青年時是遠近聞名的“煮糖師傅”,後來去泰國,在清邁府山巴一家大糖寮當雜工,當時糖寮的糖色澤不好,呈豬肝色,郭文貞向老闆建議煮糖時要適當控制“火候”,老闆看這個土裡土氣的唐山後生不起,隨口應道:“人家老師傅食鹽多過你食米,你懂什麼!”文貞說:“讓我試試,如不成功,在你糖寮打工三年不要工資!”老闆見他口出大言,便讓他試一試,一試,土糖呈菜花黃色,價錢成倍增長,老闆(普寧人)喜出望外,當時的泰國中文報紙以《唐山後生仔 糖寮顯奇才》為題作了報導,後來老闆把他的獨生女嫁給文貞,文貞由打工仔變成糖寮老闆,成了億萬富翁。
改革開放以後,鄉鎮企業和商貿業發展,種蔗又苦又累,經濟效益不高,因而種植面積逐年減少,至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潮陽糖廠倒閉了,鄉村的土糖寮也因無蔗源而停辦。
目前,鄉村除種少量“烏臘蔗”或“竹蔗”作為水果蔗外,大片種植的蔗園已經成了歷史。但家鄉的糖寮,仍久久繚繞心頭而揮之不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