糍粑坳

糍粑坳

糍粑坳,四川省自貢市境內地名,地以物名。

糍粑坳是富順縣城到自流井的陸路必經地。當時,這裡只是富順縣往返自流井路的一個山坳,路旁有家賣糍粑的小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糍粑坳
  • 所在地區:四川省自貢市
歷史沿革,得名由來,歷史背景,神話傳說,文化典故,

歷史沿革

自貢設市前,自流井地區屬富順縣管轄。
民國 18 年(1929),(自流)井鄧(井關)公路修通之前,今糍粑坳是富順縣城到自流井的陸路必經地。

得名由來

當時,這裡只是富順縣往返自流井路的一個山坳,路旁有家賣糍粑的小店。因為運井鹽的馱隊、挑夫天不亮從自流井出發,走到這裡正好是該吃早飯的時間,沒備有早餐的就進店買點糍粑,裹點炒香的黃豆面吃了再趕路。或者用汗巾包裹好糍粑,放在馬背上或吊在扁擔上,再走一段路後稍作休息時吃。隨著井鹽運輸的興起,這裡的糍粑生意也特別好,後來地以物名,這個山坳便稱為糍粑坳。

歷史背景

在清朝自貢鹽業生產的鼎盛時期,糍粑坳作為自流井地區井鹽出川的陸路運輸第一個必經之地,成群結隊運鹽的挑夫、馬幫天亮在自流井裝好鹽巴行走到糍粑坳,正好也是吃早飯時分,為這些挑夫、馬幫提供了下敘府、雲貴、川東等地遠行必需的後勤保障,經年累月,人氣聚集,王和甫把宅邸選址於此。
王家大院建成後,王和甫向富順縣衙提出申請在公祠周圍建置“衛里鄉”。申請被縣衙特許批准後,王和甫出地在黃金口岸動工修建糍粑坳一條街,供鄉人趕場之用,約定農曆逢一、四、七為場天。每逢趕場天,糍粑坳街上是人頭攢動,叫賣聲時起彼附、不絕於耳,異常熱鬧。

神話傳說

相傳,一次,自流井大鹽商王和甫到工地視察,看見這個糍粑店前人頭攢動,老闆大汗淋漓地忙著稱糍粑、裹黃豆粉、用荷葉包好遞給買主。他買了半斤糍粑,嘗了一口,是鹹味。糍粑本是蘸白糖芝麻吃,甜味,而這裡的糍粑是鹹的,蘸的是加了鹽炒香了的黃豆粉。於是,待老闆閒時,王和甫就上前和老闆攀談起來。
原來這老闆也姓王,還與王和甫是同宗。王和甫問老闆:“你這糍粑為啥是鹹的而不是甜的?”老闆回答:糍粑好吃又耐餓,下力人尤其喜歡,但蘸白糖芝麻吃,嫌貴,就改成蘸有鹽味炒香了的黃豆粉,價格就降下來,下力人也吃得起了。
王和甫剛一離開,有人就告訴糍粑店老闆,這是王和甫。第二天一早,王和甫又來店裡買糍粑。王老闆說,還望本家兄弟給小店取名題匾。
王和甫欣然應允。幾天后,他給糍粑店送來了匾和一副聯,匾是顏體寫的“王記糍粑”,聯是“發家得勤勞,生意講誠信”。
從此,王老闆的糍粑生意更好了,王和甫也一直關注著“王記糍粑”。

文化典故

光緒末年,王和甫弟兄五人在山坳旁修建祠堂。祠堂建好後,他向富順縣衙申請,特許在祠堂周圍建置“衛里鄉”,又花銀子在山坳旁買了百多畝地,建了一條街,取名糍粑坳鎮,供百姓趕集之用,還在場口建了一個大壩子,供挑夫歇腳,進出鹽場的山坳也就被人稱為糍粑坳了。
後來“王記糍粑”搬進了新店,發展成酒樓,糍粑成了招牌小吃,糍粑坳因為鹹糍粑,名氣也越來越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