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鳥嘴節

糊鳥嘴節在二月初一(少數在二月初二),是民間節日,以湯圓狀糯米糍粑穿竹棍插於田地屋角,謂可糊鳥嘴而防鳥雀啄食谷種,流行於湘南、贛南、粵北與廣西等瑤族聚居地,俗稱糊鳥嘴。或由瑤族趕鳥節(或稱粘鳥節、敬鳥節、歌鳥節)傳播而來,而瑤族多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歌會等節俗。清朝民國曾較流行,不過時至21世紀,此節此俗已漸漸萎縮,僅有少數地區保留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糊鳥嘴節
  • 時間:二月初一
  • 類屬:民間節日
  • 流行於:湘南、贛南、粵北與廣西
節日簡介,史籍記載,起源傳說,節日淵源,

節日簡介

農曆二月初一,正值春耕春種時候,家家戶戶都以糯米摻水磨成漿,漿乾後捏成銅錢大小的球形“鳥仔粑粑”,先置於在祖先神位供桌上,焚香祭拜,祈求祖先和神靈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無蟲災鳥害。然後將粑粑戳於竹棍上,插在田地、菜園、屋頂或門前,以為鳥雀啄食粑粑後嘴被粘住而張不開,以致無法啄食田地里的作物種子,從而避免或減少農作物的損失,俗謂“糊鳥嘴”(糊鳥仔咀)。
此節此俗清朝民國時曾較流行,不過時至21世紀,已漸漸萎縮,現在湘南永州、江華、藍山、雙牌、寧遠、耒陽、常寧、郴州、資興、永興、桂東、嘉禾、汝城、宜章、贛南遂川、粵北連州、桂北桂林等地,尚有有一些地方保留繼承。

史籍記載

《永興縣誌》記載:“二月朔,農家和糯米為丸,如桃李大,以枝插田間,免鳥掀種,謂之糊鳥嘴。”
《藍山縣誌》記載:“二月朔,以春糯為團,綴於小竹梢,插田間,謂之粘雀口,使不食苗。”
《寧遠縣誌》載:“二月初一,忌鳥雀,作米小團,粘樹枝上,防損秧。”
《中華全國風俗志》中《寧遠歲時記》:(二月)“初一日,忌鳥雀,俗用粑粑粘枯枝上,遍插田間或園內,俗云:可粘鳥嘴,不致毀傷谷種。”

起源傳說

古時有一位大財主,仗勢欺人,魚肉鄉民。一日,見一美貌姑娘,即強行欲納為小妾,姑娘不從,自盡而亡。姑娘有一情人,聞訊亦跳河溺死。後來他倆變成兩隻小鳥,招來大批鳥兒,啄食財主的莊稼,使大財主損失慘重。同時,他們也託夢給鄉親,說每逢二月初一要做糯米粑粑,用棍棒穿起,掛於自家田間為記,以免誤食鄉親農作物。從此,就有了“粘鳥節”的風俗。

節日淵源

民國年間,灌陽等縣農家在立夏日以湯圓粉汁粘樹枝,插於田間地頭,名為“糊鳥嘴”,意在防害鳥損壞五穀。此俗今已不多見。
桂東北地區於春社日各家製作小糍粑沾於竹枝上,名為“鳥粟粑”,當日禁止言談與鳥有關的話題,意在禁鳥危害秧谷,或已融於社日節俗(類似寒食融於清明),或源於社日(春設,一說在二月初二)。
無獨有偶,二月初一這一天,湘西瑤族也有一個類似的節日,稱為“趕鳥節”。名稱不同,活動方式亦異,但其目的、意義則相似,都是在防鳥兒損壞農作物,借節日習俗,達到助耕養農。
瑤族的“趕鳥節”,非常隆重又熱鬧。在這一天,各寨各村的男女青年,穿一色的寶藍襯白鑲邊的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聚會在白頭山上,高唱山歌和情歌。如果有看上眼的,則男女對歌;對歌合意者,則選期約會,開始談情說愛,甚至私訂終生。所以“趕鳥節”也是男女青年交友、相親的好日子。 直到日落西山,對歌的男女青年才回到寨中開始串火塘,這又是另一場狂歡的開始。只見男女老幼,圍坐火塘旁,一邊唱歌喝酒,一邊品嘗各家做的糍粑,或跳舞、彈琴或吹蘆笙、高歌一曲,盡情歡樂,鬧到深更半夜,方姍姍而散。
瑤族也有一段傳說,從前有位姑娘,善唱山歌,聲音悅耳動聽,連鳥兒聞聲都會飛來,圍繞在姑娘身旁,如痴如醉。聰明的姑娘遂想到鳥兒常啄食田裡的種子,農民的損失會很大,於是她突然心生“趕鳥送山”之計,約好幾位姊妹,於二月初一時,一起唱著山歌,向白頭山走去。群鳥跟著歌聲尾隨在後,都飛到了白頭山,遠離了瑤寨,姑娘們輪流歌唱了七天七夜,鳥兒聽得昏昏欲睡,待其醒來時,農夫播的種子都已發芽成苗了,免除了一場災害。 從此二月初一,便成為瑤族群集白頭山唱山歌、趕鳥兒的“趕鳥節”了。
瑤族“趕鳥節”的傳說還有不同版本。
相傳很久以前,瑤族地區害鳥很多,農作物成熟的時候,成群的山鳥就飛來糟蹋,人們辛辛苦苦種下的農作物全部被吃光,年年有種無收,人們只好背井離鄉,四處逃生。這一訊息傳到京城,驚動了皇上,皇上特頒下聖旨:誰能趕走吃陽春的鳥兒,瑤山就是誰的,可永不交租納稅。一個叫細妹的瑤族姑娘,生來一副好嗓子,人又聰明,只要她一開口唱歌,百鳥便圍著她轉,青年們為她傾倒,老人們聽了也很舒暢。就在皇上下旨這年農曆二月初一這一天,她帶領夥伴們放聲歌唱,將鳥兒引到深山老林,如痴如醉的鳥兒一睡就是半個月,等到醒來想吃陽春時,播下的種子早已破土成苗。這年糧食獲得了豐收。有個山主,早就想霸占瑤山,於是手捧畫眉鳥,上京邀功請賞,說鳥是他趕走的。瑤人不服,打著長鼓進京告狀。皇上派大臣來看,一時難以判斷。第二年春來到了,皇上派使臣來請山主趕鳥,山主急得團團轉,來到山鳥聚集的地里左呼右喚,鳥兒根本不聽他使喚,眼看山鳥就要把播下的種子全部吃完了,在一旁看熱鬧的細妹,開了金口,動聽的歌聲頓時就把鳥兒們鎮住了,山鳥都乖乖地聽她調動。細妹的舉動也驚住了皇上派來的使臣,於是他回京稟報皇上,皇上高興地將瑤山判給了瑤人。從此,瑤族就定每年二月初一為趕鳥節,這天成了瑤家青年男女邀伴對歌的歡迎節日;老人們則在這一天用糯米做成粑粑,粘在用竹編成的鳥兒身上,插在田土地頭,說是粑粑粘住了鳥嘴,它再也不能損害農作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