糄,是一個漢語漢字,拼音biān或biǎn,此字現代中國的新舊版《辭海》都不收。日文中卻在使用。糄字初見於魏·張揖的《廣韻》:“糄,燒稻取米曰糄。”這個解釋非常模糊。糄的別寫可作煸、扁、匾,是民間為書寫方便,取同音字代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糄
- 拼音:biān或biǎn
- 部首:米
- 筆順編號:431234451325122
- 四角號碼:93927
- UniCode:U+7CC4
- 總筆畫:15
- 注音:ㄅ一ㄢ或ㄅ一ㄢˇ
基本資料,詳細解釋,出現處,中文解釋,基本意義,組詞,古籍解釋,外文翻譯,
基本資料
[ 糄 ] 繁體:糄部首:米 部首筆劃:6
五筆86:OYNA 五筆98:OYNA 倉頡:FDISB
是否為常用字:否
姓名學:非姓氏
[ 首尾分解查字 ]:米扁(mibian)
[ 筆順讀寫 ]:捺撇橫豎撇捺捺折橫撇豎折橫豎豎
詳細解釋
筆順編號:431234451325122
鄭碼:UFWL 倉頡:FDHSB
四角:93927 統一:U+7CC4
糄
biān
米。
糄
biǎn
燒稻取米。
筆畫數:15;
部首:米;
筆順編號:431234451325122
聲調:一聲
台灣注音:ㄅ一ㄢˉ
韻腳(十三轍):ian(言前轍)
GBK碼:BCD
Unicode編碼:31940
UTF8編碼:%E7%B3%84
32位MD5加密編碼:d5d0a6f5439a036af58866b0237626d8
BASE64編碼:57OE
同音字:扁 邊 炞 砭 籩 編 猵 編 煸 牑 甂 箯 蝙 邉 鍽 鞕 獱 鯿 邊 鞭 鯾 鯿 籩
同偏旁部首的漢字:米糴籵籶籾籿粀粁粂籽秈類籺籹籸籷粌粍粎粏粐粑粔粋粊粃粄粅粆粇粈粉粣糲糶粛粚粙粘粗粖粕粓粒粨……
米字旁的字:嶑嶒嶓嶔嶕嶖嶗嶘嶙嶚嶛嶜嶝嶟嶠嶡嶢嶣嶤嶥嶯嶱嶲嶴巤幜幝幞幟幠幡幢幤幥幩廚廛廝廞廟廠廡廢廤彈影徲徵德……
客家話:[客英字典]bien1[海陸豐腔]bien1bien3[台灣四縣腔]bien1bien3
出現處
日本文獻說糄米最初是平安時代(相當中國唐至北宋)貴族的食用方式,又供祭祀時用。後世則套用於兵糧和旅行食品[2]。日本的糄米顯然由中國傳去。糄米最初流行於西南夷族人中,是糯米的一種特殊加工方式。據云南《臨安府志》(嘉慶四年,1799年)物產捲雲:“扁米,五郎溝僰人當糯米谷方實時,采其穉者,焙而舂之,色碧而軟,美且芳,謂之扁米。”又,《新平縣誌》(道光六年,1826年)也記載:“扁糯米,即白糯米,初生時,夷人用以壓扁者。”1934年的《新平縣誌》說得更為清楚:“匾糯米,即小白糯。半熟時,夷人取而壓扁者,非別為一種也,味清香。”夷人即僰人。僰人之名最初見於《呂氏春秋》(公元前3世紀),稱之為“西方之戎”,屬氐羌族群。分布於四川雲南,是白族的先民,實行懸棺葬。夷人這種古老的加工糄米的方式同時見於大陸內地和遠隔海洋的日本,也是為糯稻栽培圈文化交流的內涵添加新的佐證。
中文解釋
基本意義
糄
biān
米。
糄
biǎn
燒稻取米。
筆畫數:15;
部首:米;
筆順編號:431234451325122
biān ㄅㄧㄢˉ
組詞
無法組詞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集韻》𤰞眠切,音邊。米也。 又《廣韻》方典切《集韻》補典切,𠀤音匾。燒稻取米曰糄。
外文翻譯
wine vessel
propose toast
feast
References
KangXi: page 1144, character 25
Dai Kanwa Jiten: character 35157
Dae Jaweon: page 1611, character 12
Hanyu Da Zidian: volume 6, page 3932, character 7
Unihan data for U+89F4
{由於翻譯有限,此條可能有錯誤,敬請原諒}
音韻參考
[ 廣 韻 ]:方典切,上27銑,biǎn,山開四上先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