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留守兒童

因父母忙於生計、應酬而交由祖輩、親友、保姆乃至老師代養的城鎮兒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精神留守兒童
  • 不良影響:家長“放羊”孩子空虛
  • 產生原因:因父母忙於生計
  • 應對措施:實現心理健康維護工作的轉型等
簡要介紹,案例,不良影響,應對措施,

簡要介紹

他們一般不會與父母分離時間過長,而且學習生活條件較為優越,但由於被過度保護,物質生活滿足過多,倫理生活不平衡,以致精神上存在了巨大空虛,使他們獨立生存能力在不斷下降,並誘發脆弱的心理承受力。
隨著“70後”、“80後”獨生子女父母增加,因為生計、應酬或其他原因把子女交由他人撫養的城市兒童越來越多;另一方面,進城務工青年也日益看到把孩子放在遠離自己的農村的弊端,將孩子帶進了城,卻因無力管教,這些孩子在城市裡處於一種“放羊”的狀態。

案例

楊露(化名)夫婦均為外企高管,常常加班出差,就索性把孩子託付給父母照顧。偶爾周末不加班,楊露才會把女兒接回自己家過兩天。在女兒至今10歲的生命過程中,母女倆在一起的時間屈指可數。隨著女兒年齡漸長,生活富足的她卻喜歡獨來獨往、性格孤僻,一方面非常在意父母對她的態度,另一方面則容易和父母吵架,衝突不斷,而且一不高興就“玩失蹤”,心情好了才回家。
精神留守兒童

不良影響

家長“放羊”孩子空虛
“不管是哪種方式的‘寄養’或‘託管’,都無法填補這類孩子的精神空虛。”與農村留守兒童長年與父母分離,學習生活環境艱苦不同,這些城市“精神留守兒童”一般不會與父母分離時間過長,而且有較為優越的學習生活條件,但他們由於被過度保護,物質生活滿足過多,倫理生活不平衡,以致精神上存在了巨大空虛,使他們獨立生存能力在不斷下降,並誘發脆弱的心理承受力。
“對比以前的城市孩子或農村的孩子,城市精神留守兒童溫飽得到滿足後,欲望會更大,活得也很累,而且一旦得不到滿足,心理就容易畸變。”教育部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北京師範大學鄭日昌教授說。
精神留守猛如虎
“精神留守兒童”的心理缺失,更為普遍的是,這些孩子對物質的理解和依賴正逐漸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觀。
比如:一位做生意的父親平時並不怎么管教兒子,但每次應酬大醉回來,他都對兒子說:“老爸的房子、車子、銀行里的票子都是你的了……”久而久之,兒子就想:“還寫作業幹嗎?考上大學也可能找不到工作,即使找到工作也就不過兩三千元一個月,買得起房、買得起車嗎?還不如我現在爽。”最後索性成為小混混。
缺乏支撐性人際關係
社會轉型期下,除了城市化帶來父母與子女空間距離的“疏離”外,還產生了“心理疏離”。
一個孩子心理能健康成長,很關鍵的就是要建立起良性的、信任的、親密的師生關係、親子關係和夥伴關係,即使遇到問題的時候,也能及時得到積極的關注,情緒及時得到宣洩、緩衝或安撫,觀念和行為得到引導和修復。
大部分處於精神留守的兒童,不會把自己的父母當作最優先的溝通對象。中國著名的青少年教育專家孫雲曉透露:根據他自己的一項調查課題,在有關“遇到問題你會最先告訴誰”的調查中,美國、日本青少年均把同性好友排在第一位,而第二位就是母親;但在中國,第一位是同性好友,第二位是異性好友,第三位才是母親,而父親甚至排在了“網友”之後。

應對措施

大力培養心理諮詢師、婚姻家庭諮詢師
社會、社區、學校、家庭應加大對青少年兒童及其家庭的積極關注,以促進家庭和學校培養青少年兒童健全人格為核心,堅持和完善青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預防、預警、干預“三預”工作機制。
在這一過程中,心理諮詢師、婚姻家庭諮詢師也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建議父母、家庭、社區、社會多加大這些職業和相關知識、技能的關注和學習。
實現心理健康維護工作的轉型
把主要面向少數人的心理諮詢,轉型為主要面向全體社區人員的普及性教育模式;把以補救和矯治型為主的諮詢和危機干預模式,轉型為以支持性、預防性為主的發展性教育模式;把心理健康諮詢的專業人員的單兵作戰模式,轉型為心理專業人員和工作網路與父母教育工作隊伍全面整合的全員性教育模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