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家園:新文化論綱

精神家園:新文化論綱

《精神家園:新文化論綱》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文化概論;中篇中華文化論:下篇文化建設論。上篇在前人已把文化理解為人的“生活樣式”基礎上,進一步將文化的本質規定為“人化”,包括對人自己的人化即“化人”,從哲學層面較系統地闡述了大文化觀的基本內容和觀點,可謂是一種探索文化學原理體系的嘗試。其中突出強調了文化的主體I生以及人的文化權利和責任。中篇以當代中華文化主體的視角,並結合中國人和中華民族的歷史境遇,對中華傳統文化中若干基本理念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考察和反思,以負責任的態度,著重就其實踐效果和情理得失作出了自己的分析和評述,表達了對於中華文化的一種當代自我認識。下篇著眼於中華民族振興和中國社會現代化的建設,探討了中國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大文化領域走向現代化所面臨的機遇、條件、問題和挑戰,對於如何避免轉型中的失誤,以實現中華文化的現代化和真正復興,坦率地發表了自己的見解。

基本介紹

  • 書名:精神家園:新文化論綱
  • 出版社: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 頁數:346頁
  • 開本:16
  • 作者:李德順 孫偉平
  • 出版日期:2010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1654834, 753165483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精神家園:新文化論綱》:文化是通過“人化”和“化人”建立起來的家園,像生命一樣,文化不是“活”的,而且人們對自己的家園有不呆剝奪的權利和責任。

作者簡介

李德順,1945年生於黑龍江,祖籍河北。哲學博士。現任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人文學院名譽院長、學報主編。著有:《偉大的認識工具》(1981),《價值論》(1987,2007再版),《價值新論》(1993),《選擇的自我》(1996),《立言錄》(1998),《話語的圈套》(1999),《鄧小平人民主體價值觀思想研究》(2004),《道德價值論》(與孫偉平合作,2005),《與改革同行》(2008)等。
孫偉平,1966年1月生於湖南常德。1996年6月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獲哲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價值論、倫理學研究。主持或參與承擔了8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9項省部級課題。已出版個人專著8部,合著10部,參編15部,譯著2部,發表論文、譯文200多篇。出版著作主要有:《事實與價值》《史蒂文森》《赫爾》《倫理學之後——現代西方元倫理學思想》《價值哲學方法論》《價值論轉向——現代哲學的困境與出路》《價值差異與和諧——全球化與東亞價值觀》等。著作和論文多次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
孫美堂,1956年生,籍貫湖北。哲學博士,現為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副院長。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價值哲學、文化哲學等領域的研究。出版著作(含合著)9本,譯著(含合譯)3本,發表論文60多篇。主要著作有:《文化價值論》《文化價值的元理論研究》《哲學新論》《維根斯坦》《倫理學問題》等。

圖書目錄

導言 文化與人的精神家園
上篇 文化概論
第一章 文化是什麼
一、文化即“人化
二、以文“化人
三、雙向生成的人生之旅
四、實踐造就文化
五、文化解讀的“文本

第二章 文化的基市形態
一、物質文化:器物和經濟
二、精神文化:知、情、意
三、制度文化:權利的結構與規則

第三章 文化樣式的“多”與“一”
一、主體:文化多樣化的根據
二、多樣性統一的民族文化
三、主文化和亞文化
四、世界文化的多元格局
五、“文化趨同”的神話和現實

第四章 文化的“品”和“位
一、“雅俗之爭”的困惑
二、重新定位:文化的生產與消費
三、知識分子與精神生產
四、文化綠洲與文化沙漠

第五章 文化的“命”和“運
一、文化的空間、時間和生命力
二、文化的進化和退化
三、傳統:民族文化的生命形態
四、文化命運的尺度

中篇 中華文化論
第六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
一、“人”的定位
二、義利與名實
三、情理與法度

第七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特殊品格
一、道器之辯:生活境界的追求
二、體用之辯:文化認同的困惑
三、知行之辯:思維方式的導向
四、陰陽剛柔:文化氣質的得失

第八章 中國傳統文化的多重性質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面貌與傾向
二、傳統文化精神的反思
三、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

下篇 文化建設論
第九章 中國文化:挑戰與出路
一、現代化的歷程與文化現代化
二、全球化及其文化效應
三、市場經濟與文化“沙漠化”的警示
四、文化發展的三大導向之爭

第十章 富強:物質文化現代化
一、社會發展的文化反思
二、市場經濟的規則與價值基礎
三、高科技、知識經濟與文化產業
四、生態文明:人與自然的和諧

第十一章 民主:制度文化現代化
一、人權:以人為本的現代理念
二、民主:現代制度文化的實質
三、法治:民主原則的制度化

第十二章 文明:精神文化現代化
一、價值觀念的變革與重建
二、科學和教育:為了人的價值
三、道德:從情感到理性
結語走向全球互動的中國文化
主要參考文獻
全書圖片說明

序言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家,是一個十分踏實而溫馨的字眼兒。家,意味著人生的起點和歸宿,意味著自由、信賴、安全與快樂。人生的幸福與和諧,多半與家的美滿相伴。世上痛苦之事,莫過於有家不能回;世上悲慘之人,莫過於成為無家可歸的流浪者。
那么,“家”究竟是什麼?它在哪裡?
仔細想來,“家”的含義實際上有三層:
一層是物理意義的“家”,指供個人日常生活的專用空間,它往往是與住宅聯繫在一起的。所以,人們通常也把某人的單身公寓或宿舍,看做是他最低意義上的“家”。
另一層是社會組織意義的“家”,指由兩個以上具有親緣關係的人所組成的共同體,即家庭。所以,人們通常把結婚看做是有自己獨立的家的開始,叫做“成家”。
最後一層,則是精神文化意義的“家”,指人們心理上認可、信賴、追求的歸宿和寄託之所,即“精神家園”。它是由人們的知識和信念、信仰和理想等所構成的一個精神系統。在人的一生中,它是一個支撐情感和理智,產生意志和智慧的心靈中的源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