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理論與魯迅的文學創作》是2005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精神分析理論與魯迅的文學創作
- 出版時間:2005年11月1日
-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180 頁
- ISBN:7563359575
- 開本:32 開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目錄,編輯推薦,
內容簡介
本書探討了精神分析理論與魯迅文學創作的關係,資料翔實,邏輯嚴謹,論點鮮明,見解獨到,值得一讀。
目錄
緒論 精神分析理論在現代中國的傳播
一、20年代:精神分析理論傳播的初期階段
二、30年代:精神分析理論傳播與影響的興盛期
第一章 精神分析理論與魯迅的文學創作
一、魯迅作品對藝術形象的選擇
二、“遊子歸鄉”式的敘事結構
三、藝術場景的心理意象
四、色彩的心理意象
五、死亡的探究
六、魯迅作品與外國文學的關係
七、中外的痴狂文化與魯迅的狂人形象
第二章 廚川白村與魯迅的文藝思想
一、廚川白村與《苦悶的象徵》
二、從弗洛伊德到廚川白村
第三章 魯迅筆下現代知識分子的灰色生活及其與作者自我的關係
一、弟兄情義的背後
二、“差不多”與“說不清”
第四章 在懷鄉和潦倒中飲酒:關於魯迅小說中的一個特定情景
一、飲酒的審美條件:言談的場地
二、潛意識是他者的話語
三、會心與移情
第五章 魯迅小說里的死亡意識
一、面對死亡的道德意識
二、誰是謀殺者?誰該負罪?
三、利器與殺心:革命時代的死亡
第六章 魯迅作品中的色彩意象
一、單純色的意象追尋
二、魯迅的色彩模式與作品結構
第七章 魯迅早期的新詩創作
一、夢中的求索和失落
二、桃花的自尊和百合的悲劇
三、愛之鎖絆與愛之空虛
四、關於過去、將來、現在的思考
五、以文為詩,以思想批判為主調
第八章 戰士的苦悶與叛逆者的憂鬱:《野草》與《巴黎的憂鬱》之比較
一、過客:人生悲劇性的追尋
二、幻想:人生悲劇的觀照
三、社會批判:人道主義的破滅
四、思想者:心靈的自我解剖
第九章 家庭倫理的社會分析與精神分析:毛姆與魯迅的同題作品《風箏》之比較
一、共同描述了一個人生失誤的故事
二、失誤的無可挽回
三、弗洛伊德的視角與民主啟蒙的視角
四、冷嘲與反諷
附錄 精神分析小說的興起及其範本:施蟄存的創作
一、早期創作的潛意識傾向
二、心理分析小說的嘗試:《鳩摩羅什》
三、英雄·死亡·愛欲:《將軍底頭》
四、現代都市裡的白日夢:《梅雨之夕》
五、施蟄存與魯迅
後記
編輯推薦
精神分析理論在中國的傳播,自20世紀初的新文化運動就開始了,這一理論幾乎沒有經過多少時間的過渡,就在學術領域和文學藝術創作領域全面地普及開來。中國現代文學史的開山之作——魯迅的《狂人日記》,從表到里,無不帶有明顯的精神分析特徵,這的確是值得深刻體味的。
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魯迅一生所受到最大影響的學者有兩位,一是弗洛伊德,一是廚川白村。日本文藝理論家廚川白村對魯迅文藝思想的成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魯迅在接觸廚川白村之前,思想正處在一個十分苦悶的時期,他的大部分寫作時間用於了《野草》里的文章。他以自己思想的磨難,深深體驗著“苦悶”的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