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繡(潮繡)

粵繡(潮繡)

粵繡(潮繡),廣東省潮州市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

2006年5月20日,粵繡(潮繡)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Ⅶ-20。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粵繡(潮繡)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非遺類別:傳統美術
  • 非遺編號:Ⅶ-20
  • 申報地區:廣東省潮州市
  • 保護單位:潮州市工藝美術研究院
歷史淵源,工藝特徵,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粵繡是流傳於廣州及其古屬地南海、番禺、順德等地的民間刺繡工藝,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唐代蘇顎《杜陽雜編》中就已有南海少女盧眉娘“工巧無比,能於尺絹繡《法華經》七卷”的記載。

工藝特徵

粵繡技藝注意結合材料形質,有真絲絨繡、金銀線繡、線繡和珠繡四大類。真絲絨繡以蠶絲為繡材,表現力強,是歷史最為悠久、技藝傳承最為完整的粵繡品種;金銀線繡的針法獨具特色,有平繡、編繡、繞繡、凸繡、墊繡、貼花繡、織錦等七大類六十多種;珠繡屬於粵繡的新品種,最近幾十年才由粵繡藝人開發套用。
粵繡在廣東有著悠久的歷史,潮繡在唐代就已出現於廣東潮州地區,流傳至明代已形成風格。它以龍鳳、花卉、飛禽走獸、水族人物為題材,成品多充作日常用品、祭祀用品、欣賞用品、戲服裝飾品等。其繡法可分為繡、墊、貼、拼、綴五種,針法有六角三疊踏針錦、墊棉過金針、雙丁鱗、墊繡菊花畔鱗等兩百多種。許多作品都綜合運用了不同的繡法和針法,並有所創新,如潮繡代表作《九龍屏風》就運用了五大繡法,其中潮繡獨有的釘金墊浮繡法使龍的形象栩栩如生。
粵繡工藝自成一家,它針法多變,針步均勻,能巧妙運用針法絲理表現物像的肌理。粵繡題材廣泛,色彩豐富,注重光和影的和諧運用,同時還能做到“工”為“藝”用,對繡品的藝術效果十分重視。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現隨著老藝人的逝世,一些粵繡絕活已經逐漸失傳,粵繡惟一的工藝大師陳少芳女士也已年近七十,粵繡迫切需要年輕的傳承人。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科學技術迅猛進步下,依靠手工技藝出奇制勝的粵繡受到機繡、電腦繡的嚴重衝擊,市場萎縮,生存困難,迫切需要扶持和保護。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粵繡(潮繡)》項目評估合格,潮州市工藝美術研究院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