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東學使後園記

《粵東學使後園記》是清代文學家姚瑩創作的一篇記文。這篇記文作者借景抒情,感慨古今,寄託深遠。所寫五代時南漢統治者“專行暴虐”、“淫吃已極”,終為歷史沖刷以盡,鞭笞之意,見於言外。接寫園林景觀,美景滿目,羈愁頓失,由眼前景抒胸中情,活然富有詩意。這篇散文寫法富有新意,用工筆細描的手法呈現園林古今風貌更使本文篇章華麗、引人入勝。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粵東學使後園記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桐城派文選》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姚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粵東學使後園記1
粵東學使後園者,故五代時南漢“仙湖”地也2。劉龑既居嶺南3,僭帝號四世4,至鋹5,不務德政,專行奢暴,大起宮室。樹陳香以為柱6,雕玳瑁以為梁,明珠耀題7,翠羽懸帳,黃金白璧之飾,輝煌璀璨,妖姬鬘女8,霓裳千百9。乃招聚方士10,植不死之草,煉長生之藥。鑿地為湖,曰“仙湖”;壅沙為洲11,曰“藥洲”。令美人羽士12,載玻璃蘭桂之舟採藥,於湖中作歌,望之縹緲,自以為神仙之樂也。又發徒萬人之太湖13,運靈璧徑丈之石14。置湖中者九,謂之“九曜”。淫侈已極。一旦宋師至,君臣面縛出降15。鋹嘗侍太祖,曰:“今諸國以次破來,旦夕皆來,願意執梃為諸降王長16。”噫!何其陋也。余觀《十國春秋》17,愚其事。及來廣州,為訪問之所謂“仙湖”不可得,而城南圜闠18。乃有“仙湖”、“九曜”之名,蓋塵海變遷久矣。
今學程公,招余館署內19,乃至其後園。地不數畝,一池泓映20,怪石參列21,乃知所為九曜石固在。然或立或臥者僅八,聞其一在藩署22,不知誰所移也。石上題刻甚或多,翁覃溪學士既考之詳矣23,又刻石於壁,讀之可得首尾。
而余之徘徊於是園者,豈以石哉!方春夏之交,宿雨初霽,緩步其中,修竹㛹娟24,新篁微脫,鳥聲格磔25榕陰參天,小橋斜拂水面,曲欄半毀,風吹衣影,欹側橋下26,如行鏡中。過橋一亭,環水而峙,窗牖洞開,綠光四人倒地,上下合碧,及夫落日乍昏,沉煙初起,倦禽爭樹,落葉時飛。少焉,月出玲瓏,透檐穿樹,朦朧翳密27,夜景蒼然,俯臨深池,幽瀏不測28。余乃與其徒倚欄而坐,高詠短章,閒談名理,清風滿襟,不學羈愁之如失也。
且夫善游者,不惟其地,惟其人;不惟其境,惟其時。昔劉氏之盛,此地方為“仙湖”,所娛游者豈止九石而已哉。千載以來,寂然都盡。世徒想其繁華,有今昔之感,而不知余今之樂,實有勝於昔人,善游者必能辨之矣。然是園本學使所有,今程公日以試士在外,不暇游,余乃私而有之。夫以久客羈愁29,忽據此園林之樂,以視昔之據一國而不能有者,勝負何如也?今余又將去,恐後之來者,未必能樂余之樂,徒以古蹟吊之也。是為記。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學使:督學使者的簡稱,也稱學政。是朝廷派往各省負責按期對所屬州府童生員進行考試的官吏。
2.五代南漢:公元907年朱溫來唐稱帝,此後相繼出現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統治北方,史稱“五代”。與此同時,在中加南部及山西,先後建過十國,南漢為十國之一。
3.劉龑(yǎn):南漢國君,公元917年稱帝建南漢,建都廣州。
4.僭(jiàn)超越本分,指劉龑自建國號稱帝。四世:南漢共歷四帝:劉龑,劉玢、劉鋹。
5.鋹(chǎng):劉鋹,南漢國君,公元958~971年在位。
6.陳香:樹名,常綠喬木,心材為著名薰香料。
7.明珠耀題:用明珠裝飾匾額題字。
8.鬘(mán)女:裝飾華麗的少女。鬘:連貫成串以為妝飾的花。
9.霓裳:原為舞曲名,此處指舞女。
10.方士:談神仙之術、制不死之藥等的人。
11.洲:江湖中陸地。
12.羽士:道士的雖稱。
13.之:至。
14.靈璧:縣名,在安徽東北部。
15.而縛:兩手反綁。
16.執梃(tǐng):插拿棍棒。
17.《十國春秋》:關於五代時期十國的史書,清朝吳任臣撰。
18.圜闠(huán huì):圜:環繞市區的牆;闠:市區之門。後通城街市為圜闠。
19.程公:程國仁,乾隆進士,曾督學廣東,後為浙江、山東、貴州等省巡撫。館:辦學。
20.泓(hóng)映:清水映照。
21.參(cēn)列:錯雜排列。
22.藩署:布政使衙門。布政使亦稱藩司。
23.翁覃溪:翁方綱,號覃溪,清著名學者。
24.㛹(pián)娟:美好的樣子。
25.格磔(zhé):鳥鳴聲。
26.欹(qī):傾斜。
27.翳(yì)密:光線暗弱,隱晦不清。
28.幽瀏:幽深澄澈。
29.羈愁:羈旅在外的愁緒。

白話譯文

粵東學政的後花園,原是過去五代時期南漢皇帝的園苑。當年劉龑到了廣州建立國都自稱為帝,後經歷了四朝君臣到劉鋹即位的時候,無心國事朝政,昏庸驕橫,奢淫極逸,大興土木建造宮殿和園陵。用沉香木來做房柱,在房樑上雕上精美的玳瑁形狀,用明珠裝飾匾額題字,用孔雀的羽毛裝飾綢帳,用黃金白玉把房子裝飾得輝煌璀璨,還養著成百上千打扮華麗的舞女。他們廣泛聚納各方善神仙之術的奇賢怪士,采植養生的草藥煉製成長生不老的仙丹。在園苑裡就地挖一個人工湖,叫做“仙湖”;在湖中用泥沙堆砌起一塊陸地,取名叫做“藥洲”。命令漂亮的女子和道士一起乘著用蘭桂裝飾的玻璃小船到湖中一邊採藥,一邊在湖中唱著歌翩翩起舞,遠遠地看去,隱隱約約、若有若無的樣子就像在仙境裡的歌舞一樣。又派千萬人披散著頭髮、赤著腳到太湖,從靈璧搬運回徑直一丈幾許的大石投放到仙湖裡。共投了九個大石頭,稱為“九曜”。真是驕侈到了極點。可是當宋國官兵一到,他們很快就君臣一起被綁著投降了。劉鋹曾在侍奉宋太祖左右的時候對他說:“朝廷威靈遠播,四方僭號竊位的君主,今日都在座,不久平定太原,劉繼元又將到達,臣率先來朝,我願意手持棍棒,做各國投降君王的降王”。唉!這個人怎么這么淺陋啊。我看了關於五代時期十國的史書,深信這件事。到廣州來後,想訪問那所謂“仙湖”卻沒能如願,只有那城南環繞市區的門牆。心想那“仙湖”、“九曜”的由來,可能已經是滄海桑田變遷很久以前的傳說了。
現在督學程公指引我在館裡辦學,才進了這後花園。這裡並不太寬闊,占地不過就幾畝而已,有一片池塘清水映照,幾塊怪石錯雜地排列在那裡,才知那所謂的九曜石是依然存在的。然而那幾個石頭有的立著、有的臥著數來數去卻只有八塊,聽說還有一塊卻在布政使衙門,不知道是誰移到那裡去的。那石頭上刻了很多的東西,清朝著名的學者翁覃溪學士的生平經歷記載得非常詳細,讀起來可以從頭看到尾,相當完整。
我現在徜徉在這座後花園裡,怎能是因為有這些石頭呢!當春夏季節交替的時候,連夜的雨剛剛停歇,漫步其中,看著園裡竹子是那樣的頎長娟秀,筍衣才剛剛脫落,幾隻小鳥在竹林間跳著、鳴叫著;那棵大榕樹已是綠陰參天;一座小橋斜斜地架在那水面上,曲折的護欄已經朽毀大半,清風吹起衣衫飄動著,斜著倒映在橋下的水中,就好像走在鏡子上面一樣;走過這橋就看到一座古亭,它在水的中央峙立著,窗戶都散開著;在一片綠色的園林之中,四人躺在綠色的草地上,與天空交輝相映,一片碧綠;等到黃昏時候夕陽落山,薄霧慢慢升起,飛倦了的禽鳥紛紛回到樹上,不時有樹葉落下來;不久,半明半寐的月亮出來了,透過屋檐穿過樹林,光線隱晦不清;夜色中一片灰濛,低頭看那池水,是那樣的清澈幽深。我和學生們倚著欄桿坐下,高聲地讀著文章,或者聊一些人間世理,清風徐徐吹來,心中充滿愜意,不像那些羈旅之人一樣的愁思滿懷、患得患失。
真正懂得遊歷的人,不在於這地方,而在於其中的人事;不在於這裡的境遇,而在於時機。過去南漢劉鋹繁華的時候,這個地方被稱作“仙湖”,來這裡遊玩的樂趣只是因為是有這九石而已。千百年過去了,那些早已經煙消雲散。世俗的人們留戀這裡曾經的繁華,他們到現在仍然有許多的感嘆、惋惜,而不能了解我如今在這裡的的樂趣已是超過了過去的古人,只有懂得遊歷的人才真正明白的。這座園苑屬於學政所有,現在程公每天都外出到各地督察考試,沒能有空來觀賞,我就暫且獨享它。把我日久流落的客羈愁緒憑依在這園苑的樂趣之中,回過頭去看當年非得要傾盡一國的財力、物力才能建成此園的樂趣,哪個更勝一籌呢?現在我也即將離開這裡了,擔心以後來這裡的人不能體驗到我在這裡的情趣,而只把這裡當作古蹟來憑弔。於是寫下了這篇文章作為記。

創作背景

這篇散文作於嘉慶十六年(1811年),姚瑩時在廣州居學使程鶴樵署中時,年僅廿七歲,從次年所撰《勵志賦》看,作者此時正思奮發勵志。這篇散文是作者感慨古今之作,寄託深遠。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文章極盡描繪、渲染之能事,寫劉氏之奢暴逸樂,大起宮室:用沉香為柱,雕玳玿為梁,“明珠耀題,翠羽懸帳,黃金白璧之飾,輝煌璀璨,妖姬鬘女,霓裳千百”,鑿“仙湖”,置“藥洲”,歌舞奢靡,以為極神仙之樂。文筆忽作迭轉:“一旦宋師至,君臣而縛出降”,又成為投降的先鋒,醜陋至極。前鋪陳,後反迭,對比鮮明,揭示有力。
近九百年後,作者於春夏之交,而後緩步學使後園,昔日劉氏“仙湖”遺址,遺蹟依稀,作者眼前呈現的自然風光:修竹、新篁、鳥鳴、榕蔭……美景如畫。寫黃昏,繪夜色,令人留連。特別是高詠短章,閒談名理,清風滿襟,不禁令人羈愁如失。這高雅情懷,實勝擁一國之貪暴淫樂。由此看來,說作者“長於論事”自是的論,若說“拙於記述”便不盡然。文章寫昔日劉氏的“暴虐”、“淫侈”,已為歷史沖洗,已成前塵往事,作者沒有就此發表一通富責不足持、繁華不能久和人事無常等感慨和議論,而是接著寫眼前景、胸中懷,不入一般弔古傷今老套,頗富新意。
姚瑩這篇借景抒懷感慨古今的文章,在寫法上有獨到之處,他摒棄了先睹物思情,後大發感慨之俗套,而是站在歷史的高度,以一種全景的視角,運用聲、色、動靜互相配合的藝術技巧,將所捕捉的形象工筆細描,逼真再現。如劉鋹為大興官室,而“樹沉香以為柱,雕玳瑁以為梁,明珠耀題,翠羽懸帳,黃金白璧之飾,輝煌璀璨,妖姫蔓女,霓裳千百……令美人羽士,載玻璃蘭桂之舟採藥,於湖中作歌……”。當“富貴”和“繁華”被歷史的煙塵淹沒時,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將眼前的“落日”、“月色”、“小橋”、“古亭”寫得窮形盡態,歷歷在目,從而使繁華和衰落,威赫與蒼涼形成一個巨大的反差,產生一種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使人悟出富貴不足恃,繁華不能久這一人事無常的道理。這種寓感慨於記述之中寫法,既含蓄又雄奇,為桐城派散文之變格,使人耳目一新。

名家點評

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教授漆緒邦《桐城派文選》:“這篇文章在桐城派文人的“記”體中算是較有切實內容的佳作。”
山東大學中國近代文學研究中心主任郭延禮《中國近代文學發展史》:“《粵東學使後園記》是一篇聲情並茂的文章。”

作者簡介

姚瑩(1785~1853年),近代文學家。字石甫,號明叔,晚號展和;因以十幸名齋,又自號幸翁。安徽桐城人。從祖姚鼐,為桐城派古文主要創始人。姚瑩於嘉慶十二年(1807年)中舉,次年為進士。此後曾游幕廣東,在福建、江蘇任州縣地方官。鴉片戰爭爆發時,他正在台灣道任上,與鎮將達洪阿協力同心保衛國土。清王朝向英國屈辱議和後,以知州分發四川。鹹豐初年(1851年),奉旨赴廣西贊理軍務,先後任廣西、湖南按察使。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