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谷奴,中藥名。為麥角菌科真菌稻綠核菌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Tak.的菌核及分生孢子。分布於西南及吉林、遼寧、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等地。具有清熱解毒,利咽之功效。常用於喉痹,咽喉腫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粳谷奴
- 別稱:粳稻穀奴
- 界:真菌界
- 門:真菌門
- 綱:核菌綱
- 目:球殼目
- 科:麥角菌科
- 屬:綠核菌屬
- 種:稻綠核菌
- 採收時間:秋季將菌核摘下
- 用量:內服:煎湯5-10g;研末3-4.5g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炮製,形態特徵,生長環境,性狀鑑別,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菌核及分生孢子。
性味
味微鹹,性平。
歸經
歸肺經。
功效
清熱解毒,利咽。
主治
用於喉痹,咽喉腫痛。
相關配伍
1.治走馬喉痹:(粳谷奴)燒研,酒服方寸七。(《千金要方》)
2.治白喉:稻曲菌炒焦研末,每次3-5g,白酒(1小盅)送服,每日2-3次。(《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3.治扁桃體炎:稻曲菌9g,蛇莓15g。煎服。(《中國藥用孢子植物》)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0g;研末,3-4.5g。
炮製
採集加工:秋季將菌核摘下後,曬乾備用。
形態特徵
稻綠核菌,又名稻綠核《中國的真菌》,稻曲擬黑粉菌《中藥大辭典》,稻曲病菌《真菌名詞及名稱》,稻曲菌(劉波《中國藥用真菌》)。菌核球形,直徑約5mm。表面綠色,內部橙黃色,中央近白色。分生孢子球形,有小刺,綠色,直徑4-6μm。被害水稻的稻穗,每穗病粒少者1-2粒,多者10餘粒,病粒內外穎先開裂,露出淡黃綠色的塊狀物,逐漸膨大,以後表面包被破裂,逐漸變為綠色,最後表面出現墨綠色粉末,且現龜裂紋。
生長環境
寄生於稻(Oryza sativaL.)的小穗上,有時也寄生於稻屬其他植物上。分布於西南及吉林、遼寧、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性狀鑑別
藥材性狀:本品為稻穀穗上受稻綠核菌感染形成的病粒(菌核),每穗1-2粒,多至10餘粒。單個病粒呈球形,直徑6-9mm,表面墨綠色,內部橙黃色,中央近白色。氣微,味淡。
相關論述
劉波《中國藥用真菌》:“微鹹,性平。”
《千金要方》:“治走馬喉痹。”
《中國藥用孢子植物》:“消炎,殺菌。治白喉,扁桃體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