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滑說是關於地震成因的一種假說。
簡介,影響因素,
簡介
在地下較深的部位,斷層兩側的岩石若要滑動必須克服強大的摩擦力,因此在通常情況下兩盤岩石好像互相粘在一起,誰也動彈不了。但當應力積累到等於或大於摩擦力時,兩盤岩石便發生突然滑動。通過突然滑動,能量釋放出來,兩盤又粘結不動,直到能量再積累到一定程度導致下一次突然滑動。實驗證明,物體在高壓下的破壞形式,是沿著斷裂面粘結和滑動交替進行,斷面發生斷續的急跳滑動現象,經過多次應力降落,把積累的應變能釋放出來,這種說法就叫粘滑說。
影響因素
影響斷層活動方式的因素很多:一是溫度,溫度低於500℃,斷層兩側岩體易產生粘滑;溫度高於500℃。則易產生蠕動和蠕變。二是岩石成分,岩性脆硬(如石英岩、石英砂岩等),斷層兩側岩石往往以粘滑為主;岩性柔軟,則以蠕動為主。三是岩石的孔隙度和水分含量,岩石孔隙大,孔隙度高,含水分多,當然容易蠕動;相反,岩石孔隙小,孔隙度低,含水分少,則多呈粘滑形式。此外,圍壓的大小也會影響斷層的活動方式。如果斷層兩盤連續發生粘滑,便是地震頻繁的時期。
實際上,同一活動斷層在不同深度可以有不同的活動方式,同一斷層在不同的時間也可以有不同的活動方式。例如,聖安德列斯斷層,深度在4㎞以上為無震的穩定蠕動;4—12㎞則伴隨有地震的粘滑運動;12㎞以下(由於高溫)又以穩定的蠕動為主。因此,聖安德列斯斷層帶上的地震震源深度均不超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