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土狀凹凸棒石礦床

凹凸棒石礦床成因類型之一。為玄武質火山沉積型,產於陸內裂谷附近,由玄武質火山物質空落於湖盆中水解形成蒙脫石後進一步轉化為凹凸棒石,主要形成於古近紀、新近紀。礦層長數百至千餘米,厚幾米至十幾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粘土狀凹凸棒石礦床
  • 外文名:clay attapulgite deposit
  • 學科:礦床地質學
  • 含礦率:20%~80%
詞目:粘土狀凹凸棒石礦床
英文:clay attapulgite deposit
釋文:礦層中夾有蛋白石層,並常與膨潤土礦層共生呈互層。礦石灰白、灰綠色,土狀、角礫狀構造,纖維變晶和沉凝灰變晶結構,含蒙脫石、伊利石、石英、白雲石,偶見海泡石、高嶺石,含礦率20%~80%,飽和鹽水造漿率8~20米3/噸,經處理脫色率大於150。礦床產於蘇北、皖東地區,如江蘇六合小盤山、江蘇盱眙、安徽嘉山凹凸棒石粘土礦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