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面安山岩(Trachyandesite)是一種與二長岩成分相當的、介於安山岩和粗面岩之間的噴出岩。多呈白、灰、淺黃或紅色,常具有斑狀及粗面結構,氣孔塊狀構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粗面安山岩
- 外文名:Trachyandesite
- 斑晶:中長石、更長石和暗色礦物
- 顏色:白、灰、淺黃或紅色
- 類別:噴出岩
- 結構:斑狀及粗面結構
- 構造:氣孔塊狀構造
- 學科:岩石學
特徵,產狀與分布,成因,性質變化,
特徵
粗面安山岩是成分與二長岩相當的、介於粗面岩和安山岩之間的噴出岩。粗面安山岩呈白、灰、淺黃或紅色,常為斑狀及粗面結構,氣孔塊狀構造。斑晶主要由斜長石(中長石、更長石)和暗色礦物組成。在一般情況下,斜長石斑晶有鉀長石鑲邊,形成正邊結構,或者鹼性長石充填斜長石微晶的間隙。基質具有交織結構和玻基交織結構,基質礦物主要為斜長石及鹼性長石,常含數量不等的玻璃質。
產狀與分布
粗面安山岩是在構造運動從活動趨於穩定時期火山噴發的產物,常見於晚造山期或構造上相對穩定的地區。其岩漿主要來源於受深斷裂影響的上地幔。粗面安山岩或與玄武岩、安山岩、流紋岩等共生,或與鹼性玄武岩、粗面岩、響岩等共生,產狀以中心式噴發的為主,大多為熔岩與火山碎屑岩互層產出。中國江蘇、安徽以及浙江等的中生代火山岩中,常見粗安岩,並與鐵、銅、黃鐵礦礦床等有成因聯繫。
成因
關於粗面安山岩的成因﹐通常有以下3種看法:
(2)同化說。認為粗面安山岩是玄武岩漿同化花崗質大陸殼的結果﹐其主要根據是﹐粗面安山岩成分介於玄武岩與花崗岩之間﹐而粗面且安山岩主要分布於大陸殼區。
(3)從板塊構造觀點認為,安山岩漿起源於大洋板塊俯衝於大陸板塊之下時﹐洋殼及其上覆沉積物受高溫﹑高壓影響﹐轉變為角閃岩﹑石英榴輝岩﹐再經部分熔融可形成安山岩漿﹔此岩漿上升進入地幔楔形區後可與地幔岩反應成輝石岩﹐再經部分熔融﹐能形成安山岩漿﹔大洋沉積物中水及水化的大洋殼中水﹐在俯衝到一定深度時脫出﹐上升至上覆的地幔楔形區﹐使地幔富水﹐富水地幔部分熔融也能形成粗面安山岩。實驗資料證明﹐在壓力3×109帕時﹐粗面安山岩的熔點最低﹔而且1~1.5×109帕時﹐富水橄欖岩部分熔融即可產生安山質熔體。第三種安山岩成因觀點被多數人接受。
性質變化
粗面安山岩在熱液的作用下,常發生青磐岩化,岩石變為綠色及灰綠色,原岩礦物變為鈉長石、陽起石、綠泥石、黝簾石、方解石、絹雲母、黃鐵礦,也可發生次生石英岩化、高嶺石化、葉蠟石化等蝕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