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針又稱巨針,系由《內經》中“九針”之大針演化而來,因其針體特粗而名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粗針
- 又稱:巨針
- 著作:《內經》
- 特點:針體特粗
操作方法,主治病症,注意事項,
操作方法
一、針具
粗針的結構與毫針一樣,分為針尖、針體、針根、針柄和針尾。但粗細規格與毫針不大相同,粗針針體的直徑有0.4mm、0.6mm、0.7mm,O.8mm、1.2mm幾種,長度10~33em不等。粗針的針尖宜圓而不鈍,利而不銳。太圓則鈍,進針困難,病人痛苦;太利則銳,針尖容易捲曲。
二、操作
1.進針
(1)夾持進針法:刺手拇、食二指夾持針體下端,露出針尖4~5分,對準穴位,快速刺人。適用於肌肉豐厚處。
(2)夾壓進針法:用刺手拇指與中指夾持針體,食指壓針尾,快速刺入。此法適用於背部。
(3)捻轉進針法:用押手持針體,刺手持針柄,同時捻轉下壓刺入。此法適用於皮膚柔軟的腹部。
2.手法粗針進針後,一般即有較強的感覺。若需強刺激可提插6~7次,針刺後有放電感者效果最佳,但對兒童不宜提插過多。如用於肌肉萎縮病人,可用卷肌提插法,即針刺入後,針體向一個方向捻轉,以轉不動為度。此時肌纖維已纏住針體,然後上、下提插數次。提插2~3次為中度刺激,留針不提插為弱刺激。
3.出針達到針刺目的即可出針,出針時應以擠乾的酒精棉球按揉針孔,以免出血。對於實熱證可不按壓,使其放出少量血液則效果更佳。
4.針刺原則由於粗針針體較粗,刺激性強,故套用時應視患者體質、病情、部位等靈活採取針刺方法。肌肉豐隆處如臀部宜深刺;肌肉淺薄處和深部有重要臟器的部位如頭頸、背部、胸腹部宜淺刺或沿皮刺。對各類麻痹、癱瘓、急性病宜用強刺激不留針。對於慢性病宜留針而不加大刺激;對神經反應遲鈍的人宜強刺激;對神經敏感者則宜弱刺激,快速刺入即可出針。
5.留針 背部俞穴一般留針1-2小時,對有些疾病亦可留針3~4小時或更長。其他均宜採用強刺激不留針。
6.療程每日針刺1次,10次為1療程,2療程休息3天。
主治病症
一、帶狀皰疹、神經性皮炎、多發性神經炎、丹毒、濕疹
用粗針療法。帶狀皰疹取神道透至阻、至阻透筋縮;神經性皮炎、丹毒、濕疹取赤醫穴、胸,穴;多發性神經炎取神道透至陽、命門透陽關、中府、手三里、合谷、環跳、足三里、絕骨。 二、周圍性面神經麻痹、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怠性腰骶關節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症、梨狀肌綜合徵用粗針療法。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取翳風、頰車透地倉、太陽透率角、下關透巨醪;肋間神經痛取身柱透至陽;腰腿病症取腰,穴、骶:穴、環跳。
三、中風半身不遂、癱瘓 _ 用粗針療法。中風取肩腡、曲池、環跳、陽陵泉。癱瘓取大椎透至病損脊,如一針無法到位,可分段接力透刺2~3針。√上肢肩臂外展肌癱瘓取肩腡透三角肌;腕下垂取曲池透偏歷;指屈曲取合谷透勞宮。
下肢髖屈肌癱瘓取五樞透陰廉;髖伸肌癱瘓取秩邊透環跳;大腿內收肌癱瘓取血海透髀關;大腿外展肌癱瘓取陽關透風市;膝伸肌癱瘓取鶴頂透伏兔;膝屈肌癱瘓取委中透殷門;足下垂取足三里透下巨虛;伸趾足取委中透承山;是內翻取陽陵泉透絕骨;足外翻取飛揚透交信。
注意事項
1.熟知解剖知識。.粗針異於毫針,它對機體組織破壞性較大,因而需要掌握人體各部的形態結構,熟知解剖學知識,以免發生意外。
2.嚴格消毒粗針需要扶持進針,同時損傷皮膚、組織面積較大。如消毒不嚴,易導致感染麗引起不良後果。除注意患者的皮膚和針具消毒外,醫者的手指消毒亦很重要。
3.避免刺傷大動脈與大靜脈在靜脈與動脈顯露處或表淺處應注意避開下針。深刺時若刺中血管,病人覺針下劇痛或針體有眺躍感應立即停針不動,再將針慢慢提起,壓迫針孔片刻。
4.避免刺傷內臟胸背部易傷內臟的穴位禁深刺。腰部亦不宜深刺,免傷腎臟。針刺上腹部穴要檢查肝脾是否腫大,針刺下腹部穴位時需排空膀胱。
5.防止暈針 由於粗針刺激強烈,加之針粗又易使患者產生恐懼,因而發生暈針的可能性也較大。因此要事先注意病人的體質、神態,了解病人對針刺反應的耐受力。特別是對初次治療的病人,要了解以前的治療情況。對神經緊張的體弱病人宜做好解釋工作,手法適當減輕,並儘量採用臥位。對飢餓、大汗、大瀉、大吐、大出血及過度疲勞者應禁針。如出現暈針應立即停止針刺,將已刺之針全部取出,讓患者平臥於空氣流通處,鬆開衣帶。嚴重者可刺人中、湧泉,促其甦醒。若暈厥不醒者,可嗅以氨水或施人工呼吸、注射強心劑等急救法。
6.遺留針感粗針刺激比較強烈,出針後易遺留較強的酸脹感和牽引感,這種現象可逐漸消失,不必驚慌。
7.局部紅腫若出現局部紅腫、微量出血或針孔局部小塊青紫,一般為刺破局部小血管所致,不須處理可自行消散。如局部青腫,疼痛較劇,可在局部按摩或熱敷以助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