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喬木狀竹類植物。地下莖合軸型。竿高10-12米,直徑10厘米,梢端近直立或略下垂,基部1-3節環列氣根;節間長39-47厘米,幼時被厚白粉,壁厚2厘米;竿環平坦;節內長7毫米;竿每節分多枝,常有1條發達的主枝,枝下高2-3米。
籜鞘早落性,革質至厚革質,起初為黃綠色,背面的縱肋不明顯,光滑無毛或在筍期被有稀疏而早落的小刺毛;籜耳缺;籜耳高3毫米,邊緣具細齒裂;籜片外翻,長6-12厘米,背面縱肋明顯。
末級小枝具10-15葉;葉鞘被黃褐色小刺毛;葉耳無;葉舌高3-5毫米,邊緣鋸齒裂;葉片最大的長40厘米,寬1-2厘米,下表面被短絨毛,花枝的節間長1.2-3厘米,生有銹色絨毛。一側扁平,每節著生1至數枚假小穗,後者簇叢的下方託附有黃褐色小形苞片;小穗長卵形,紫綠色,稍體扁,長1.7-2.4厘米,寬0.5-1厘米,密被銀白色微毛,先端漸尖,含小花5-8朵,成熟時小花之間能疏離而各花張開;穎2或3片,先端具短尖頭;外稃革質,長7.5-12.5毫米,背面被銀白色微毛,先端具長為0.4毫米的小尖頭;內稃與其外稃等長或略長,具毛茸,背部具2脊,脊間有4或5脈,先端2裂;花絲長7-11毫米,花葯黃色,長6-7毫米;雌蕊全長12-17毫米,被微毛,柱頭單一。果實未見。
近種區別
該種與麻竹相接近,主要區別在於本種小穗長1.7-2.4厘米,先端漸尖,外稃革質,背面被銀白色微毛,葉舌高3-5毫米,竿梢端直立或微彎。
生長環境
粗穗龍竹耐瘠薄、抗乾旱,在荒坡、山地、石礫地和房前屋後、田邊地角。海拔1000米以下的乾熱河谷地區普遍適合種植。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雲南東南部和中部。模式標本采自澂江縣黃家營。
繁殖方法
竹枝育苗:從2-3年生的竹稈上,選擇枝齡已滿1年,且隱芽飽滿、無病蟲害的健壯主枝或次生枝;用利刀緊貼竹稈,先下後,上砍下,不能撕裂枝蔸和損傷根點。
育苗方法:按25厘米行距開溝,溝深10-15厘米;把經藥劑處理的竹枝以15厘米的株距,按同一方向斜插於溝中,竹枝與床面成35-45°的斜角,使小枝朝向兩側;切口約與床面平,露出最上1節的枝葉,切忌竹枝露出地面太長,以免風吹日曬,使竹枝失水過多而降低成活率。扦插量為12.75萬-13.5萬株/公頃。覆土厚10-15厘米,蓋草後充分澆水,覆蓋地膜增溫保濕。
栽培技術
竹枝扦插後,要搭棚適當遮蔭,注意保持土壤濕潤和較高的空氣濕度;育苗後7天即有少量插條開始生根,至15天后陸續生根;生根後可進行2-3次鬆土、除草和追肥的工作,
應注意適時澆水灌溉,既不能使土壤過乾或太濕,保證土壤濕潤以滿足發枝生根所需水分;竹節外露時,要及時培土。埋稈育苗15-20天后,節上隱芽和枝芽萌發並陸續出土,要將塑膠小拱棚逐步撤除;當每節上抽生的新枝超過3枝時,除保留2-3枝粗壯的外,其餘剪除,以免竹節生根前竹稈因過度失水而影響成活。隨即搭設高80厘米,透光度為45%的蔭棚,保護幼苗。在5月中旬竹苗逐漸長根後,6-9月應進行3次鬆土除草和追肥工作;初次追肥可澆施0.2%尿素溶液或清人糞尿;第2,3次可施用尿素或N,P,K複合肥,施肥量為每叢5-10克/次,施後灌水。
竹枝生根成活後,很快就萌生出第1代筍,為1-2株,至8-9月又產生第2代筍,有2-4株,粗度比第1代明顯增加。竹枝育苗成活率一般在60%-80%之間,出圃龍竹苗高1.5-2.8厘米,地徑1.4-2.5厘米;可產竹苗9.0萬-13.5萬株/公頃。竹苗根系發達,每叢苗有根20多條至200多條不等,造林成活率達90%。
主要價值
粗穗龍竹筍質量好,無苦味,是鮮食,加工筍片、筍乾及調味筍的好原料。其竹稈高大,是加工竹筷、竹地板的上好材料,廣泛用於建築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