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人的所謂“那哥”,實際指的是蛇鯔魚。蛇鯔魚是狗母魚科中的一屬,據說是因為頭扁有鱗似蛇和形如鯔魚而得名。蛇鯔的魚鱗,摸起來似乎比其它魚類都粗,因此有了個“粗皮那哥”的別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粗皮那哥
- 那哥:蛇鯔魚
- 屬於:狗母魚科中的一屬
- 起源:潮汕
起源,營養成分,食用指南,
起源
有一首潮汕民謠是這樣說的:
粗皮那哥,有錢買無
無錢勿捏,捏久臭腥
但這首民謠吟唱的對象卻不是那哥魚本身而是某一種人。我小時候,如果有同學得了皮膚病,大家就會起鬨,對著他高喊這首民謠。
至於說那哥魚像鯔魚,大概是指它那長柱形的形體。那哥魚算得上是一種經濟魚類——也就是產量大宗價錢低廉的意思。菜市場上很新鮮的那哥魚每斤出就10元錢左右,但一條巴掌半長的那哥魚,說不定稱起來就要一斤多,簡直跟秤砣一樣沉重。
那哥魚是一種很兇猛的肉食性魚類,肉質潔白鮮美。最常見的食法是煮成魚飯,其品位和價錢會比巴浪魚飯略高一些。將那哥魚切成大段,與排骨和蘿蔔一起煮湯,也是一款很美味的家常菜餚,幾乎可以跟干貝蘿蔔湯媲美。我上市如果碰到新鮮廉價的那哥魚,往住會一次多買幾條,然後將魚肉叨成小塊鹽醃,曬成半乾的鹹魚後油炸,然後留著慢慢吃;而將魚頭、魚骨和魚肚煮芹菜青蒜趁鮮吃掉。那哥魚肚與龍頭魚肚一樣都是用來消化鮮活的小魚蝦,很是厚實穌脆美味,但要特別交待魚販,在宰魚時才不會隨手丟棄。
美中不足的是那哥魚的骨剌特別多,讓很多人望而生畏。因而,潮汕的那哥魚主要還不是用於鮮食,而是用來製作魚丸。潮汕魚丸和潮汕牛肉丸都是名揚四海的美食,兩者在製作工藝上一脈相承,在滋味口感上都以鮮嫩和穌脆聞名。如果一定要挖掘潮汕魚丸的幕後故事,那么那哥魚肯定是最重要功臣。
營養成分
魚肉含蛋白質、鈣、磷、鐵、維生素B1、卵磷脂,可增強記憶、思維和分析能力,延緩腦力衰退。
食用指南
1、魚洗淨瀝乾,魚身兩側各劃4道直花刀,蔥姜切3厘米段。
2、鍋加油500克,下魚炸至發挺、變黃時撈出盛盤。
3、鍋底留油約25克,下肉片炒至半熟,加料酒、甜醬炒勻,再加醬油、蔥段、高湯、和鹽攪勻,最後下魚並蓋鍋移微火熬透(約10分鐘),出鍋,略加蒜段和香油即成。
飲食文化
在達濠、惠來等著名的漁港,魚丸的原料雖然有時也取自鰻魚,淡甲等魚類,但這類魚價格一般較高,打出來的魚丸也不見得很好食。廉價的那哥魚肉質反而更加細嫩,用以製作的魚丸質地特別鬆軟爽脆,因而當地的魚丸幾乎全部都是用那哥魚打成的。前兩年蔡瀾先生拍《蔡瀾逛菜籃》潮菜篇時,我讓達濠的蒂蒂香魚丸店演示製作魚丸的過程,他們挑選的原料也清一式都是那哥魚。我想正是因為有了價廉物美的那哥魚,潮汕魚丸才能夠大量生產批發,也才能夠在外埠口小向名頭。
有趣的是,那哥魚往往也是潮汕人用以自嘲的極端話題。說的是外地人指著那哥魚詢問魚名,這時潮汕人就會用帶方言音的國語回答說:“這個魚就是那哥魚。”結果回答的人感到窘迫,聽者也完全摸不著頭腦。這種語言的窘境其實不難解開,那就是要多學習一些通用的共同辭彙,比如知道粗皮那哥原來名叫蛇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