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喬木,高15米或更高;樹皮宿存,粗糙,暗褐色;嫩枝有棱。幼態葉對生,
葉片革質,闊披針形至卵形,長3-9厘米,寬3-5厘米,成熟葉片披針形,稍彎曲,長10-14厘米,寬2-3厘米,不等側,腺點不明顯,側脈極密,以70度開角平緩走向邊緣,邊脈靠近葉緣;葉柄長1.5-2.5厘米。
傘形花序腋生,有花3-8朵,總梗粗大,壓扁,長1.5-2厘米;
花梗長3-5毫米;花蕾倒卵形,長約2厘米,寬1厘米,有時更大;萼管倒圓錐形,長1厘米,有棱;帽狀體三角錐形,約與萼管同長,先端尖,有時喙狀;雄蕊長1-1.2厘米,
花葯卵形,藥室平行。
蒴果半球形,寬1.2-1.5厘米,果緣寬,突出萼管外,稍隆起,果瓣3-4,全部突出。花期10-11月。
生長環境
溫度:適生於溫熱帶地區,最熱月的平均氣溫24-33℃,最冷月的平均溫度6-16℃。中國北部地區無霜,南部霜凍少見,一般每年出現5次左右。中國華南熱帶、南亞熱帶地區年均溫在20℃以上,是其適生區。
海拔:在原產地從海平面到海拔800米高處均有粗皮桉分布。引入中國後多在沿海平原台地或丘陵地區種植,海拔高多在200米以下。
降雨量:粗皮桉適於均勻降雨量或夏雨型氣候區,年降雨量900-2400毫米。中國華南各地年降雨量多在1500-2400毫米間,最低也在1000毫米以上,夏季多雨,與原產地相似,適於粗皮桉生長。
土壤:在澳大利亞,粗皮桉主要生長在平緩坡地、台地或中等坡度的山地,這些地區排水良好,土層深厚濕潤,陡坡或貧瘠立地也能生長,但多生長在大山嶺(脊)的緩坡、乾涸的溝谷和小溪旁。土壤類型多,從淺薄的沙土或由其派生的各種類型沙土到深層的森林土壤均可生長,但適生於排水良好的沙壤土。
分布範圍
粗皮桉主要分布在澳大利濱海地區的山坡上(低海撥地區),它有2個分隔很遠的天然分布區。第1片位於北部,主要分布在昆士蘭州約克角半島附近,即在南緯12°-18°,第2片在南部,從布雷斯巴恩附近到巴特門斯灣南部,也就是在新南威爾斯海邊一帶,在南緯27°-36°間。一些熱帶國家已引種栽培,其中巴西引種效果最好,林木生長快,但林分不大規則。
中國20世紀80年代開始引種栽培(早期引種為庭園種植)。中國廣東及雲南有栽培。
繁殖方法
種子採集及處理:當果實成熟時應及時採集,採集之果在陽光下曝曬1-2天,則蒴果開裂,種子散出,除去果殼‘及雜質陰乾,用密封冷存方式種子可較長久地保存其生活力。
播種方法:粗皮桉種子不用處理可直接播種。但若用40-50℃溫水浸種自然冷卻後播種可加速其發芽。因種子難得,為提高造林成活率,常培育營養苗,方法如下。
營養苗移植法:即將種子點播在營養袋(或杯、籃、磚等)上,每袋播3-5粒種子(用小竹籤濕水後沾種點播),播後按常規管理,苗高約5厘米時間苗,每袋保留1株,將問出小苗移植到準備好的營養袋內,每袋1株。
芽苗移植法:將種子點播在準備好的播種床上,覆土蓋草後按常規管理,苗高5厘米左右移植到準備好的營養袋內,每袋1株,移苗後按常規管理。苗高約20厘米時出圃造林。
栽培技術
栽植:造林關鍵是整地,最好是清雜後機耕全墾,坡地宜帶墾(頻寬80-100厘米)後挖穴,穴規格宜大(50厘米×40厘米×40厘米或40厘米×40厘米×35厘米),有條件者應適當施基肥和追肥(每株100-150克過磷酸鈣+20-30克尿素)。種植宜在春季或雨季的雨後進行,種植時必須除去營養器後再回土壓實。
撫育:造林初期苗小,與雜草競爭能力低;但隨林齡增長,幼苗生長逐漸加快,種植半年後樹高超過1米,幼樹與雜草競爭能力漸強,1年生後雜草已難與它競爭。因此造林當年應撫育除草鬆土1次,有條件者每株追施20-30克的氮肥,1年後再撫育鬆土1次、追肥1次。
間作:造林初期(1-3年內)林下可間種木薯,玉米、紅薯及鳳梨等糧食和經濟作物l植後3年林分已鬱閉,可考慮間種藥材(益智、沙仁、巴戟)等耐陰植物。
混交:粗皮桉可與絹毛相思、肯氏相思和大葉相思等混交(行間混交)造林。
主要價值
木材:木材紅色至深紅色,堅固耐久,容重990千克/立方米。廣泛地用於建築和樁、柱等用材;也可作各種裝飾用材。
蜜源:粗皮桉的花是良好蜜源,可發展養蜂事業。
觀賞:粗皮桉樹冠濃密舒展,乾較通直,乾形美,樹皮紅褐色,是較好的四旁綠化及庭園種植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