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度分布模態即粒度分布的類型,簡稱粒度模態。按顆粒物的粒子數、表面積、體積或質量(包括元素或化合物)等在不同粒度中的濃度進行分類。可獲得由小到大不同顆粒物粒度範圍內顆粒的模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粒度分布模態
- 粒度分布模態:即粒度分布的類型
- 提出時間:1976年
- 提出者:懷特裴
1976年懷特裴(K.T.Whitby)以大氣顆粒物的表面積與粒度分布關係得出了3種粒度分布的模態,即愛根核模(顆粒直徑小於0.05um)、積聚模(顆粒直徑大於0.05um至小於2um)和粗粒模(顆粒直徑大於2um)。不同模態的顆粒其來源、形成過程及消除過程各不相同,見圖。核膜顆粒很不穩定,在大氣中擴散很快被其他物質或地面吸附而除去,或凝聚長大成為積聚核膜顆粒。積聚核膜顆粒不易去除,多數為二次顆粒物,80%以上的硫酸鹽顆粒屬於此模態。粗粒模顆粒主要是自然界和人類活動的一次顆粒物。核模態的顆粒可以凝聚而轉化為積聚模態的顆粒;但積聚模與粗粒模態之間一般不會互相轉化。經研究得知,多數城市大氣中顆粒物的分布屬雙模態,即積聚模和粗粒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