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花月見草

粉花月見草

粉花月見草,拉丁文名:Oenothera rosea L Herpt. ex Ait. ,是桃金孃目柳葉菜科月見草屬多年生草本,具粗大主根(粗達1.5厘米);莖常叢生,上升,長30-50厘米,多分枝,被曲柔毛,上部幼時密生,有時混生長柔毛,下部常紫紅色。基生葉緊貼地面,倒披針形,先端銳尖或鈍圓,自中部漸狹或驟狹,並不規則羽狀深裂下延至柄;葉柄淡紫紅色,先端下部的鈍狀銳尖,中上部的銳尖至漸尖,基部寬楔形並驟縮下延至柄,邊緣具齒突,基部細羽狀裂,蒴果棒狀,翅間具棱,頂端具短喙;種子每室多數,近橫向簇生,長圓狀倒卵形,花期4-11月,果期9-12月。

圖片取自中國植物圖庫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粉花月見草
  • 拉丁學名:Oenothera rosea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
  • 桃金孃目 Myrtiflorae
  • :柳葉菜科 Onagraceae
  • :月見草屬 Oenothera
  • 分布區域:原產美國德克薩斯州南部至墨西哥,歐亞大陸、南非有栽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園林,藥用,栽培技術,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具粗大主根(粗達1.5厘米);莖常叢生,上升,長30-50厘米,多分枝,被曲柔毛,上部幼時密生,有時混生長柔毛,下部常紫紅色。基生葉緊貼地面,倒披針形,長1.5-4厘米,寬1-1.5厘米,先端銳尖或鈍圓,自中部漸狹或驟狹,並不規則羽狀深裂下延至柄;葉柄淡紫紅色,長0.5-1.5厘米,開花時基生葉枯萎。莖生葉灰綠色,披針形(輪廓)或長圓狀卵形,長3-6厘米,寬1-2.2厘米,先端下部的鈍狀銳尖,中上部的銳尖至漸尖,基部寬楔形並驟縮下延至柄,邊緣具齒突,基部細羽狀裂,側脈6-8對,兩面被曲柔毛;葉柄長1-2厘米。
單生於莖、枝頂部葉腋,近早晨日出開放;花蕾綠色,錐狀圓柱形,長1.5-2.2厘米,頂端萼齒緊縮成喙;花管淡紅色,長5-8毫米,被曲柔毛,萼片綠色,帶紅色,披針形,長6-9毫米,寬2-2.5毫米,先端萼齒長1-1.5毫米,背面被曲柔毛,開花時反折再向上翻;花瓣粉紅至紫紅色,寬倒卵形,長6-9毫米,寬3-4毫米,先端鈍圓,具4-5對羽狀脈;花絲白色至淡紫紅色,長5-7毫米;花葯粉紅色至黃色,長圓狀線形,長約3毫米,花粉約50%發育;子房花期狹橢圓狀,長約8毫米,連同花梗長6-10毫米,密被曲柔毛;花柱白色,長8-12毫米,伸出花管部分長4-5毫米;柱頭紅色,圍以花葯,裂片長約2毫米,花粉直接授在裂片上。
蒴果棒狀,長8-10毫米,徑3-4毫米,具4條縱翅,翅間具棱,頂端具短喙;果梗長6-12毫米。種子每室多數,近橫向簇生,長圓狀倒卵形,長0.7-0.9毫米,徑0.3-0.5毫米。花期4-11月,果期9-12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高度1000-2000米荒地草地和溝邊半陰處。

分布範圍

原產美國德克薩斯州南部至墨西哥,在美國西南部、中美洲及南美洲暖溫帶中山地帶也有發現。歐亞大陸(如亞洲喜馬拉雅地區、印度、尼泊爾、緬甸等)、南非等有栽培,並逸為野生。我國浙江、江西(廬山)、雲南(昆明)、貴州逸為野生。

主要價值

園林

粉花月見草花色艷麗,植株高大,適宜於製作花鏡或綠籬

藥用

粉花月見草的根入藥,有消炎、降血壓功效。
功能用途
【僳僳藥】好實俄:根治風濕病,筋骨疼痛《怒江藥》。
根:消炎,也用於高血壓症。

栽培技術

繁殖力強;
粉花月見草原產於北美,17世紀經歐洲傳入我國,主要分布在向陽山坡、荒地、次生林邊緣、路旁、河岸及房前屋後的間隙空地。粉花月見草花適於點綴夜景,用於園林、庭院、花壇及路旁綠化,有良好的觀賞價值,而且有較高的經濟和藥用價值。
月見草在民間常被稱為“夜來香”,因其常在夜晚開放,花開時會散發出淡淡芳香,香飄四溢,因而得此名。
植物危害:
粉花月見草成為了難於清除的有害雜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