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塵源區表土碳酸鹽的分粒徑分析-以鄂爾多斯為例

《粉塵源區表土碳酸鹽的分粒徑分析-以鄂爾多斯為例》是依託北京師範大學,由郭蘭蘭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粉塵源區表土碳酸鹽的分粒徑分析-以鄂爾多斯為例
  • 依託單位:北京師範大學
  • 項目負責人:郭蘭蘭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本項目擬在鄂爾多斯地區開展分粒徑的表土碳酸鹽分析,揭示研究區作為粉塵源區表土及潛在釋放粉塵中的碳酸鹽含量、組成及理化性質;探明源區表土及其釋放粉塵中原生與次生碳酸鹽組成及賦存狀態;對比不同成土母質發育表土的碳酸鹽特徵,結合區域氣象、地質資料,描述氣候和地質背景對粉塵源區表土碳酸鹽分布的影響。該項目的實施將提供明確的粉塵源區信息,有助於系統的理解碳酸鹽在基岩風化-傳輸-沉積成岩過程中的遷移轉化規律、明確粉塵運動過程中碳酸鹽各項指標的指代意義,推動其在現代和古氣候環境研究中的套用,而乾旱半乾旱區表土碳酸鹽的釋放也是全球碳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

結題摘要

鄂爾多斯高原內毛烏素和其他裸露沙源是粉塵源起區域。高原上基岩性質和氣候條件是決定表土碳酸鹽組成的主要因素。鄂爾多斯高原不同區域表土的來源不同,其中南部黃土區與其他黃土-古土壤堆積區域的穩定同位素組成一致,主要來源於風力輸送;西北部基岩剝蝕區上覆薄層表土中碳酸鹽組成與下伏基岩性質關聯緊密,其中灰岩上發育的土壤具有最高的碳酸鹽含量和連續的基岩-風化殼-土壤風化序列。鄂爾多斯高原南部內陸荒漠輸送的粉塵沉降堆積表土,平均碳酸鹽含量12.1%,δ18O均值為-10.01‰,δ13C均值為-6.07‰;鄂爾多斯高原其中白堊紀砂岩風化表土區域,平均表土碳酸鹽含量6.7% ,δ18O均值為-6.29‰,δ13C均值為-4.22‰。鄂爾多斯高原表土中<2μm組分中主要為方解石,>45μm組分中主要碎屑碳酸鹽,2-45μm間是連續的碳酸鹽變化段,與局地地貌、水熱條件關係緊密。組成礦物以方解石為主;測定了不同區域原生碳酸鹽和次生碳酸鹽的碳同位素背景,建立了三個區域的碳酸鹽原生-次生函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