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良學區

米良學區現轄本鄉的7所村小及一所中心完小。現有學生630餘人,分成19個教學班(其中複式教學7個班)。學區現有在編教師26人(其中女教師只有3人)。教師基本實現年輕化,平均年齡為36.5歲。26個教師均取得相應的教師資格及大專學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米良學區
  • 所屬地區:鳳凰縣最北端的米良鄉
  • 面積:41.97平方公里
  • 人口:4997口人
地理位置,發展歷程,

地理位置

鳳凰縣米良學區坐落於鳳凰縣最北端的米良鄉。該鄉位於東經108度到108.5度,北緯38到39度之間。南北長、東西短,總面積僅41.97平方公里,是全縣名符其實“袖珍鄉”。該鄉最高海拔達989.2米,最低海拔為614.9米,每當冬季來臨,冰雪覆蓋時間長,故又有鳳凰的“西伯利亞”之稱。該鄉東與吉首的社塘坡毗鄰,南與本縣的禾庫鎮相交,西與花垣縣的補抽鄉和本縣的柳薄鄉接壤,北與吉首的矮寨鎮相望。全鄉1079戶人家共4997口人,散居在鄉內的6個行政村23個自然寨之中。鄉民們均為苗族,人均年收入還不到800元。全鄉只有唯一的一條公路與67公里外的縣城相連,但至今仍沒有一輛專門的客運車輛穿梭。
米良學區就坐落在這樣一個最偏遠、最落後、最貧窮及交通不便、信息不靈、生活不易的鄉鎮之中,使得這裡的教育比本縣發達鄉鎮落後近10年。

發展歷程

米良中心完小創辦於1950年春,當時僅有一位叫石永康的教師和40多個學生,設1個教學班,採用複式教學的形式進行教學。學校辦學條件極其簡陋。教師宿舍、教室僅為三間瓦房。到1969年秋,學校搬到都見村的兩棟9間民房裡,學生增到80餘人,分設為兩個複式班,教師也由1人增到4人(本鄉1人,外縣3人)。搬遷後的校舍較以前略寬些許(因為校舍原屬地主住房),操場有300餘平方米。歐校長為求學校發展,借用了附近三個生產隊的3畝荒地作實驗基地。並要求教師愛崗敬業,以苦為樂。這期間,學校培養出了現任湖南大學音樂系教授的吳永紅和現任鳳凰縣衛生局局長的吳金牛等30多名有成就的學生。
至1980年,中心完小從都見搬遷到芭科(即米良中學,米良中學於1978年停辦)。鄉內各村也相繼有了村小,各村小和完小設為一個學區。學區管轄村小及中心完小的教育教學常規、人事、經費等。學區校長由本鄉的隆乘雲擔任。這時,教師數增到15人,教學班增到12個,學生增到480餘人。隆校長嚴於管理,常常身先士卒,使得教師隊伍建設得到加強,教學質量得到提高。現在重慶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石文兵就是這個時期的學生。
1993年秋,本鄉的吳興剛老師擔任校長。在他的努力與帶動下,全校師生髮揚愚公精神,把學校左邊的半個山坡硬靠手提肩挑移填到民辦教師吳紹青無償捐給的4畝田裡。使學校的占地面積由原來的1700多平方米拓寬到現在的3754平方米,還修建了一棟二層共12間的學生宿舍,解決了140餘名學生的住宿問題。與此同時,還新修建了排門、米良等幾所村小。使全學區學生數猛增到580餘人,教師增到21人。隨後,在龍海騰和麻二友兩位校長的努力下,學區各校得到了鞏固,中心完小新建了一棟500餘平方米的教學樓,叭仁國小新建了一棟6個教室400餘平方米的教學樓,順利通過了“兩基”驗收。
從2002年秋到現在,學區在從禾庫鎮調來的石長恩校長的主持下,學校硬軟體建設、教師隊伍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及學生綜合素質都得到了空前的進步與提高。在教師管理上,石校長採用了情感管理為主,制度管理為輔的雙管齊下管理法。他一方面積極接觸教師,同教師親切相處,另一方面將學校各項管理制度彙編成《米良學區管理制度》的冊子,人手一份分發給教師。第一次帶教師們參觀了北京,融洽了領導與教師的關係,增強了教師的戰鬥力;在學校硬體建設上,2005年新添了多媒體室和電腦室,購置了複印、印表機。2006年新建了一棟600餘平方米的教學樓。2007年硬化了兩個藍球場,添置了藍球架,綠化了校園等;在校園文化建設上,學校“三風”得到了端正。成功地舉辦了2005年學區大型的“六·一”文藝匯演及體育競賽活動。承辦的2007年度“臘爾山片教教職工第二屆藍球賽”得到各校、老百姓及領導的好評;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發展。參加縣“三獨”比賽的我校選手龍桂蓮取得了第二名,獲得赴州參賽資格。校園集體舞比賽獲得臘爾山片區第一名。選送參加縣運動會的隊員獲獎人數逐年增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