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海爾一世

米海爾一世

米海爾一世(希臘語:Μιχαῆλ A' Ῥαγγαβέ,Mikhaēl I Rhangabe,約770年-844年1月11日)是拜占庭第33位帝國皇帝,也是尼基弗魯斯王朝的第三位、也是最後一位皇帝(811~813年在位)。他通過承認查理大帝的皇帝頭銜,換取被占領的亞得里亞海沿岸城市。他還終止了尼基弗魯斯一世簡樸的財政政策,並嚴厲對待保羅派等宗教異端。由於在維西尼基亞戰役中失敗,他被“亞美尼亞人”利奧(Leo the Armenian)推翻,被關入修道院直至去世。

基本介紹

  • 本名:米海爾·朗加比
  • 所處時代:八世紀至九世紀
  • 出生日期:約 770年
  • 逝世日期:844年1月11日
  • 前任:斯陶拉基奧斯
  • 繼任利奧五世
人物生平,出身貴族,爭奪皇位,政治舉措,外交政策,重要戰役,親屬成員,

人物生平

出身貴族

米海爾·朗加比在史書中被描述為擁有著黑色捲髮、蓄鬚的英俊男子,並以虔誠和誠實著稱。他出身於貴族家庭,父親是東羅馬帝國愛琴海艦隊軍官、佐澤卡尼索斯群島軍區海軍上將(droungarios)狄奧菲拉克·朗加比(Theophylact Rhangabe)。他本來已經結婚,但為了權勢,在794年拋棄妻子、迎娶財政大臣尼基弗魯斯的女兒普洛科皮婭(Prokopia)。
802年,尼基弗魯斯被擁立為帝,即尼基弗魯斯一世。朗加比隨即被新皇帝封為宮廷總管(Kouropalates),這是拜占庭朝廷中最為尊貴的職位。

爭奪皇位

公元811年,尼基弗魯斯一世和一眾達官貴人率領大軍征伐保加利亞,並在普利斯卡戰役中大敗,尼基弗魯斯一世死於戰場,頭顱被保加利亞可汗克魯姆製成酒杯。尼基弗魯斯的兒子、繼承人、共治皇帝斯陶拉基奧斯(Σταυράκιος,Staurakios)在普利斯卡戰役中嚴重受傷,雖然在殘軍的護送下逃回阿德里安堡繼位為皇帝、並乘坐轎子回到君士坦丁堡,但此時眾人發現斯陶拉基奧斯尿中混有血絲,且自腰部以下已經癱瘓。儘管斯陶拉基奧斯還是盡力維護他的皇權,但由於他沒有子嗣、且已經奄奄一息,因此眾人打算找一位更合適的人繼承皇位,其中包括兩位候選人:皇后雅典的狄奧法諾(Theophano of Athens)和妹夫米海爾·朗加比。
米海爾一世
九世紀保加利亞的擴張
斯陶拉基奧斯想要立自己的皇后狄奧法諾為繼承人。此前,普世牧首尼基弗魯斯一世企圖讓斯陶拉基奧斯將尼基弗魯斯一世皇帝從教會中募集的資金歸還給教會,但斯陶拉基奧斯拒絕了,隨後普世牧首便拉攏了禁衛軍長官(Domestic of the Schools)斯蒂法諾(Stephanos)以及總理大臣(Magister officiorum)狄奧克提斯托(Theoktistos),企圖立米海爾為皇帝,但米海爾一直不同意。斯陶拉基奧斯並不知道這個政治團伙,但因為普洛科皮婭一直勸說他立米海爾為繼承人,所以皇帝不禁懷疑自己的妹妹和妹夫試圖謀殺自己。
811年10月1日,皇帝秘密召見了斯蒂法諾,向他提議刺瞎米海爾·朗加比的雙眼。斯蒂法諾當即勸阻皇帝,認為米海爾身邊防衛嚴密,無機可乘,並向皇帝發誓保密。出宮後,斯蒂法諾將重要官員和戰團(tagma)士兵召集至君士坦丁堡競技場(今伊斯坦堡蘇丹艾哈邁德廣場)。當日黎明時分,軍隊和元老院宣布米海爾為新皇帝。斯陶拉基奧斯聞訊急忙趕在政變隊伍到達前宣布退位,並換上了僧侶的服裝,然後和狄奧法諾一同被送入修道院,並於812年1月11日死於壞疽

政治舉措

米海爾一世為了鞏固政權、協調國內的各種訴求,放棄了尼基弗魯斯一世制定的稅收政策。在減少帝國稅收的同時,米海爾一世利用尼基弗魯斯時積攢下來的國庫盈餘收買人心,慷慨地把錢分配給軍隊、官僚機構和教會。他給了普世牧首3600諾米斯馬塔,給了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其他神職人員1800諾米斯瑪塔;普利斯卡戰役中戰歿士兵的寡婦們則總共得到了36000諾米斯瑪塔。811年,米海爾一世將他的長子狄奧菲克拉特(Theophylact)加冕為共治皇帝,並再一次給神職人員及其他出席加冕禮的人士發放大量賞賜。
由於米海爾一世是在普世牧首的支持下繼位的,所以他放棄了尼基弗魯斯一世對教會的強硬控制,賦予教會高度的權力,並一改尼基弗魯斯一世時期對異端的消極態度,不遺餘力地迫害破壞聖像派和保羅派,如在812年1月下旨命令處決所有異端分子(雖然在不久後撤銷了)。這使他在東正教教會中贏得了美名。
然而,在軍事方面,米海爾一世力不勝任。皇后普洛科皮婭常常和米海爾一同出征、干預軍事決策,再加上連續的軍事失利,使得軍內謠言四起,軍心不穩。部分士兵認為伊琳娜女皇以來崇拜聖像導致了接二連三的戰敗,並要求立破壞聖像派皇帝——君士坦丁五世被刺瞎的兒子作為皇帝,迫使米海爾一世將君士坦丁五世的兒子流放到王子群島。參與兵變的士兵被鞭笞,破壞聖像派的教士則被拔舌。很多異端分子此後便逃至保加利亞。

外交政策

812年夏,安納托利亞軍區將軍、外號“亞美尼亞人”的利奧,在塔爾蘇斯擊敗了塔比特(Thabit)率領的阿拉伯軍隊,殺死了2000名敵人,甚至摧毀了邊境上的阿拉伯堡壘——卡馬庫姆(Camachum)。自809年哈倫·拉希德去世以來,阿拔斯王朝內部的混亂確保了小亞細亞的相對穩定,使米海爾一世得以專注於西部邊境。
同樣在812年,米海爾一世與法蘭克人重啟談判,在尼基弗魯斯一世的基礎上,進一步承認查理曼為法蘭克人的英白拉多(imperator)和巴塞琉斯(basileus),而東羅馬帝國則保留“羅馬人的皇帝”(Emperor of the Romans)的稱號。同時,米海爾派往亞琛的使者還向查理曼提親,提議由皇儲狄奧菲克拉特迎娶一位法蘭克公主。作為回報,法蘭克人歸還了威尼斯,確認了東羅馬帝國對於達爾馬提亞地區的控制。然而,正式的協定直到四年後才由路易一世利奧五世簽署,因此狄奧菲克拉特的婚約也就無法履行了。
和法蘭克人的妥協使得東羅馬帝國得以集中力量應對保加利亞人的威脅。812年保加利亞王國克魯姆洗劫了馬其頓色雷斯等地區,掠奪人民並將其遷回保加利亞。由於當時米海爾一世正忙於平定鎮壓異端叛亂,因此無暇他顧,最終導致這兩個地區原籍小亞細亞的移民大量逃亡至小亞半島,安基阿盧斯(Anchialos,今保加利亞波莫里埃)、塞雷、菲利波波利(Philippopolis,今保加利亞普羅夫迪夫)等城鎮逐漸荒蕪。在米海爾一世平定叛亂後,克魯姆尋求與拜占庭議和,提議恢復尼基弗魯斯一世擴張之前的邊境、拜占庭每年向保加利亞納貢、開放兩國間自由貿易等條件。在一些東正教教士的影響下,米海爾拒絕了議和。

重要戰役

812年11月,克魯姆再次發兵,攻占梅森布里亞(Mesembria,今保加利亞內塞伯爾)。公元813年春,米海爾親自率領大軍出征保加利亞,並在阿德里安堡附近擊退了圍城的保加利亞軍隊。在取得初步進展後,米海爾班師回朝,一方面慶祝勝利,另一方面集結更多軍隊,準備畢其功於一役。
五月,大軍開拔。由於誤了春耕,軍區制下大量遠離家鄉的農兵十分不滿;不久又出現了月食,米海爾一世於是賞賜士兵和將領以求安撫軍心,但收效甚微。見狀米海爾決定固守阿德里安堡,並在此與人數相對劣勢的保加利亞軍隊對峙。六月,城內物資將要耗盡,將領們督促米海爾一世開戰。在813年6月22日,米海爾一世決定出城,在阿德里安堡附近的維西尼基亞(Versinikia)與保加利亞人決戰,史稱維西尼基亞戰役(Battle of Versinikia)。但開戰不久即爆發了士兵譁變,大將“亞美尼亞人”利奧率軍臨陣脫逃,米海爾一世見大勢已去,也率軍逃離,戰場上剩餘的拜占庭軍隊被保加利亞人輕鬆擊敗。由於大部分士兵在戰前潰逃,因此維西尼基亞戰役中拜占庭軍隊的傷亡並不大。
米海爾一世
拜占庭軍隊在維西尼基亞戰役中潰逃
由於擔心皇位不穩,米海爾一世迅速趕往君士坦丁堡,大隊被拋在身後,為“亞美尼亞人”利奧所收攏。隨後,利奧率領部隊兵臨君士坦丁堡,米海爾一世擔心被處決,於是在813年7月11日搶先退位,宣布出家並改名為阿塔納修斯(Athanasios)。皇后普洛科皮婭和其它女眷也被送至修道院。之後米海爾一世與他的兒子被軟禁在牛獅宮(Boukoleon Palace,又譯“布科里安宮”)南邊海邊的燈塔聖母教堂(Θεοτόκος τοῦ Φάρου,Church of the Virgin of the Pharos)並接受宮刑,隨後又被流放至馬爾馬拉海中普洛特島(今屬土耳其王子群島)的修道院,直至844年1月11日去世。

親屬成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