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爾–阿爾布佐夫反應

米歇爾–阿爾布佐夫反應(Michaelis–Arbuzov反應),又稱Arbuzov反應(阿爾布佐夫反應),是指三價磷化合物在鹵代烷的影響下,轉變為五價磷化合物的反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米歇爾–阿爾布佐夫反應
  • 外文名:Michaelis–Arbuzov
  • 發現人:米歇爾–阿爾布佐夫
  • 別名:阿爾布佐夫反應
簡介,反應機理,

簡介

最常見的版本是亞磷酸酯通過反應生成一烷基膦酸酯
但是烷基亞膦酸二烷基酯(RP(OR)2)和二烷基亞膦酸烷基酯(R2POR)類型的化合物也可以發生重排,生成二烷基次膦酸烷基酯(OP(OR)R2)和氧化三烷基膦(OPR3)
米歇爾–阿爾布佐夫反應
米歇爾–阿爾布佐夫反應

反應機理

一般認為經典的 Michaelis–Arbuzov 反應是經過兩個階段進行的。第一階段是三價磷化合物對鹵代烴的親核進攻,磷取代鹵離子,生成中間產物鏻鹽。然後鹵離子作親核試劑進攻鏻鹽,鏻鹽分解脫去烴基,得到最終產物膦酸酯。
當 A 和 B 為 R、RO 或 Ar 時,中間產物鏻鹽一般不穩定,在室溫就可分解為膦酸酯。而當 A 和 B 為 ArO 時,生成的鏻鹽十分穩定,只有在高溫下或在鹼性條件下才能分解。[6][7]
中間體鏻鹽一般不能從溶液中分離出來,但在特殊情況下能得到烷基鏻鹽晶體 (OPh)3PCPh3BF4。其中 BF4 親核性不強,不足以引發第二步反應。[8] 或用 P(OMe)3 與氯丙酮(α-鹵代酮)在高氯酸銀苯溶液存在條件下生成鏻鹽 (OMe)3PCH2COCH3,紅外光譜證實了這個鏻鹽的存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