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元之戰”後,人民幣的地位得到鞏固,但上海以至全國的物價並沒有停止上揚的勢頭。在“銀元之戰”中受到打擊的上海投機資本不甘心失敗,很快轉向糧食、棉紗和煤炭市場, 利用物資極其匱乏的機會,大做投機生意,引發又一次全國性漲價高潮。在這種情況下,中財委主任陳雲決定以上海為主戰場,打一場平抑物價的“殲滅戰”。將大批糧食、棉紗和煤炭從全國各地緊急調往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準備以經濟實力壓垮投機商,並採取政治手段收稅和收公債等。在市場物價在投機商人哄抬之下達到頂點的時候,指導各地集中時間、集中物資統一向市場拋售,同時收緊銀根,徵收稅款。暴漲的物價在市場規律的作用上迅速下跌,“米棉之戰”最終取得了勝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米棉之戰
- 涉及人物:毛澤東,陳雲等
- 發生時間:1950年
- 發生區域:全國
- 背景:“銀元之戰”後
米棉之戰過程
1949年共產黨和人民政府接管城市以後,面臨著市場混亂、物價飛漲的嚴重局面。從1949年4月到1950年2月,僅僅10個月
的時間裡,先後出現了四次全國性的漲價風。以上海為例,批發物價指數從解放後的第一個月(即1949年6月)到1950年2月,僅僅8個月的時間就上漲了20倍。
物價的頻繁上漲,嚴重影響了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造成整個社會人心惶惶,許多人由此對共產黨的執政能力產生了懷疑。毛澤東和中共中央對此十分關注,指示以陳云為首的中央財經委員會迅即查明原因,採取有效對策。一場同不法投機商的經濟戰由此拉開序幕。先是人民政府打擊了大城市的金銀投機商,穩定了金融秩序,接著“米棉之戰”打響。不法投機商不甘心在金融領域裡的失敗,又在追逐暴利的心理驅使下,將投機目標轉向糧食、棉紗、布匹和煤炭。上海、北京和天津等大城市的投機商人,相互聯手,統一行動。在他們的哄抬下,全國物價三日一小漲、五日一大漲。上海從6月21日到7月21日,米價上漲4倍,紗價上漲1倍。從10月上旬到11月下旬,米價又上漲3倍,紗價上漲3.5倍,煤油火柴也上漲2倍。國民黨特務這時乘機渾水摸魚,給一些大投機商鼓氣,狂妄叫囂:“只要控制了‘兩白一黑’(大米、棉紗和煤炭),就能置北京政權於死地。”顯然,這又是一場無法避免的經濟戰。毛澤東同周恩來、陳雲、薄一波等緊急商量,決定依靠強大的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再打一場“米棉之戰”。
為確保這場鬥爭的勝利,中央決定在全國範圍內集中調運一批大米、棉花和布匹,由中央財經委員會直接掌握,在適當的時候集中拋售,給投機資本家以毀滅性的打擊。11月中旬,全國颳起了又一次漲價風。這次漲價風勢頭更猛,許多糧店、布店門前,人頭攢動,擁擠不堪,價格一日三漲。資本家們不僅囤積大量貨物不出售,而且拚命搶購,造成廣大民眾有錢買不著貨,生計困難,怨聲載道。
中央人民政府悄悄地採取了決定性的行動。11月15日至30日,從東北地區每日調運1000萬噸糧食進入關內;華中地區的棉花也在源源不斷地向東部沿海地區輸送;在隴海線上,成百噸的紗布夜以繼日地向西安等大中城市流去。在這期間,上海、天津、北京、武漢、廣州、西安、南京等大中城市都調集了大批的糧食、棉花、布匹和油料。11月25日,當市場物價達到高峰時,中央政府一聲令下,全國各大城市一齊行動,大量物資像潮水一樣湧入市場。投機商們措手不及,無法吞食這么多的物資,26日市場物價立即下降。連續拋售10天后,糧、棉、布等商品的價格急劇跌落。投機商們見勢不妙,便競相拋售存貨,但是,市場早已飽和,愈拋愈賤,愈想拋愈難以脫手。投機商們大都是借高利貸搶購囤積的,結果不僅所囤貨物虧本,而且還要付很高的利息,於是紛紛虧本破產,不少私營錢莊也因貸款無法收回宣告倒閉。這場“米棉之戰”後,投機商人元氣大傷,再也形不成氣候了。
打擊投機資本、平抑物價的鬥爭,在黨中央的精心指導和全國人民的支持下,取得了完全的勝利。從1950年3月開始,全國物價逐步回落,一舉結束了物價猛烈上漲、市場混亂的局面。這場鬥爭,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提高了共產黨的威望,也給了資產階級以深刻的教育,使他們不得不相信,共產黨不僅能夠打天下,而且善於治天下。事後,毛澤東高度評價了這場經濟領域的鬥爭,認為它的意義不亞於拿下了一場新的淮海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