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雲南省 >> 楚雄 >> 牟定縣 >> 江坡鎮 >> 米村村委會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627.88畝(其中:田1842.63畝,地1785.25畝),人均耕地1.23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擁有林地1290.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290.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44畝,主要種植板栗、桉樹等經濟林果; 其他面積0.0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2年底,全村有386戶通自來水,有111戶飲用井水, 有729戶通電,有679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679戶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35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99戶。
該進村道路為土路 ;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2.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0.00公里。
全村有效灌溉面積為2110.00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85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62畝。 該村到2012年底,有54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655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2年農村經濟總收入882.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356.85萬元,畜牧業收入300.62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500頭,肉牛50頭,肉羊1300頭);
林業收入43.00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178.52萬元, 工資性收入56.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820.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55.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664人 ,在省內務工630人,到省外務工34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烤菸,主要銷售往省內。2012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250.00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無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烤菸產業。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729戶,共鄉村人口2963人,其中男性1508人,女性1455人。其中農業人口2963人,勞動力1989人。
到2012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0;參加農村合作醫療2675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3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7.5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0戶。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米村完小,中學生就讀到高平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30公里,距離中學14.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中,小學生231人,中學生57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2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729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627.88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
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2個,黨員總數106人,黨員中男黨員78人,女黨員28人。 團員540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基礎設施薄弱,市場信息缺乏,交通不便。。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培育種植特色種植。反季種植冬早蔬菜。。
歷史文化
雲南省楚雄州牟定縣米村村委會會相關歷史擇記
(一)《明史》.
定遠,府西北。西有赤石山。東有龍川江。又有黑鹽井,設提舉於此。又有琅井提舉司,本置於安寧州,天啟三年移此,有黑井、琅井二巡檢司。又西南有羅平關、南有會基關二巡檢司。
(二)《二十四史》有幾處記載:
1、會基山縣南四十里。高三千仞,連亘數百里。有五十餘峰,群山之脈皆起於此。上有會基關,向設兵戍守。
2、羅平關縣西南三十里,有巡司戍守。或訛為羅那關。元至大二年,梁王老的與大理構隙,引兵至羅那關,以計殺其守將高蓬。蓋關為大理之界雲。又會基關,在會基山上,與廣通縣(現祿豐縣的廣通鎮)接界,有會基巡司。
(三)《明一統志》卷86楚雄府:
會基山“在定遠縣南四十里。高可三千仞,連亘數百里,有五十餘峰,群山之脈皆起於此。上有會溪關”。
(四)《南詔野史》-明-楊升庵 :
“梁王刺殺段氏臣高蓬。先是,光令蓬督兵羅那關,梁王使人暗招之,蓬不從,答之詩云:「寄語下番梁王翁,檄書何苦招高蓬,身為五嶽嵩山主,智過六丁縮地公,鐵甲鐵盔持鐵槊,花鞍花索馭花驄,但揮眼前黃石陣,孤雲擊破幾千重。」梁王忌之,乃重賄蓬庖人,刺殺之。”
上面文字歷史記錄說明:賽典赤入滇時,有“宗王脫忽魯方鎮雲南”。至元十七年(1280),即賽典赤死於雲南任上的次年,被毒殺的忽哥赤之子也先帖木兒得襲封雲南王。至元二十七年,忽必烈復以皇孫甘麻剌(真金子)為梁王,鎮鄯闡,地位在建藩哈剌章的雲南王之上。二十九年,甘麻剌徙封晉王,移鎮漠北;次年,其子松山襲封梁王。
至大元年(1308)初,也先帖木兒從二字王進封為一字營王,離開雲南。武宗怕梁王勢大難制,以其“有風疾”將他召回,另任諸王老的(忽必烈第七子奧魯赤之子)代鎮,仍封雲南王。老的出鎮不久,就想把勢力伸向大理總管段光控制下的滇西。至大二年,雙方的衝突發展到以刀兵相見,段光戰敗。他懼梁王遣兵西襲,派家將高蓬守重鎮羅那關(在今雲南牟定西)。
梁王想收買高蓬,高蓬寫詩回絕。詩云:“寄語下番梁王翁,檄書何苦招高蓬。身為五嶽嵩山主,智過六尺縮地公。鐵甲鐵盔持鐵槊,花鞍花索馭花聰。但揮眼前黃石陣,擊破孤雲幾萬重。”梁王乃重賂高蓬的廚人刺高蓬。廚人在食物里下了毒藥,以高蓬首級出獻,梁王殺廚之以自解。
《明史》和《二十四史》里都記錄了會稽關和羅平關,但《南詔野史》里沒有提到會稽關,《南詔野史》雖然是明朝人編寫但內容是唐(南詔國)到明(大理國)的這一段歷史,在《南詔野史》里出現的羅平關高蓬事件是元朝中晚期的,那也可以猜測出在同一時期,會基關也已經存在了,只是在會基關上並沒有發生什麼大的歷史事件,所以沒有更多的記載。
從明史上看會基關為巡檢司,巡檢司為中國元朝,明朝與清代縣級衙門底下的基層組織。該組織於元朝首創時,通常為管轄人煙稀少地方的非常設組織,除了無行政裁量權之外,也沒有常設主官管,其功能性以軍事為主。明朝依其例沿用,不過佐以行政權力。 晚清,中國人口大增,相對的縣衙數量並無增多,於是次縣級的巡檢司在數量上與功能上日漸增多,也多有通判等官職設定。
巡檢司一般設於關津要道要地,歸當地州縣管轄,巡檢統領相應數量的弓兵,負責稽查往來行人,打擊走私,緝捕盜賊。洪武十三年八月定天下巡檢為雜職。洪武十七年十月,改巡檢司巡檢品級為從九品。巡檢司統一設定及其制度化、規範化,加之置撤相對靈活,是其深受統治者重視以及此後能夠逐步承擔地方行政事務的基本前提。 關於巡檢司的性質,即巡檢司是屬於軍事系統還是行政系統,歷來就有不同說法。綜合各種記載看,巡檢司具有武裝性質,應屬於軍事系統。《明太祖實錄》諸多記載表明,巡檢司的設定、裁撤、考核皆由兵部掌管。萬曆《大明會典》有關巡檢司的內容載在第138至139卷《關津》項下,按六部劃分在兵部二十一至二十二。在不少地方志中也將巡檢司列入“兵防”、“軍政”。但是明代的巡檢司並無正規的軍隊,巡檢所統領的不過是從當地農民中僉點的弓兵,而且巡檢司亦無獨立的系統,屬地方州縣領導,故亦有將其歸入地方行政的。正如萬曆《鄖陽府志》所說:“至於巡司,雖系兵防,然府縣所屬,故並不入紀事,固各有統類也。”因此,明代巡檢司具有軍事武裝性質,卻屬於地方行政轄屬。弓兵乃地方性武裝力量,巡檢司則是地方性軍事機構。 弘治之後,各地巡檢司大量裁革。
朱元璋曾敕諭天下巡檢說:“朕設巡檢於關津,扼要道,察奸偽,期在士民樂業,商旅無艱。”(《明太祖實錄》卷130)萬曆《大明會典》載:“關津,巡檢司提督盤詰之事,國初設制甚嚴。”不難看出,關津、要衝之處,是設定巡檢司的主要地點;盤查過往行人是巡檢司的主要任務;稽查無路引外出之人,緝拿奸細、截獲脫逃軍人及囚犯,打擊走私,維護正常的商旅往來等是設定巡檢司的主要目的。
綜上所述會稽關(會基關),初設於元(後大理國時期)興於明朝,廢於清晚期。也許是年代久遠,也許那裡遠離村落,也許當時的人民居無定所‥…會基關給我們留下一些歷史故事,民間也留下傳說,但都跟
蕨菜山、獨地、雀櫟樹、小鋪子、關坡、官山、尖峰山、華岩寺、五斗大地、打破基果、天心壩、五個咀等這些地名息息相關。最為傳言的一句民言是:“背靠會基關,腳踏柜子山,眼望白馬山,誰能識得破,三擔三斗芝麻官”但願這美好的傳言能有人識破吧。(2015年5月25日李家彪擇抄於米村村委會)
1. 華岩古寺
在會稽關林蔭古道有華岩古寺的就址,現在還有好多塔型和尚墳,在清朝乾隆、光緒年間相當鼎盛,有房72間,雕像樣樣都有(創寺者為:華岩和尚),現在在寺的下面有一座小二型水庫就叫華岩水庫;有名的和尚有:常住(現在有一座山叫常住山,是當年常住和尚買的;最後一個和尚叫老張,他的法術相當高超,他能用竹藍背水。
2、會稽關
會稽關是舊時祿豐縣、牟定縣到楚雄的一個必經關卡(趕馬通道),是楚雄與牟定交界。會稽關下面楚雄方向有小鋪子的地名一個,是當年開鋪子的地方。聽說當年有一個關兵,個子相當高,武功了得,腳有一尺二長,當年有一起強盜來搗亂,看見他留下的腳印就嚇跑了。會稽關與上米村交界的一個地方叫哨山,是當年哨兵【(川兵),現在還有川川墳的遺址】守住的地方,當年有街道一條,住著七八戶人家。
3、彝州科探一井
蕨菜山在70年代,開山修路,在英國專家的指導下第一來打井鑽石油;90年代,在和志強省長的剪彩下進行第二次打井鑽石油,命名為“彝州科探一井”。
4、大尖峰風電場
中廣核發電公司在大尖峰山建成風電場一座,從鳳屯——五個咀——哨山——關坡——會稽關——獨地——天心壩——打破基果——雀櫟樹——大尖峰山——五斗大地,共有風機32座,涉及會稽關山的是17號、19號、20號三座風機,會稽關舊址就在20號風機旁。
蕨菜山
蕨菜山,在牟定與楚雄市之間,以山樑為界,西屬楚雄,東屬牟定。歷史上,牟定人走夷方的騾馬隊就從這裡出入,這裡是牟定到楚雄的交通要道。我年幼時,聽老人們講過,蕨菜山像一朵蓮花,主峰大尖峰在蓮花中間,而向四周延伸出去的十幾條山脈,綻放成十幾條花瓣。而北向的花瓣與化佛山相連,牟定壩子就在化佛山與蕨菜山的懷抱內——花瓣中——臂彎里。
解放前,因蕨菜山山高路險,山高皇帝遠,又是商人出入的必經之地,這裡盜匪猖獗,蕨菜山上有個地方叫會稽關的地方,就是以前土匪盤踞之地,亂世中,這裡曾是牟定、楚雄兩縣均不管地帶。解放後,盜匪也被剿滅了,騾馬隊也沒了,牟定通往楚雄的路也不從這裡走了。(改從颯馬廠經錢糧橋到楚雄,即牟錢線。)2008年,元雙公路又從蕨菜山經過,蕨菜山又成了牟定人的西大門。只是,昔日的山路變成了寬敞平坦的二級公路,騾馬隊變成汽車隊。
說到蕨菜山,不得不說山上曾經有過一座寺院,叫做華嚴寺。在我很小時期,聽老人給我講過華嚴寺的位置:如果把蕨菜山看成一朵盛開的蓮花,那么,華嚴寺就在這朵蓮花的花蕊中間——佛祖就在蓮花寶座上。我的爺爺奶奶沒有讀過書,更不認識安徒生,那時沒有收音機,也沒有電視。幾個關於蕨菜山代代相傳的故事,就是我兒時最精彩的童話。不僅我的爺爺奶奶給我講過,村中老人也會講給小孩聽。還未上學前,我聽過多次,婁聽不厭,如痴如醉。然而,當我聽到這些故事的時候,華嚴寺早已被毀掉了,上世紀60年代末,文革破四舊時,紅衛兵小將們激情昂揚地搗毀華嚴寺色彩斑斕的佛像,若大一座寺院,幾十間房屋被夷為平地,華嚴寺的一柱,一梁,一椽,一木,一磚,一石,一瓦,全部被拆下來,搬到山下去建蓋當時的農村工廠——綜合廠和學校,聽說我後來上國小的普村完小,也是用從華嚴寺拆下來的木料、瓦片等材料建蓋的。可惜,我從沒到過蕨菜山的主峰,也從沒去過老人們講述的蓮花的花蕊中華嚴寺的遺址。
直到2014年5月,我和幾位朋友登上蕨菜山,來到華嚴寺遺址,這裡地處蕨菜山半山處一山窪中,地勢稍平,綠樹成蔭。雖說無法看到半個世紀前寺院的雄姿,——這裡,已看不出一點曾經有建築物的痕跡,更看不出曾經是當地民眾頂禮膜拜的佛家聖地的影子。然而,來到這裡,古樹叢生,松濤陣陣,大樹間鳥鵲飛竄,樹蔭下野花盛開,山谷里時而傳來幾隻鳥的歌聲,婉轉悠揚。陽光和煦,空氣清新,那天,沒有其他人。
於是,這一片天,這一片地全讓我們幾個享受。我們很興奮,全身有一種說不出的舒服,“心曠神怡,寵辱皆忘。”甚至產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的禪意。
(2014年5月普順堯寫於牟定縣江坡鎮人民政府)
華嚴寺的傳說
兒時,奶奶給我了個華嚴寺“竹籃背水”的故事。傳說幾百年前,蕨菜山上來了一夥二三十人的強盜,匪首叫張大鬍子。他們呼嘯山林,殺人放火,無惡不作。一天,張大鬍子帶著小嘍囉到蕨菜山下村中搶劫歸來,經過華嚴寺。張大鬍子心血來潮,扣響了華嚴寺的大門。寺中小和尚知道是強盜來敲門,忙向方丈報告。老方丈念了聲阿彌陀佛,說佛渡有緣人,既然有人要入我華嚴寺門,開門讓他們進來吧。眾和尚說:“師父,敲門的可是些殺人不眨眼的強盜啊!打開寺門,這不是引狼入室嗎?”老方丈說:“阿彌陀佛,我佛慈悲,佛法無邊,既來之,則納之,既納之,則渡之。若真與我佛有緣,老衲就渡他們出苦海吧。”
小和尚戰戰兢兢地推開寺門。張大鬍子的高頭大馬打著響鼻,鐵蹄從哼哈二將的怒目前踏過,闖入華嚴寺的大門。大雄定殿內,香火繚繞,紅燭閃爍。在釋迦牟尼和十八羅漢的塑像下,強盜們叮叮鐺鐺的刀槍還帶著血腥。張大鬍子滿臉鬍鬚,腮邊還有一個刀疤。老方丈微笑著說:“請問施主,到我寺院有何貴幹?”
張大鬍子哈哈大笑:“老和尚,我們從來就不是什麼施主,我們是拿主。”“請問各位拿主,來到我寺,想拿什麼?”“老和尚,弟兄們從山下來,渴了,餓了,先給我們碗水解解渴。另外,借你們寺廟的鍋灶,我們帶了幾隻雞、羊,宰兩隻,在佛爺面前,今天慶賀一下。”“阿彌陀佛,罪過,罪過!此乃佛門淨地,不可殺生。施主既入我寺,就是我寺之客,先喝老衲一杯粗茶再說。再讓老衲給施主渡出苦海。”“老和尚,我張大鬍子縱橫江湖,呼嘯山林,劫富濟貧,瀟灑自由,我和弟兄們大碗喝酒,大碗吃肉,大稱分金銀,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怎么說我在苦海?”
老方丈淡淡一笑:“施主,你不知身在苦海,此乃施主最大苦海。先給這位施主上茶,再給各位施主熬一鍋粥!”一小和尚說:“師父,水缸里沒水了。”“沒水了!”老方丈微微一笑,“沒水就去背水吧!”幾個小和尚忙去拿水桶,老方丈說:“用竹籃吧,多背一點。”什麼,用竹籃背水?眾強盜以為聽錯了。張大鬍子說:“老和尚,你剛才說什麼?用竹籃背水,別給我使什麼障眼法。”“施主,竹籃背水有何不可?”“你若真能用竹籃背水上來,我們立即出去,從此離開蕨菜山,不再打擾你們。”“阿彌陀佛,施主,此話當真?”“我張大鬍子說話算話,一言既出,駟馬難追。”老方丈用手指了指牆邊幾個花籃:“佛渡有緣人,竹籃盛清泉。”三個小和尚背起花籃,往寺門外出去。
“慢著!”張大鬍子站起來,“老和尚,你不會是讓幾個小禿驢去給官府報信吧?量你也不敢。弟兄們,去看看他們怎么用花籃背水。若敢在我們面前耍奸,看我不血洗寺廟才怪!”幾個小嘍囉跟著小和尚出去。三個小和尚來到寺院下面一個山箐邊,一縷清泉從山上飛瀉而下,形成一縷瀑布,在陽光的照耀下,瀑布上面出現一彎彩虹。接下來的事,幾個小嘍囉驚呆了。只見小和尚把花籃放在泉水下,嘩嘩的流水注入花籃內,每個花籃都有拳頭大的孔,然而,花籃竟然滴水不漏。一籃滿了,再接一籃。幾個小嘍囉瞪大了眼睛。三個盛滿清水的花籃背進寺院,眾嘍囉個個驚得目瞪口呆。“施主,請看花籃背水!”“這是什麼花籃?”張大鬍子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抽出寶刀,往盛滿水的花籃上一刀刺去,只見刀尖穿過花籃,而花籃里的水也未漏出一滴。張大子一連刺了幾刀,花籃依舊,清水未漏。張大鬍子大驚:“老......老......老和尚,你你使什麼法術,能讓花籃不漏水?”老方丈雙掌合十:“阿彌陀佛,施主錯了。結善因,花籃盛水不漏,這不是法術,而是施主與我佛有緣,我佛願渡你出苦海,花籃才不漏水。”張大鬍子拉過馬,揮了揮手:“弟兄們,既然我有言在先,這位大師能用花籃背水,我們走!”“阿彌陀佛,既入我寺門,何必急走,泉水既已備好,請喝清茶一杯,再慢走也不遲。”
張大鬍子一聽,讓眾嘍囉退出寺門,自己隻身回到寺內,向老方丈作了一揖:“大師,小人有眼不識泰山,多有得罪,今後再也不敢踏入蕨菜山半步。”“阿彌陀佛,施主,聽我一言:放下屠刀,立地也能成佛。花籃背水,行善也能不空。”張大鬍子說:“大師,我作惡太多,望大師原諒。”老方丈說:“結善因,得善果。你若繼續作惡,一年內,定遭不測之禍。”“一年內,定遭不測之禍?大師能否救我!”張大鬍子說著,向老方丈跪下。
“阿彌陀佛,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你雖渾身殺氣,但所殺之人也非善類。若能皈依我佛,從此行善積德,也能結下善果。”
“既如此,師父,現在就收我為徒吧,我願當和尚!”“今日不可,施主俗緣未了,三月後,若仍有佛心,你再來我寺。”張大鬍子叩了三個響頭,走出寺門。門外,眾嘍囉早已跪在門前多時。
張大鬍子帶著眾嘍囉走了。後來聽說他回到家後不久,妻兒被仇家殺害,官府也在四處通緝張大鬍子,身邊幾個嘍囉也被抓,被殺。張大鬍子帶著幾個嘍囉四處躲藏。三月後,張大鬍子遣散了眾嘍囉,來到華嚴寺,請求皈依佛門。老方丈選了個黃道吉日為他剃了頭髮、鬍鬚。老方丈應“花籃背水,行善也能不空”的謁語,為他取名為“不空”。從此,蕨菜山上,少了個作惡的張大鬍子,而華嚴寺內,多了個行善的“不空”和尚。(2014年5月普順堯寫於牟定縣江坡鎮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