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Le pont Mirabeau
Sous le pont Mirabeau coule la Seine
Et nos amours
Faut-il qu'il m'en souvienne
La joie venait toujours après la peine
Vienne la nuit sonne l'heure
Les jours s'en vont je demeure
Les mains dans les mains restons face à face
Tandis que sous
Le pont de nos bras passe
Des éternels regards l'onde si lasse
Vienne la nuit sonne l'heure
Les jours s'en vont je demeure
L'amour s'en va comme cette eau courante
L'amour s'en va
Comme la vie est lente
Et comme l'Espérance est violente
Vienne la nuit sonne l'heure
Les jours s'en vont je demeure
Passent les jours et passent les semaines
Ni temps passé
Ni les amours reviennent
Sous le pont Mirabeau coule la Seine
Vienne la nuit sonne l'heure
Les jours s'en vont je demeure
中文譯文
譯本一
米拉波橋
米拉波橋下流淌著塞納河
和我們的愛
要不要撫今追昔呢
從來如此苦盡而後甘來
任黑夜來臨鐘聲敲響
光陰流逝而我卻留下
我們手挽著手面對著面
永恆的目光
匯成疲乏的漪漣
在我們手搭的橋下流淌
任黑夜來臨鐘聲敲響
光陰流逝而我卻留下
愛情像這流水一樣消亡
愛情在消亡
而人生卻是漫長
人的希望更是又烈又強
任黑夜來臨鐘聲敲響
光陰流逝而我卻留下
時間在一天天匆匆流過
歲月不復返
愛情也不會再來
米拉波橋下流著塞納河
任黑夜來臨鐘聲敲響
光陰流逝而我卻留下
(李清安譯)
譯本二
米拉波橋
米拉波橋下塞納河滾滾的流
我們的愛情一去不回頭
哪堪再回首
為了歡樂我們總是吃盡苦頭
夜幕降臨鐘聲悠悠
時光已逝惟我獨留
我們臉對著臉手拉著手
那永恆的目光
在我們臂膀的橋下
漾著疲憊的漣漪消逝在盡頭
夜幕降臨鐘聲悠悠
時光已逝惟我獨留
愛情如滔滔江水滾滾而去
永遠不再回頭
歲月是這樣的緩慢
希望強烈難羈留
夜幕降臨鐘聲悠悠
時光已逝惟我獨留
日復一日周復一周
歲月滾滾
愛情已休
恰似這塞納河水一去不回頭
夜幕降臨鐘聲悠悠
時光已逝惟我獨留
(葛雷譯)
創作背景
1907年,詩人結識年輕的女畫家瑪麗·羅朗森,五年後,愛情生活出現危機。《米拉波橋》正是詩人這次情感生活的真實記錄,他創作這首詩時與畫家瑪麗·羅朗森的愛情正出現裂痕,屢經周折,最後歸於失敗。詩人1910年1月遷居巴黎西南,每晚經米拉波橋回家。他撫今追昔,借橋下的西去的流水,喻韶光易逝,喻“愛情去而不留”。1912年2月,《米拉波橋》在《巴黎夜譚》發表。
作品鑑賞
《米拉波橋》是一曲愛情的輓歌,感傷愛情的失敗、時光的流逝,表達得含蓄蘊藉,優美動人。
詩歌是依循時間流逝的順序來鋪寫的,前兩節基本寫實,即寫別時的情態;後兩節由實到虛,即寫別後的懸想。第一行詩點地點題,本來很平常,但後面接一句“和我們的愛”就不平常了,愛情流逝的意思已隱含在裡面了,從流水到愛情,是有跳躍性的,但流逝是它們的共同點。第三句很自然,流逝之後必然有追憶。詩中沒有人物外在動態的直接描寫,但一對戀人立於河橋之上,久久凝視橋下流水的神情是可想像得到的。到第二節,人物動作的幅度也不是很大。兩人默默無語,手攜手,面對面,這是一種難捨難分的情態。“永恆的目光”,其實應讀著“痴痴的目光”,目光凝望著一去不返的河水,人的感傷情懷就含蓄地表現出來了。“疲乏”是人的感覺,外射於“漪漣”,暗示兩人佇立凝望之久,暮色漸濃而波痕模糊。“手搭的橋”呼應“手挽著手”,突出兩手相牽的靜止狀態和剪影似的美好,又隱含著短暫的意思,無情的流水依然在“橋”下不斷流淌,不可挽留。第三節開始構想別後,詩人用兩行詩著意強化愛情的消亡和不可逆轉。接著寫往後將永受愛情悲劇的熬煎,熬煎到什麼程度呢?本來短暫的人生因之而顯得分外“漫長”,隨著時日的流逝,這份難以割捨的戀情不是越來越淡漠,而是越來越濃烈,越來越折磨人。詩人的理智是很清醒的,抒情主體深深感到時間與愛情一同流逝。第四節構想曾經的一切都將不復存在,更不復再來,歲月,愛情,都是如此,只有愛情破裂的見證——米拉波橋—— 長在,“米拉波橋下流著塞納河”是詩歌首句的反覆,風景依舊而舊情難再,令人悵惘不已。
阿波里奈爾的主要才能在於他的抒情性,該詩突出體現了這一點。在詩歌一、二、三、四節之後,均以“任黑夜來臨鐘聲敲響/光陰流逝而我卻留下”作結,這兩句詩反覆四次,帶有明顯的歌謠詩特點。“黑夜來臨”點明時間:一日將盡,這與詩人的戀情變化和此時心緒是吻合的。“鐘聲敲響”,使抒情場景顯得更加空渺、幽曠、淒清。這樣的天色,這樣的聲響,增加了感傷氛圍的濃度。黑夜來臨,晚禱鐘響,自然提醒詩人覺知“光陰流逝”,而在“光陰流逝”之後反接“我卻留下”,意在以“我”為參照,反襯出一切事物的變化無常與不可挽留,內在的感傷是不難品味出來的。同時,這種復沓吟唱,在情感波瀾中有規律地出現,既富於流動起伏的節奏感,又富於一唱三嘆的抒情性。
該詩的抒情性,還表現在動與靜的處理上,詩歌充滿流動感,流淌的河水,交替的晝夜,流逝的光陰,消亡的愛情……詩人很注意以靜襯動,“橋”是靜的,“我”是靜的,外在的動烘托內在的動,外在的靜反襯內在和外在的動,景物、詩句、情感,統統在抑揚頓挫中展開。
在詩歌形式上,該詩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不用標點符號,二是詩句的特殊排列。不用標點符號,模糊了詩句的起止界限,無疑增添了纏綿感,也似乎造成河水不斷流動的效果。詩人注重詩的內在節奏,首創“長句——短句——次短句——次長句”的排列法,生出一種流水般跌宕起伏的韻律,讀起來富有音樂感,表現了詩歌所蘊涵的意味和情調。
作者簡介
紀堯姆·阿波利奈爾(Guillaume Apollinaire,1880—1918),法國詩人。母親是波蘭貴族。阿波利奈爾是他母親和一個義大利軍官(一說是主教)的私生子。在戶籍上,他姓母姓德·科斯特羅維茨基。阿波利奈爾從小在法國上學。1895年到巴黎,當過銀行小職員、書店小夥計、記者,並曾給有錢人家照看小孩(“家庭教師”)。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阿波利奈爾從軍,入法國籍。1916年在前線受重傷,轉移到後方醫療。1918年和一位法國女子結婚,婚後不久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