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思盤舍龜”形體雅脫,其皮甚薄,入口時有興化“雞蕉葉”的特殊香味,還有蔗糖的滋滋甜意,又有糯米和去皮綠豆的軟感,質量上乘,營養豐富,作為夜宵點心,堪稱得上異味佳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米思盤舍龜
- 別名:紅米糰
- 主要原料:糯米、麵粉
- 適宜人群:大多數人
歷史起源,製作方法,
歷史起源
莆田古代有個名叫盤舍的富家子弟,因迷戀一名叫“美思”的妓女,後因家道衰落,美思知道深感內疚,就想法教他製作一種新穎的糕點。美味招來雲外客,清香引出洞中仙,南來北往,生意興隆,且薄利多銷,聲名鵲起,鄉親們稱其為“盤舍龜”。但盤舍為感謝美思之恩,又不願點破她的妓女身份,就在每隻龜米糰上點一小紅印,又撒上幾粒白米(莆田方言米與美同音),改此龜米糰名為“米思盤舍龜”以謝美人,暗表紀念。
紅米糰,是莆田民間習俗食品,人家每逢過年過節祭神祗、祀祖先或結婚等喜慶時,往往製作實心(有餡)的紅米糰,它的特點是“紅”和“米糰”,象徵著一家人紅紅火火,團團圓圓,平平安安,榮華富貴。
製作方法
紅米糰製作有三種:一種是用糯米舂成細末粉,叫“米祭”,曬乾備用,加水一起揉勻,加點食物紅成為粉紅色米糰皮。另一種是用麵粉勻揉成米糰皮刷紅蒸熟時,也成紅色米糰皮。它的餡大都是甜的,也有鹹的,是以糯米加入蔥花、香菇、蝦皮、花生、肉絲等調味食物。甜的是以綠豆為餡,加入紅糖、茴香一點,別具鄉土風味。還有一種是以地瓜乾絲碾細為餡(過去多在山區沿海),俗叫“番茹乾餡”,加點紅糖就夠好了。
紅米糰是用木刻的印模印出來,做紅米糰時,主婦們圍在“大笠孤”四周,工序配合默契,顯示家庭婦女多年實踐的技巧。結婚時,婦女必須穿紅衣來印製,表明喜事。花好月圓,又紅又吉。
紅米糰的用途廣泛,特別是過年時的“做歲米糰”更為普遍,家家都分外紅火。結婚紅米糰俗稱“成人米糰”,製作更為特別,過去是要分給親友的,所以紅米糰個大,專用“雙孩兒”印模,取早生貴子之兆,襯底的“雞蕉葉”不能剪斷,須兩個連在一起,取成雙成對、百年偕老之意。蓮開並蒂,帶結同心。因此紅米糰是莆田民俗的特殊禮品。
另一種是用麵粉製成的紅色麵粉團,以及“豬頭”、“尾肺”等麵食品,那是供寺廟佛事和祭祀之用,孩子出月和喬遷等喜事都用它,這是紅米糰的變種,製作簡易。
紅米糰食品是民間一種獨特的習俗,它的歷史悠久,相沿成風,目前農村辦喜事等更為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