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市老街

米市老街

重慶南濱路長江匯當代藝術中心旁有一條不起眼的小巷,這條已封閉了兩年半的街巷,就是米市老街的一部分。民國時,重慶長生、老廠、黃桷埡一帶的米商在這裡販賣大米,逐步形成集市和街區,米市街因此得名。這個倉庫就是米商們堆放大米的地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米市老街
  • 位置:重慶南濱路
  • 年代:民國
  • 開放時間:2015年6月
米市老街簡介,開放時間,看點,歷史探秘,

米市老街簡介

封閉兩年多進行改造修復後,南岸區的米市老街將於2015年6月重新對外開放。米市街歷史文化街區一期工程通過市文物、建築、規劃專家的正式驗收,將成為文化視窗和金融中心
修復 米市老街封閉兩年半
難得的冬日暖陽灑遍主城,米市老街也在陽光下展露新顏。
米市老街在哪裡?指著南濱路長江匯當代藝術中心旁一條不起眼的小巷,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委會秘書長吳濤說,這條已封閉了兩年半的街巷,就是米市老街的一部分。
市文物、建築、規劃專家齊聚米市街歷史文化街區,通過了對歷時兩年半的老街修復工程驗收。
米市老街
站在南濱路上,一處中西合璧的老建築格外顯眼,大門上方的石質牌匾上,隱約可見“合記堆店”四個大字。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委會主任委員何智亞說,這棟老房子就是米市老街的標誌性建築,“無論是在開埠時期,還是如今,只要看到這棟老房子,就知道米市老街到了。”

開放時間

6月市民可去遊玩
米市老街就緊挨著這棟老房子,狹窄的街巷僅容兩人並行,依著山勢蜿蜒而上。和百餘年前一樣,如今的老街兩旁,分布著5棟中西合璧的洋房子。
何智亞說,除了一棟孫家大院做過民居外,其它四棟在開埠時期是洋行的辦事處或倉庫所在地。“白理洋行、孫家院子、附屬倉庫……這5棟樓都始建於開埠前20年,都是中西合璧。”指著一棟棟比鄰而建的洋房子,吳濤說,青磚灰瓦的它們,有中式的筒子樓結構,也有西式的大拱門,大開窗加上精緻的木雕,西式塔樓和中式閣樓造型相間。
2015年6月,完成內部裝修後,老街和這些以前緊閉大門的洋房子,都將全部對市民免費開放。

看點

修復後和原貌無異
何智亞說,作為重慶開埠後連線碼頭的重要通道,米市街經歷了商賈雲集、人山人海的繁榮。從米市街出發,自下而上,可到報恩塔,再上南山。另一邊,可以穿過楊家崗公園,與慈雲老街相連一體。
老街上的3處文物建築,除了白理洋行保存較好之外,其它兩處都在歲月的流逝中破敗坍塌,文物建築修復專家們究竟是如何再現它們昔日的風貌呢?
米市街歷史文化街區一期工程的投資建設方,重慶兩江古建築保護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雨茁說,早在三年前,他們就聯合文物專家,開始尋找這些老建築的蛛絲馬跡。
孫家大院 是一棟中西合璧的建築孫家大院 是一棟中西合璧的建築
“我們不僅對老房子專門進行了測繪,南岸區文管所的工作人員還對老街的原住民進行了走訪,聽他們講述老房子的故事。大量老街老建築的老照片也成為修復時重要的參考資料。”
為了找到與老建築風格統一的磚瓦,專家們還特別前往北碚、合川等地尋找青瓦、青磚。陳雨茁說,為讓老建築修復完後外形和原始樣貌無異,他們堅持能用舊磚就不用新磚。
“70%的磚要么是建築體本身的磚,要么是附近拆房子時拆下的老磚,只有30%是定做的仿古新磚。”陳雨茁說,如今,歷時兩年多時間,這些“老古董”們在文物修復專家們手中重新煥發活力,成為人們真正觸摸得到的歷史。
米市老街在哪?
南濱路長江匯當代藝術中心旁有一條不起眼的小巷,這條已封閉了兩年半的街巷,就是米市老街的一部分。
站在南濱路上,可以看到一處中西合璧的紅色老建築,大門上方的石質牌匾上,隱約可見“合記堆店”。這就是米市老街了。

歷史探秘

“合記堆店”是米市老街地標建築 抗戰時武昌中華大學在這裡辦學
紅磚砌成的老房子上,嵌著一塊已經模糊不清的石質老匾額,在陽光的照射下,匾額上的“合記堆店”四個石刻大字依稀可辨。“堆店”是幹嘛用的?它又經歷過哪些歷史變革?在何智亞的口中,老房子的故事娓娓而來。
米倉庫成老街地標建築
何智亞說,“堆店”就是舊時人們對倉庫的別稱,這個“合記堆店”是重慶開埠之後的老倉庫。倉庫里堆放的貨物,與米市街的得名有著巨大的關係。“民國時,重慶長生、老廠、黃桷埡一帶的米商在這裡販賣大米,逐步形成集市和街區,米市街因此得名。這個倉庫就是米商們堆放大米的地方。”
米市老街沙盤模型米市老街沙盤模型
因為倉庫位於米市街的龍頭位置,自建成以來,就一直成為米市街的地標性建築。何智亞說,老房子的這個功能如今依然存在,“你從南濱路一路走來,看到這棟紅房子,就知道米市老街到了。”
這棟老房子並不僅僅只有這點來頭,何智亞說,1939年,這個老倉庫和附近建築成為當時內遷重慶的武昌中華大學(今華中師範大學)臨時辦學地。
武昌中華大學選址米市街
何智亞介紹,抗日戰爭爆發後,1939年武昌中華大學在南岸米市街籌建臨時校舍。
抗戰期間,作為戰時的首都,重慶匯聚了各方人才。時任武昌中華大學校長的陳時邀請郭沫若鄒韜奮、鄧朴民、楊傑、陶行知馮玉祥、邵力子、范長江、李公朴等有影響的學者、名流到大學演講。
何智亞說,抗戰後期,為了配合盟軍對日作戰,國民政府軍隊和機關急需大批懂外語的人才。軍事委員會外事局會同教育部在1944年、1945年兩次向重慶各大學招收翻譯人員,征專科以上學校師生總計5000餘人。武昌中華大學不少師生都通過了英語和其他考試後應徵入伍,集中在當時的北碚復旦大學和嘉陵新村中央訓練團培訓,畢業後享受少校軍銜,隨即奔赴抗日前線從事翻譯工作。
武昌中華大學在重慶走過了7年歲月,1946年春季,抗戰結束後,全體師生工友由重慶遷回武昌舊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