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米壽江
- 國籍:中國
- 民族:回族
- 出生日期:1951年11月
個人貢獻,主要學術觀點,
個人貢獻
至今共發表論文50餘篇,出版專著20部,撰寫研究報告6篇。代表性著作有:《宗教概論》、《宗教通史簡編》、《宗教經籍選編》、《當代視角下的宗教》、《中國宗教簡史》等。代表性學術論文有:《試比較孔子的“仁”、釋迦牟尼的“慈悲”、蘇格拉底“善”的思想》、《我國伊斯蘭教研究芻議》、《南京淨覺寺文化》、《伊斯蘭文化與經濟現代化》、《揚州早期穆斯林與伊斯蘭教東傳》等。其中,《中國伊斯蘭教大辭典》獲中國首屆優秀圖書獎;《中國伊斯蘭教簡史》2001年獲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二等獎;《帝王思維》獲1993年度江蘇省委黨校科研成果二等獎。 主要研究方向為宗教學、伊斯蘭教、哲學等。主持的重要課題有:“《宗教學概論》《宗教通史簡編》《宗教經籍選編》”(國家社科基金(“七五”項目)第二負責人);“東南沿海伊斯蘭教研究”(國家社科基金“九五”項目);“伊斯蘭教金陵學派研究”(國家社科基金“十一五”項目);“伊斯蘭教與伊斯蘭文化”(國家教育部“985項目”)、“伊斯蘭教倫理思想研究“(江蘇省社科基金“十五”項目)等。
主要學術觀點
從世界文明進化的角度來說,宗教觀念是人類最早產生的意識形態之一,它的出現是人類思維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每門哲學不一定是一種宗教,但是每一種宗教一定是一門哲學;科學、宗教、歷史、哲學與藝術創造是我們人類認識宇宙的五種經驗形式,如果誰對這個或那個方面缺乏認識,他就不能算一個完美的人。
隨著社會的發展,21世紀的宗教非但不會消亡,教徒人數反而會隨著人口的增長而增加,其人員構成也絕不只是愚夫愚婦,而是充斥了一批掌握現代文化知識和科學技能的知識分子;正如世界多極化的趨勢那樣,21世紀的宗教也將呈現多元化的局面;雖然在特定地區和時間內,仍可能出現宗教狂熱,但宗教世俗化、倫理化的發展趨勢不可改變,特別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類自身文化素質的提高。宗教信徒對超人間化的人格神及保守的宗教禮儀活動的態度將日益冷漠,宗教的文化和倫理性特徵將顯得更加突出。
在社會主義社會,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過程。一方面,宗教要順應社會發展的潮流,積極主動地發掘自身的積極因素,克服其與社會發展不合拍的消極因素,自覺地適應社會主義;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國家和社會也應積極地引導社會各階層人士客觀、科學地認識和對待宗教,並根據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宗教自身的客觀實際,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相適應”不僅是宗教和社會主義社會雙方共同追求的目標,同時也應是雙方共同承擔的責任。
伊斯蘭教自唐代入中國以來,之所以能在中國生存並得到發展,成為教徒人數較多、對中國社會影響較大的一個宗教,其主要原因是:第一,中國伊斯蘭教不向外人傳教,只是靠本族繁衍和客族同化緩慢地增加人數。長期以來,他們的宗教信仰只被當作一種生活方式,沒有引起統治者的注意,因此一千多年來從未被明令禁止過。第二,中國伊斯蘭教不僅不是一種政治制度,而且由於散居全國各地,也構不成一種獨立的政治力量,面對強大的中國封建統治,只能是依附和歸順。第三,中國伊斯蘭教非但不攻擊儒學,反而主動學習和適應傳統的儒家思想。特別是明代以後,更是藉助宋明理學思想闡述伊斯蘭教經納和教義,使之逐步朝著民族化的方向發展。第四,中國伊斯蘭教以十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為載體,並逐漸將信仰、教義和禮俗融入世俗社會生活中,使其成為世代延續的生活方式和特殊的精神凝聚力量。當代中國伊斯蘭教的發展具有不平衡性,並呈現由西北經中原向東南發展,逐步向都市化、現代化邁進的趨勢。特別是東南沿海伊斯蘭教,不但沒有教派與門宦之爭,而且輕禮儀信仰,注重與信仰、教義相聯的穆斯林生活習俗,朝著適應現代生活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