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者米哈伊(羅馬尼亞語:Mihai Viteazul;匈牙利語:Vitéz Mihály,1558年-1601年8月9日),在歷史上首次將瓦拉幾亞、特蘭西瓦尼亞和摩爾達維亞三個小國統一在一起的君主。雖然他的統一僅僅持續了6個月,但是已經奠定了當代羅馬尼亞疆域的基礎,因此他被認為是羅馬尼亞最偉大的民族英雄之一。
基本介紹
出身背景,生平經歷,
出身背景
14世紀末,奧斯曼帝國開始入侵羅馬尼亞各公國。各公國君主依靠農民、小地主和商人,進行了維護民族獨立的鬥爭。在占絕對優勢的土耳其軍隊壓力下,1415年瓦拉幾亞公國臣服於奧斯曼帝國。摩爾多瓦人民在斯特凡大公領導下,英勇抗擊侵略者,屢創敵軍。但由於雙方力量對比懸殊,1489年摩爾多瓦淪為土耳其附庸。1541年,特蘭西瓦尼亞也被迫臣服於土耳其。羅馬尼亞各公國須向土耳其納貢,但可保持內部事務的自治權利。
米哈伊自稱是前任瓦拉幾亞王公的私生子,但是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這只不過是他捏造出來的事實,好使自己的統治合法化。1593年10月11日,米哈伊在奧斯曼帝國的扶植下成為瓦拉幾亞的君主。
生平經歷
1594年秋,在與特蘭西瓦尼亞和摩爾達維亞簽訂盟約之後,米哈伊起兵反抗奧斯曼帝國,參加神聖羅馬帝國發起的十三年戰爭。次年,米哈伊同特蘭西瓦尼亞簽訂條約,承認其宗主權之後,在特蘭西瓦尼亞的援助下,在克盧格雷尼沼澤地帶設伏,以少勝多,大敗土軍(克魯格列尼戰役),值得注意得是奧斯曼此戰的指揮官錫南帕夏並不差,是沙場宿將,主要是米哈伊選擇的戰場地形非常刁鑽,而且奧斯曼方也有點運氣不好,最後時刻主帥落馬。
克魯格列尼之戰後由於奧斯曼資源優勢太大而米哈伊不得不繼續後撤,後來米哈伊等來了特蘭西瓦尼亞和摩拉達維亞的援軍,三國聯軍共32000人,一起大破奧斯曼並在久爾久截殺了奧斯曼的斷後部隊,殲滅大約數千人,以阿金日騎兵為主。
米哈伊後又屢次擊敗奧斯曼帝國軍隊,1598年土耳其與之簽訂和約。米哈伊奪取了包括布加勒斯特在內的多瑙河沿岸大片地區。
1598年,特蘭西瓦尼亞君主西吉斯蒙德·巴托里讓位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二世,不久他又改變主意,欲讓位給他的堂弟安德魯·巴托里。由於安德魯同波蘭國王齊格蒙特三世關係密切,且覬覦瓦拉幾亞的王位,米哈伊被迫同奧斯曼帝國媾和,並以承認魯道夫二世的宗主權為條件,爭取其協助對抗波蘭和特蘭西瓦尼亞。1599年10月18日,米哈伊在謝爾伯林之戰中,以20000人擊敗特蘭西瓦尼亞大公安德魯·巴托里的14000人,特蘭西瓦尼亞大公安德魯·巴托里在逃亡時被殺,米哈伊征服了特蘭西瓦尼亞。
此後,米哈伊拒絕承認魯道夫的宗主權,並進軍征服了摩爾達維亞。見到突然出現的一個強大國家,米哈伊周邊的勢力聯合起來對其發動戰爭。
1600年的米勒斯勒烏之戰 ,由於米哈伊在之後不願意與哈布斯堡派來的將軍分享統治權,又為了進攻摩拉達維亞而向波蘭稱臣,讓哈布斯堡覺得他不可靠,於是派出僱傭軍將軍喬治·巴什塔進攻米哈伊,同時不少特蘭西瓦尼亞貴族由於不信任米哈伊也加入了他的隊伍,米哈伊在只有12000人的情況下被20000人的聯軍擊敗。到1601年初,他已經被逐出特蘭西瓦尼亞和摩爾達維亞,東瓦拉幾亞也被波蘭軍隊占領。
由於特蘭西瓦尼亞不接受巴什塔的統治,趕走了他並倒向波蘭立陶宛,哈布斯堡不得已重新啟用米哈伊,派出他和巴什塔一起進攻特蘭西瓦尼亞,古魯斯勒之戰爆發。特蘭西瓦尼亞已經得到波蘭的增援使軍隊膨脹到40000人,米哈伊和巴什塔聯軍只有20000人,然而米哈伊將軍隊布置在陡坡之上依靠地形優勢來抵消兵力劣勢,並在最關鍵的時刻實行了決定性地迂迴側擊行動打敗了聯軍,殲滅近萬人。
但是米哈伊被哈布斯堡王朝魯道夫二世皇帝認為兩面三刀,野心難馴,又失去利用價值,故授意部下在8月9日將其刺殺。羅馬尼亞國土分裂,再度從屬於奧斯曼帝國。